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颅溶栓术治疗硬膜血肿疗效观察
2009-07-15于作华岳玉成刘九德
于作华 岳玉成 刘九德
【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总结应用锥颅溶栓术治疗硬膜外血肿疗效。方法 对硬膜外血肿血肿量<30 ml,或血肿量虽>30 ml但患者一般状况较好,仅有头痛症状者根据头CT定位,锥颅置管,管内应用尿激酶溶解血肿后引流。结果 13例经该方法治疗患者均恢复满意,均无再出血、感染等,效果佳。 结论 锥颅溶栓术治疗硬膜外血肿疗效较好。
【关键词】锥颅溶栓术;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在颅脑损伤中较常见,占闭合性颅脑损伤2%~3%,占外伤性颅内血肿25%~30%[1],一般的幕上硬膜外血肿>30 ml,占位效应明显,传统方法均行骨瓣开颅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术后效果大多良好。而血肿量<30 ml,或血肿量虽>30 ml但患者一般状况较好,仅有头痛者则多采取保守治疗,观察血肿量变化,使其逐渐吸收。由于硬膜外血肿吸收极慢,因此保守治疗病程较长,多在6~8周以上,因此,部分日本学者认为,幕上硬膜外血肿量>10 ml,即可采取手术治疗。
本院神经外科受到微创神经外科理念的启发,于2005年7月至2006年11月,收治了11例硬膜外血肿量在18~65 ml,一般状况较好的患者,采用锥颅置管加尿激酶溶解即锥颅溶栓术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组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12~53岁。摔跌伤2例,交通事故伤7例,打击伤4例。其中胸腹四肢合并伤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6 h内8例,7~24 h内2例,7 d1例。血肿部位:额部4例,颞部7例,颞顶部2例。血肿量:按多田公式计算为25~65 ml,平均35 ml。入院时GCS评分9~13分3例,13~15分8例,头痛呕吐10例,颅骨骨折8例,右侧动眼神经麻痹1例,伴脑挫裂伤者5例。所有患者入院时均为嗜睡-清醒状态,CT所示中线结构移位超过1 cm者3例,余均未超过1 cm。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常规给予止血、营养神经、预防感染、酌情给予脱水药降颅压治疗,病情稳定者分别于入院后24、72 h复查头CT,以动态观察血肿变化,如血肿量明显增多,中线结构移位超过1 cm,或意识障碍接近浅昏迷,则行开颅手术治疗,中线结构移位不超过1 cm,或虽超过1 cm但神志清醒且无肢瘫者,则行硬膜外血肿锥颅置管加尿激酶溶解术。操作方法:根据CT片准确定位血肿范围,并将其投影于头皮上,以血肿中心并避开硬脑膜中动脉、侧裂等重要结构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后,以直径3 mm颅锥与颅骨成约45°锥颅,待有落空感后,拔出颅锥,以导针引导外径2 mm,内径1.5 mm之引流管经皮及颅骨孔道进入硬膜外血肿腔,腔内流管一般3~4 cm,此时可见有陈旧性血性液流出,量一般为血肿量1/5~1/3左右,抽吸无液态血肿流出后,注入含尿激酶3万U生理盐水2 ml,闭管3~4 h开放,期间如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加深或明显颅内压增高则及时复查头CT,以免血肿增多。对于伤后6 h内锥颅或有新鲜血抽出者,首次抽吸后可注入立止血1000~2000 U,再次抽吸冲洗时注入尿激酶。每日注入尿激酶1~2次,共3~5次,置管72 h复查头CT,血肿引流干净则拔除头引流管,残留较多则可再应用尿激酶1~2次。留管一般不超过5 d血肿都能引流干净。
2 结果
13例经该方法治疗患者均恢复满意,均无再出血、感染等发生,经CT扫描血肿消失时间最短为2 d,最长5 d。随血肿清除,头痛等症状相应消失。本组病例无死亡,效果佳。
3 讨论
传统的开颅血肿清除术,多需在全麻下进行,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失血多,对全身各系统器官干扰大,且经济负担重,恢复慢。而对于尚未发生脑疝的血肿,多采取保守治疗,由于硬膜外血肿介于硬膜与颅骨之间,二者吸收能力均较差,因此,血肿自然吸收很慢,一般需6~8周吸收干净,因此病程长,患者头痛持续时间长,痛苦大,持续的高颅压对患者造成很大的损伤,并且长时间严密的病情观察,也加重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荷。锥颅抽吸血肿并辅助尿激酶灌注冲洗引流术,可在床旁局麻下进行,创伤小,不失血,术后恢复快,对全身干扰轻微,而且血肿的清除是渐进性的,避免开颅血肿清除造成颅内压力的急剧改变,有利于术后功能的恢复,缩短疗程,且经济负担轻,患者易接受,同时操作简便,易于为神经外科医生所掌握。
参 考 文 献
[1] 薛庆澄,等.神经外科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