APP下载

关于生态与可持续性建筑的几点思考

2009-07-16李欣怡

新媒体研究 2009年8期
关键词:传统民居绿色建筑

李欣怡

[摘要]说明生态、可持续建筑的概念,及其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意义;针对现状提出建筑师所应具有的历史使命,以及所应积极运用的对策。

[关键词]绿色建筑 节能节地 传统民居 用地立体化 高技术生态路线

中图分类号:TU-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420103-01

一、生态建筑及其主要原则

21世纪是人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为关键的千年,越来越多的人口制约着社会的发展,而人类自身又要向着高质量高标准的生活迈进,这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加强生态与可持续建筑建设是解决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生态与可持续建筑也必将成为人类最理想的生存空间。

所谓生态建筑就是将生态学原理运用到建筑规划设计中,合理安排和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与自然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要创造满足人们生活、生产和工作需要的空间环境,同时又要控制建筑活动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掠夺性使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寻求人、健筑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与和谐统一,也称为“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设计的主要原则包括:

1.节能并充分利用自然能源:通过绿色设计降低建筑的能耗并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使建筑及其环境形成一个高效低耗的良性循环体,从而对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起积极的作用。

2.节省对自然资源的占用:通过优化设计达到改善建筑性能、节省材料和自然资源的目的。

3.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影响:在建筑规划设计中要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特征,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4.循环再利用:尽可能采用无环境污染、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注重对旧建筑的更新改造、再利用;考虑适应性、可持续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投资和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并对建筑使用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和开发。

5.以人为本,创造满足生活、生产和工作需要的健康、舒适、安全、无害的建筑空间环境。

总之,生态、可持续建筑是人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积极主动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建筑模式。就是营造一个以节约资源,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为前提条件的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从生态建筑的技术框架来看,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构建一个可持续的人居建筑生态系统。

二、我国目前的现状与发展生态化建筑的意义

我国目前仍处于第二产业发展阶段,城市人口比重约30%,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又背负着人口的重负。据《199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国的人口密度最大(131人/km2),人均具备生产能力的土地总面积最小(0.21km2),人均水资源最少(2292m3/人),人均森林面积最少(0.lkm2/人)。可以看出,我国的环境资源及发展状况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近年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问题和生态平衡失调,出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水士资源和能源紧缺、绿化不足、气候异常等等问题。特别是小城镇的建设中普遍缺乏生态观念,如耕地被占用、土地沙化等问题随处可见。如此盲目的开发与建设发展下去,势必加剧环境质量的衰退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我们急需拯救自己的家园,作为人类家园设计者的建筑师责任尤为重大。面对今天恶化的环境状况,我们要肩负起应有的责任。研究和发展生态建筑学,在建筑环境发展中,协调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完善生态环境,使建筑环境更适宣人类的生存与行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对策

(一)传统民居在现代绿色建筑体系研究中的借鉴作用。民居,这一传统建筑中的重要形式,数量多,分布广,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适应气候与自然条件,表现地方特色。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传统民居经历长期演变,蕴含着丰富巳朴素的原生“绿色”思想。从自然生态、建筑技术角度了解、认识其优点,并加以提炼,对绿色建筑体系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在布局上因地制宜,节约用地。传统民居都注重利用自然条件,结合地势,与自然和谐相宜。这与现代绿色建筑体系中的自然观是一致的。其次,在建筑设计考虑节约能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传统民居中的许多自然通风措施,顺应自然,值得总结和借鉴。

“现代”借鉴“传统”,其目的不应只停留在借鉴上,更为重要的是吸收、提高与发展,使“传统”焕发新的生命力。

(二)大力发展覆土、掩土建筑,开发地下空间,实现用地立体化。实践表明:开发地下空间是提高土地利用率与节约土地资源的有效措施,所以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城市立体再开发中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扩充基础设施容量、增加城市绿地、保持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的最有效途径。

1.有效地改善了生存环境。随着城市立体开发,地下空间能够有效缩小城市扩展规模、节约城市用地、减小对城市周围环境的破坏,且为城市提供更多的绿化空间,有效地改善了生存环境。

2.能够有效地缓解城市发展与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和面积,使得城市的部分功能由地上转为地下,减小了城市的用地面积,把城市平面外向扩展变成城市立体发展,有效地缓解了城市发展与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

3.地下空间能够有效改善城市交通。开发地下空间,开通地下铁路和公路,能够在高峰时段有效地疏散人流和车流,缓和地面交通压力;同时由于地下停车场容量大、用地少、布局接近服务对象的突出优点,修建地下车库能够有效改善地面停车难的状况,改善地面环境。

(三)高技术生态技术路线的应用。高技术生态技术路线:利用相关的高新尖端技术,采用最先进的结构、设备、材料、智能控制系统等来达到上述目标。由于高成本,高效益,技术导向性强,所以要求较高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四、结语

回顾近些年“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绿色意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绿色建筑从默默无闻到成为时尚,从理想到现实,发展迅速,成绩显著。但也应看到,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足和遗憾,我们只有不懈地努力,“绿色世界”才可能实现。

生态、可持续建筑学作为人居环境科学的具体体现,将与人居环境科学一起代表建筑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英国)布赖恩、爱德华兹著,可持续性建筑.

[2]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08-绿色建筑.

[3]朱唯、袁春学,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19(3):37-40.

[4]张培红、周炳成等,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15(4):365-369.

[5]长岛、孝一、王炳麟,当代乡土·传统建筑的现代化[J].华中建筑,1998,(01).

[6]吴良镛,乡土建筑的现代化,现代建筑的地区化在中国新建筑的探索道路上[J]华中建筑,1998,(01).

[7]周红卫,浅谈黑川纪章继承日本传统建筑文化的方法[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1,(02).

[8]林少伟、单军,当代乡土一种多元化世界的建筑观[J].世界建筑,1998,(01).

猜你喜欢

传统民居绿色建筑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
分析关中传统民居屋顶装饰艺术
城镇化背景下“微山岛”传统民居保护研究探析
深圳市绿色建筑审查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绿色建筑煤矸石资源化利用新技术的应用分析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研究
绿色建筑技术节能分类探讨
绿色建筑暖通空调设计的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