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道”
2009-07-16李国文
李国文
在我们这个茶的国度里,老百姓所谓“开门七件事”,即“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虽然排在末尾,但却是一门最有讲究、最有情趣、最有文化、最令人心醉的学问,这是其他六宗日常生活必需品所不及的。
在人的一生中,烟,做过你的朋友;酒,也做过你的朋友,但到了一定年纪以后,医生会劝你戒烟、戒酒,即使无人相劝,这两项嗜好也会淡出你的视野;而能坚持到最后的朋友,却是茶。应该说,茶不是须臾不可或缺的东西,然而,客人到访,沏茶相待,谈天说地,茶最提神;读书写作,茶助文思;上班开会,必备者茶。倘没有了这样一位感情中间物,中国人的生活大概就显得不那么完整了。
饮茶的要义,就是通过有一定温度的白水,将茶叶中的精华析解出来。这个过程,今人日冲,古人日煎,做法不同,道理是相似的。宋代苏轼有一首题为《试院煎茶》的诗,写出了茶与水、火与水的关系。为什么火在煎茶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呢?因为水加热时释放出气泡,温度愈高,气泡愈大,最初像蟹眼大小,慢慢地便像鱼眼大小。宋代庞元英在《谈薮》中说:“俗以汤之未滚者为盲汤,初滚者为蟹眼,渐大者日鱼眼。”而讲究饮茶的古人则认为,沏茶的水若是滚过了头,也就是水中的氧气因不断沸腾而逸出,水便“老”了。用这样的水煎出来的茶,在口味上就要差一点了。唐代陆羽《茶经》中谈到煮水:“其沸如鱼目,微有声者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东坡诗中还有一句“贵从活火发新泉”。何谓“活火”,就是要不停地用扇子扇,使炭火得到充分燃烧,使水沸腾到一个适当的程度,好水好茶的滋味,才能够得以最佳状态地发挥。
今人泡茶谁都会的,用烧开的水或歇开的水往杯子里或茶壶里一冲,就行了。古人煎茶就比较麻烦,一是在炉子上将茶煮来饮用,一是在炉子上现烧水现沏。茶铫、泥炉、烧炭,颇为考究;好水、好茶、好火,更是不在话下。这就是说,今入冲茶通常只讲究水温而已,古人煎茶,除了在意水温之外,更关注火候。所以说,古人饮茶,讲究的是“火候”二字,因此,要比今人麻烦些、繁琐些,但也精致些、高雅些。至今还保持着古老饮茶风俗的倒是东邻日本的茶道,和闽粤一带的潮汕功夫茶庶几近似。我见识过茶道的表演,也领教过功夫茶的操作,好是当然的了,但考较起古法来,都有不太讲究火功之嫌。其实,无水无茶,茶离不开水;同样,无火也无茶,茶更离不开火。
其实,若是将茶拟人化的话,水就是这个人的生存环境,而火则是这个环境的时代背景。三者高度一致,便是沁人肺腑的好茶一盏。反之,火力过旺,有烧干锅的危险;火势太弱,难保很快就会熄灭;太靠近了火,存在着灼伤的可能;离火太远,又会感到寒意侵人。因此,苏轼的《试院煎茶》告诉天天喝茶的我们,茶应该如此掌握火候地煎,人也应该如此掌握火候地做,恰到好处,恰如其分,不温不火,不急不徐,进取而不保守,积极而不躁急。茶就是这样的品格,不是十分强烈,但也不是那么怯弱。喜清新、倡自然、求本色、好自如的茶道,恐怕,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呢!
悦读地图
从古至今,茶一直是一种“道”。不偏不倚的生活准则似乎就是茶给人的启示,它强调恰到好处的“悟”,它不会让人多几分迂腐,也不会让人沉湎于世俗。煎茶确实是一种细活。火候、水温、进度,处处都要做到细致。正如人的心境,不过多注重某个方面的得失,才能获得真正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