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本科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之教学方法
2009-07-15解直委
20世纪60年代,跨文化交际学首先在美国兴起。到了70年代中期,美国已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这门课程。我国的跨文化交际学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目前全国已有近百所高校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能力。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同文化圈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已经是回避不了的现实,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重视跨文化交际问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一环。
对外汉语专业是我国当前的一个新兴热门专业,这个专业的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与跨文化交际关系密切,因为他们的任务是教留学生汉语,这自然少不了与不同文化圈的留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因此,如何培养对外汉语本科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前我国对外汉语学界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课程出发,探索该课程的若干教学方法,希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对外汉语本科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 又称“口述教学法”,即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它的优点是:便于教师发挥主动性,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系统连贯的知识。不过,这种方法的缺点也很鲜明,即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跨文化知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组成部分,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首先帮助学生积累跨文化知识。我们认为,在《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中,讲授法仍然占有一席之地,因为它可以用来传授跨文化知识,教师一定程度上仍然需要采用这种传统方法来讲解异域文化知识。
另一方面,我们又主张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变通,以便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种方法的弱点。在此,我们提出两种策略:第一,教师可以使用PPT课件配合讲授法,在PPT课件中不时插入一些相关图片,给学生一定的视觉感受,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单纯口头讲解的枯燥性;第二,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给他们布置一定的任务,并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准备,安排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到讲台上讲授,这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学策略。
二、比较法
“比较法”是一种确定事物之间异同关系的方法,它几乎被各门学科所采用。它的优点是便于教师讲解事物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在教学《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时,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化差异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大的方面,我们可以比较不同文化之间在世界观、价值观、宗教、语言类型等方面的异同;小的方面,我们可以比较不同文化之间在姓氏、称谓、问候、道歉等日常文化习俗方面的差异。
三、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一定的典型案例,有步骤地对其进行分析的方法。它的优点是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课中,我们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一名留学生生病了,中国老师关切地去宿舍探访,留学生反而不高兴,有的人甚至以为老师是来检查他她是真病还是不爱学习。”(选自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这个案例是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对于他们来说,有一定的趣味性,但需要调动自己掌握的跨文化知识来分析。本案例反映的问题其实很简单,即在英语国家,要登门造访某人,一般是要事先预约的,而中国人之间的造访通常在因公办事时才事先预约时间。
运用案例教学法需要注意两点:第一,选择的案例要有针对性、典型性、趣味性。第二,教师要循循善诱,善于引导学生,必要时要给予一定的提醒。只有做到这两点,案例教学法才能落到实处。
四、影视鉴赏法
“影视鉴赏法”是指放映相关的影片给学生欣赏,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
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影片有很多。比如:
《刮痧》讲的是一位到美国探亲的中国老人给孙子刮痧治病,可是由于中国两千多年的中医传统经络疗法”刮痧”不被美国认可,造成”虐待儿童”疑案,使主人公许大同一家被迫服从美国法律,不得已父子分离,夫妻分居的故事。该片反映的主旨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碰撞和冲突,是一部体验中西文化差异的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安娜与国王》讲的是一个英国人安娜在异文化即泰国文化环境中做家庭教师的故事。这很适合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观看,因为他们将来很可能会像安娜一样,到某一个国家做对外汉语教师。
在实施影视鉴赏法时,切莫只是让学生为看电影而看电影,而要学生在看完影片后,结合所学的文化知识,写一篇影视鉴赏作文。
五、结语
以上我们谈了《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四种教学方法,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用,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文为五邑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对外汉语本科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课题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美]萨莫瓦.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解直委 广东江门 五邑大学中文系 529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