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社会性软件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2009-07-16尕藏草
尕藏草
【摘要】社会性软件是web2.0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网络应用的发展趋势。大学生使用社会性软件有助于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高等院校也应该承担培养大学生掌握社会性软件、具备社会化学习能力的教育责任。文章调查分析了大学生使用社会性软件的现状,提出通过开设选修课程培养大学生社会性软件使用及社会化学习能力的几点经验与策略。
【关键词】社会性软件;大学生;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5—0034—03
随着网络的发展,人类学习与工作的能力得到极大提高,Social Software功不可没。Social Software翻译为社会性软件或社会化软件,本文采纳社会性软件的翻译。第一次使用术语Social Software的是Clay Shirky,他于2002年11月成立“社会性软件协会”,并定义社会性软件是能够支持群体交互的软件。追朔互联网发展的历史,邮件列表、新闻组、BBS也应该属于社会性软件。但目前社会性软件更多指代继博客之后在网络上兴起的基于交互的多种工具,例如维客、书签、Google/百度服务、播客、即时通讯、社交网站等,而这些软件共有的特征是:资源开放、读写自由、创作协作、服务至上。社会性软件是Web2.0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兴起为网络的发展注入无限活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网络个体的学习和工作、促进了网络社会化和个体网络化的过程。社会性网络软件日益成为信息社会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一 问题的提出
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年1月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已达2.98亿人,普及率达到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该报告同时指出,大学生占网民总体的6.4%,大学生使用的前三种网络应用是:网络音乐、即时通信、网络新闻,但网络视频与网络游戏也列于前十位。可见娱乐依然是大学生网民互联网主要活动之一。将大学生网络应用的层次从娱乐提升到促进个人发展,是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之一。
近年来已有部分高校意识到该问题并开始付诸实践。北京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广东培正学院等学校都先后专门开设培养社会性软件使用能力和社会化学习能力的相关课程,且都面向全校学生。在高等院校课程体系中,建设以培养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为目的的基础课程将是一个趋势。鉴于社会性软件的逐渐普及,以及大学生网络能力发展的需求,培养大学生的社会性软件使用能力是目前该类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基于交互、具有认知工具功能的社会性软件有助于大学生的学习及个人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家维果斯基(Vygotsky)认为表达知识的过程有助于知识的生成而交流有助于知识的优化。
课程设计中,学习者特征分析将有助于课程目的和课程内容的制定。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使用社会性软件的现状调查,旨在为开设此类课程的高校教师提供一份学习者特征分析。
二 大学生社会性软件使用现状分析
此次调查通过立意抽样抽取在读本科生200人,采用问卷调查法,最终收集有效问卷193份。
1 博客(Blog)
被调查大学生中虽拥有博客但很少发布日志的占一半以上、一周至少发布一篇日志的占20%、每天发布一篇日志的占2%、大量写作的只占1%。这与CNNIC调查结果相类似。关于博客内容,在博客文章中以记录情感生活为主的占最大比例,为72%,博客已成为大学生网络情感抒发的主要平台,而该功能对于女大学生尤为明显,此次调查的女大学生中,88%都应用博客记录情感生活(见图1)。博客的生命在于持续更新与内容的原创,此次调查中有42%的学生承认博客文章多为转载,这是大学生博客更新少的理由之一,大量转载的文章会消弱博客的访问量进而影响写作博客的动机。
2 播客(Podcasting)
播客是发布个人视音频的平台。超过一般的大学生没有使用过播客,但男女大学生在是否使用播客的选项中存在明显差异。表1中超过一半的男生曾使用过播客,女生使用者只占四分之一,可见男生较女生更热衷于在线发布视音频。而女大学生更善于利用博客发布文字表达自己,这与美国PEW 的互联网与美国生活项目2004年所做的美国青少年调查相同。
3 维客(Wiki)
维客是一个众人协作写作的平台,适合做百科网站、专业资料整理、众人写书及教学等方面。维客是继博客之后出现的社会性软件,虽然功能优秀但使用者较少。此次调查中60%的学生没有使用过维客,40%的使用者中多数只有过阅读维客网站的经历,参与过wiki编辑的只占总体的4%。Wiki是优秀的知识共创平台,参与Wiki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表达信息与信息协同的能力,而大学生对Wiki的陌生,无益于该技巧的形成。
4 Google&百度
Google 与百度不再只是搜索引擎的代名词,两者都为用户提供丰富多用的网络服务。现在的google与百度更像是一个网络“百宝箱”。Google与百度的使用在大学生中有显著差异(见表2),Google除了搜索引擎、地图和地球外,其他如RSS阅读器、论坛、日历、文档等很多效能工具使用率普遍偏低。多数学生经常使用百度,百度搜索和百度MP3使用率最高。经常使用Google的只占10.9%,这与其界面及工具语言主要是英语这个因素有关,但根据经验,笔者认为对Google的不熟悉也导致其使用率低,因为在教学中讲解了Google的主要工具后,很多学生已经开始并习惯使用它。
5 社会性书签(Social Bookmarking)
社会性书签是一种收藏网络资源的平台,以不同的自定义标签(即通俗分类)标识所收藏的资源,且相同的标签可以聚合不同的内容。目前网络常用的书签有:QQ书签、美味书签、Google书签等。此次调查中学生经常使用书签的只占31%,且常用的书签为QQ书签。社会性书签的优点在于能将不同网民所收藏资源互相连接起来,有助于相同领域、共同志趣爱好的人联系起来,达到收藏资源的共享。而大学生对社会性书签使用比例偏低,侧面反映出检索信息方法的欠缺。
6 内容聚合(RSS)
RSS(Realy Simple Syndication)是一种用来分发和汇集网页内容(如博客、新闻等)的XML格式。持续更新的新闻、博客、维客、书签、播客、天气预报等都可以通过RSS软件订阅收看。RSS不仅可以提升网络浏览效率还可以减轻网络带来的信息超载。但在此次调查中,使用RSS的只占8%。很多大学生不熟悉RSS内容聚合的阅读方式和,网络阅读停留在传统的网页阅读上,无益于信息浏览的效率。
7 大学生的网络资源版权意识
社会性软件是Web2.0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Web2.0的核心特征,即开放资源、自由、共享、协作。这些特征给予了网民产生灵感、创作内容的机会。随之而来的问题即是在保证开放的条件下,如何尊重与保护网民作品。大学生网民应该学会在网络资源开放的条件下保护自己的网络作品比如日志、图片、视频等,同时也应该学会在使用他人创作的内容时尊重他人的作品权利。 Creative Commons,中文译为“创作共用协议”,是一个知识共享许可协议。该协议逐渐成为Web2.0平台使用较多的协议,其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将作品的部分权利授予公共领域内的使用者。但此次调查中,知道创作共用协议的只有2%的学生。大学生的网络资源版权意识很低,相关知识的了解很匮乏。
通过此次调查发现,在大学生网民的社会性软件应用中,除了博客具有较高的普及率外(CNNIC调查“博客在大学生用户中半年更新率达到80.3%”),其他多种社会性软件使用率和普及率较低,基于Web2.0平台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社会化学习能力较低。社会性软件是Web2.0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网络应用的发展趋势,它的使用与否反映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的能力,而信息素养是未来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大学生除了通过自主学习提升社会性软件的使用能力之外,高校应该承担培养的责任。目前为在校大学生开设关于社会性软件使用的全校选修课是一个有效的解决之道。
三 培养大学生社会性软件使用能力的几点思考
以提升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为目的的课程应是一门动态建设的课程,课程内容与网络应用的发展息息相关。目前应以社会性软件的使用及社会化学习为主要教学内容,但随着网络应用的发展,主要教学内容会发生变化甚至被替换、删除。该课程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注重实践教学。结合定量分析结果和笔者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值得思考以下几点。
1 引导学生最终构建个人知识管理平台
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是一种新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各种社会性软件为个体搭建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平台。个体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实现内隐知识外显化、个体知识和团体知识的相互转换。该课程的最终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而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社会性软件最终构建个人知识管理平台,是终极教学目标实现的途径。
2 大学生社会性软件使用的性别差异
根据调查,大学生在使用博客和播客上有性别差异。女生倾向于文字和图片的发布,男生倾向于视音频的发布。在教学过程的任务布置和作业评定中可参考该差异。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应该鼓励女生操作视音频,鼓励男生发布文字,使学生获得更多发布内容的渠道。
3 注重过程评价
该课程的评价应注重过程评价。可以采用档案袋评价工具,将学生的展示作品、各种社会性软件使用状况、课堂记录、交互及登陆网络教学平台的相关记录等收录到档案袋。对于合作学习,教师应提前设计组间、组内、自我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更加公正地评价学生。
4 实现课程的动态化建设
该课程的建设应体现动态化。一是社会性软件的范畴在不断发展、持续更新,所以课程内容会不断有新内容增加。二是选修该课程的学生会不断变化,从学生总体特征来说,会有性别比例(如男多女少)、网龄长短(如多数学生5年以上的网龄)、专业(多数学生为文科专业)等方面的变化。所以面对不同特征的学生总体,课程内容的侧重点会有所变化。从以上两个角度来看,应实现课程的动态化建设。
5 教学相长
大学生经常接触网络,如果能将每个人的网络能力汇聚起来,会成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信息素养的机会。在笔者的课程教学中,每节课有“个人五分钟”的学生展示活动,学生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软件、网站等内容。该活动深受学生欢迎,更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6 结论
信息素养是未来人才的标准,但是目前很少有面向大学生的此类选修课程。面对web2.0的发展和社会性软件的逐渐普及,高校应该以全校选修课或公共课的形式建设此类课程。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很多新的问题,应该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全面设计课程。这样不仅会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也会改变大学生网民使用互联网的层次。
参考文献
[1] 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 Teens and Social Media, PEW internet&AmericanlifeProject;,
[3] 基于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个人知识管理研究,张慧玲,西南大学,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