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奔族”奔向何方
2009-07-15王兰
王 兰
摘 要:“奔奔族”指的是生活于“三高”时代的,1975~1985年出生的一群人,他们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奔奔族”这类人的主要特点是为生存而奔波忙碌,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奔奔族”这一词语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语言自身发展的结果。
关键词:“奔奔族” 奔波 压力
“奔奔族”一词在网络上早已趋于流行之势。作者在2008年12月14日打开百度搜索引擎,找到相关网页136,000篇,对于这一新族群,笔者觉得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
作为X族的成员之一,“奔奔族”指的是这样一类人:他们大多数出生于1975~1985年之间,是当前中国社会生不逢时,爱玩乐也爱玩命的青春势力,也是如今买不起房谈不起恋爱,有学历无运气的年轻一族。
正如其名字所显示的那样,“奔奔族”的“奔奔”二字也正体现了这一族群的生活状态。《说文解字》对“奔”的解释为:奔,走也。从夭,贲省声。与走同意,俱从夭。[1]可见“奔”是个形声字,上面从“大”(人),像人挥动双手,下面音贲,本义快跑。也就是说,“奔”最初的意义是“快跑”。随着语言的发展,“奔”字延伸出了许多其他的意义,内涵大大地扩展了。《现代汉语词典》对“奔”的解释有:①奔1,奔走,急跑:狂奔,奔驰;紧赶;赶忙或赶急事;逃跑;②奔2,直往目的地走去;介词,朝;向;年纪接近。
在“奔奔族”中,“奔”用的是其本义,即采用了“奔走,奔跑,奔波”等义。经过检索发现,“奔奔”二字联合使用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在《诗·鄘风·鹑之奔奔》中就出现了“奔奔”二字合用的情况:“鹑之奔奔,鹊之疆疆。”[2]但是这时“奔奔”的意思是鸟类雌雄相随之貌,在唐·沈亚之的《与潞鄜州书》:“且观将谒之,礼与其门,乃见纳客之官,奔奔而入,促促而出。”中,“奔奔”出现了“急走貌”之义。由此可见,“奔奔族”的“奔奔”之义早在唐时就已经出现了,但是“奔奔族”的“奔奔”却拥有唐时所没有的更为深刻的涵义。
“奔奔族”最大的特点之一便是“奔奔”二字所体现出来的忙碌、东奔西走。例如:
(1)话说一群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叶出生的人在网络上碰面,大家互相询问现状时,都互相称自己在奔忙中。而且,他们认为自己是目前在事业的道路上到处奔走的人中社会压力最大的一群人。于是,这群人便有了一个代名词:奔奔族,以表彰自己为单位、为社会所作的贡献。(《江南都市报》2008年9月2日)
(2)“奔奔族”是快餐年代诞生的典型族群,他们一般出身于1975~1985年间,受过高等教育,正面对着事业、房产、感情的种种压力,不断奔忙。“我的生活就是快节奏,吃饭,睡觉,上班,回家,从不停止……”有“奔奔”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确实,感情、家庭、住房、车子、金钱、工作、理想,每一样都要花费大量时间,不快节奏怎么行?(《申江服务导报》2007年11月14日)
(3)为事业更上一层楼奔波,为爱情两地奔波,为高不可攀的房价奔波,为挤出的充电培训时间奔波……你是“奔奔族”吗?出生于1975~1985年这10年间,他们被称为“奔奔族”,是中国社会目前压力最大、最热爱玩乐却玩命工作的一代人。(中青在线,2007年10月19日)
(4)奔劳、奔跑、奔命……成为对现在年轻人生存状态的普遍而形象的定义。近几年,把特定人群按照“族”的概念分类变得越来越普遍,如果追溯源头应是小资族。无论这些概念是舶来品,还是媒体炒作,大都是过眼云烟,且被命名的人群并不感冒。而最近出现在“新浪杂谈”上的“奔奔族”概念一经提出,就获得了大批网友的簇拥,并纷纷以此自居。(《时代青年<上半月>》2006年第12期)
从以上语料可以看出,“奔奔”们的生活可以说是忙碌非凡的,他们的时间大部分都给了工作,他们一路奔跑在事业的道路上。就如“奔奔”二字那样,他们总是一直在“奔波”“奔跑”。所谓奔波,即是指“奔奔族”大都处于事业的初级阶段,为了生活得体面,为了事业有成,为了健康,为了将来,他们不敢稍作停留,因为每个月的房贷、车贷、信用卡还款、医疗费用……一个接一个的帐单在等待清还。在现实的一顿顿棒喝中,“烦恼化生存”已经成了“奔奔族”的生活常态。而“奔跑”则是因为互联网时代下历史的车轮转得飞快,知识更新快、模式变得快、创富速度更快,“奔奔族”不进则退。职场上需要不断充电,创业上需要突破、需要新创意,所以必须不断“奔跑”。
在这样的奔波忙碌中,这些“奔奔一族”们就不得不面对空前的压力,从以下语料中,可以大体窥见这一特点。
(5)奔奔族,继布波族之后,是现代城市里最“时髦”的族群。出生于1975~1985年的一代,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压力最大、最水深火热的族群。对于美好生活充满向往,可是现实却是职场的压力和“房奴”“车奴”的头衔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http://www.yndaily.com,2006年12月26日)
(6)不经意间,“70后”“80初”出生的年轻人,逐渐跳上了潮头,而有关这群人的话题也被炒得沸沸扬扬。其中一则题为《奔奔族(1975~1985年出生的人)——中国社会压力最大、最水深火热的族群》的帖子更是引爆各大网站论坛,“奔奔族”被称为“当前中国社会中最重要的青春力量”。( http://www.sina.com.cn,2006年7月25日)
(7)奔奔族的出现大部分是社会高速发展下无奈的选择。奔奔族由于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导致总是低头奔跑而乏于停下来好好为自己做一些职业规划,这样即使有巨大的事业野心也无法顺利到达。同时他们大部分在生活和工作之间处于失衡的状态,常常喜欢预支享受生活以达到平衡。奔奔族总要有转型的时候,如果设置的目标合理,就能在适当的时候潇洒抽身。( http://www.xmnn.cn/dzbk/hxshb/20080620/200806/t20080620_605835.htm)
(8)在今天,奔奔族迅速走红网络,取而代之成为现代城市最“时髦”的族群。他们甘当草根、为网络而生,他们玩命工作,痛快享乐,却由于承受巨大压力,不得不提前预支享受生活,他们特立独行张扬自我,却容易在香烟加可乐中得到满足。(http://www.xywy.com/xlkj/xlbt/dsyz/20070614/42341.html)
从以上语料可以看出,“奔奔族”的又一共同特点便是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他们虽然赶上了好的发展时代,但是这一时代却又以房价高、车价高、医疗费用高而“臭名昭著”。身处于“三高时代”的“奔奔族”时刻承受着压力,虽然如此,但是他们依然快乐,率真赤裸,创意无穷,不拘传统。奔奔族被称为“当前中国社会中最重要的青春力量”,他们一路嚎叫地奔跑在事业的道路上,用自我宣泄表达对现实的抗争。
除了压力和奔波两个特点之外,奔奔们还有许多其他的特点,诸如依靠网络,与网络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把自己的压力牢骚统统发泄在网络上;“奔奔”们常常把自己定位为“草根一族”;他们喜欢特立独行、张扬自我,他们恶搞、整蛊,利用博客展示自我成为“奔奔族”扬名的终极武器;他们自视甚高,理想遭遇现实挫折而破碎时,勇于拾起破碎的心继续奔跑,继续高举着叛逆、张扬、自由的大旗一路嚎叫,他们在压力的夹缝中寻找着自己的快乐。
可以说“奔奔族”这一词语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其产生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是语言自身发展的结果。我们知道,“奔奔族”是以“族”作为基本语素形成的,“族”本身有“家族、种族、民族”等意,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族”逐渐增添了“具有共同特征的特殊群体”的意思,于是各种各样的“族群”出现。“奔奔族”只是众多“族群”之一。毫无疑问,“奔奔族”这一新名词是模仿“家族”“种族”等基本的词汇,引申出具有压力大、奔波忙碌、爱好网络这一共同属性的一类人的词语。“奔奔族”短小精练,概括性强,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并且具有创新性,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其次,“奔奔族”的产生当然离不开社会本身的发展。语言现象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社会存在,社会在不断地变化发展。随着社会的变革,科技的进步,新生事物和概念层出不穷,特别是近些年来社会发展迅猛、价值观念更替频繁,语言必然顺应这一趋势,才能顺利完成交际的基本功能。“随着新事物和新概念的出现,人们也相应地创造出一些新词来代表它们,以满足交际的需要。”(吕叔湘《语言的演变》)当社会上出现了如上分析的新群体时,人们便创造出“奔奔族”这个新词来指称他们。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的语言观念也不断变化,于是就出现了“奔奔族”这样的新词新语,这也体现出了语言的生命力与活力,并且丰富了词汇系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最后,“奔奔族”这个词语的产生也与人们的心理因素有着一定的联系。社会生活的改变,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文化心理左右着人们对语言的态度,并促使人们创造新的词语来表达思想。“奔奔族”是对身处“三高”时代的一类人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是他们精神面貌的反映。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也随着加剧。这就导致了不同阶层或者不同年龄的人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这些必然会在语言中表现出来。“奔奔族”正好符合这些人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所以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于是也就流行开来了。同时,“奔奔族”的出现也是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的结果,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年轻人总喜欢用一些独特的语言来标识自己的与众不同,于是,像“奔奔族”这样的词语就出现了。
总之,“奔奔族”体现的是一类人的生活方式和他们对生活的态度,至于“奔奔族”这一词语能否“占据”基本词汇的一角,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注 释:
[1][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第214页。
[2]王正春,凌虹编《诗经》,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53页。
参考文献:
[1]梁艳.“X族”流行语现象浅析[J].科教文汇,2007,(9).
[2]赵国.“X族”的语言学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11).
[3]刘大祥.从“零X”族词看新词语中的词族现象[J].宜宾学院学报,2007,(7).
(王兰 成都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61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