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学习焦虑状况调查

2009-07-15孙明霞

现代语文 2009年5期
关键词:预科生汉语学习焦虑

摘 要:焦虑是影响外语学习的情感因素之一。本文以新疆师范大学汉语教育学院2006级少数民族预科生为研究对象,探究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汉语学习中产生的焦虑问题,从不同侧面分析焦虑产生的成因,并提出了一些有效对策,以便为改进汉语教学方法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实证依据。

关键词:焦虑 汉语学习 预科生

一、引言

心理学家认为:“焦虑是一种带有不愉快色调的情绪反应,它通常指人们对危险、威胁、需要等亟待努力改变或满足而又无能为力时的一种苦恼的强烈预期,其中含有着急、挂念、忧愁、紧张、恐慌等成分。”(黄珉珉,1996)语言学习中的焦虑主要指学习者需要用外语或第二语言进行表达时产生的恐惧或不安心理。Horwitz指出,语言学习焦虑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特有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我国许多外语教学工作者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了关于情感因素(如动机、个性、自尊心、移情、自信等)对语言学习影响的研究,但探讨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学习中的焦虑现象及其对策的文章尚不多见。因此,笔者认为应进一步地探索、认识、了解少数民族预科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的焦虑状况,并给出有效的方法降低他们的焦虑程度,从而提高汉语学习的效率。笔者认为语言焦虑与语言学习之间成负相关,焦虑对语言学习起消极作用。汉语学习中的焦虑与学生目前的汉语水平成反比,水平越高的学生产生的焦虑越小,水平越低的学生产生的焦虑越强。

二、焦虑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

Scovel(1978)主张区分两种焦虑:促进型焦虑(facilitating anxiety)和妨碍型焦虑(debilitating anxiety),认为前者给学习者以动力,促使他们付出加倍努力去完成学习任务,而后者则使他们逃避可能引起焦虑的学习任务。Maclntyre认为:焦虑影响学习者的认知过程;焦虑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焦虑是对自我的一种贬低的认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因为焦虑而产生紧张心理,会造成较差的学习表现,进而给学生带来失败感,同时也会增加学生的焦虑程度,而增加的焦虑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过高的焦虑容易使人慌乱、思维失常,束缚人的认知能力,对外语学习过程、考试成绩、交际能力、自尊心及自信心都有负面的影响,会带来一系列不良的连锁反应。

笔者于2007年3月以新疆师范大学汉语教育学院2006级中级班75名少数民族汉语预科生作为调查对象,随堂发放并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75份,收回试卷75份,回收率100%,有效试卷69份,试卷有效度为92﹪。

本次调查问卷分为:少数民族学生个人信息调查表;汉语课堂焦虑量表;焦虑原因调查问卷。汉语课堂焦虑量表是笔者参考Horwitz1986年设计的外语课堂焦虑量表制定的,并参考了钱旭菁的焦虑量表划分,将焦虑分为交际畏惧(口语表达焦虑,与汉族人交往时的焦虑和课堂师生交流焦虑)、考试焦虑和负评价焦虑。

三、预科生汉语学习焦虑的状况

(一)交际畏惧

1.课堂口语表达焦虑

预科生对学好汉语有一定的信心,但信心不足。对“在汉语课上,我说汉语的时候,从来都不自信”有41.43%的预科生不同意和17.14﹪的预科生完全不同意。这表明大部分预科生经过9~12年的汉语学习,基本达到3~4级汉语水平,对自己学好汉语有一定的信心。根据信息表调查显示,他们希望通过一年的预科学习,HSK能达到7~8级,甚至更高的水平。适度的安排和要求可以减轻学生的焦虑。反之,会使学生望而生畏,不知所措。轻者阻碍学习进度,逐渐拉大距离;重者使学生失去兴趣,丧失信心,放弃学习。在调查中,有56.52﹪的学生表示存在这种心理,有近60%的学生表示在汉语课上,老师要求回答问题时心里紧张、发抖;当自己没有准备而不得不说话的时候,或当老师提的问题事先没有准备好时就会发慌。

由此可见,发言前的准备不足是引起预科生课堂焦虑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预科生在学习汉语时需要利用母语思维,使用翻译法学习汉语,上课时老师的即兴提问势必会造成学生的紧张不安。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减少即兴提问,降低学生的焦虑,使学生能真正进入自主的学习状态,以便能有良好的学习心态。其次,教师要努力创建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愉悦的课堂气氛,营造一种民主、友好、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2.与汉族人的交往畏惧

Arnold指出,在影响语言学习的情感因素中,不管学习环境是正式的(在课堂内学习语言)还是非正式的(在课堂外学习语言),焦虑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问卷调查中有41.79﹪的预科生认为与汉族同学说汉语会感到紧张,同时,有1/3的学生对“和汉族学生、老师在一起的时候,我觉得很舒服,很自在”持否定态度。这说明与汉族学生交流会使他们产生交往焦虑。

3.课堂师生交流畏惧

语言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等。其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学生一般较重视教师对他们的情感态度,并将此看作是集体乃至社会对他们的一种评价。当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喜爱和信任时,就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并能抑制消极的自我概念,激发出无穷的学习力量和信心。

但是,学生惧怕与老师交流。调查中有33.88﹪的学生不愿意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有10%的学生完全不愿意回答老师的问题。教学中的师生沟通是消除师生交流恐惧的重要途径。在回答“害怕老师纠正我的每一个错误”问题时,有63.77﹪的学生对此持异议,这说明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渴望在老师的帮助下取得进步,希望克服心理障碍,愿意改正错误,学好汉语。

(二)考试焦虑

(注:表中数据均为百分数,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表2显示,有超过40%的学生在考试中存在紧张、焦虑的情绪,而担心考试失败的学生超过半数。对很多少数民族预科生而言,考试是测评他们汉语水平的重要手段,成绩的好坏会影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降低考试焦虑的一个有效途径是让学生做好充分的考前准备工作。调查显示,55.07﹪的学生对“考试准备得越多越困惑、糊涂”持反对意见,认为考前充足的准备可大大减少考试焦虑。教师应在考前给予学生充足的复习时间,帮助学生作好心理和知识准备,鼓励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应对考试。此外,不要过于强调分数,不要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标准。在教学中要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在形成性评价中既要反映学生学习现状,又要帮助学生看到进步和发展的潜能;在终结性评价中,要注意评价的全面、客观、可信。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不能一味地指责学生缺乏能力或热情,而应对其加以适当引导。同时,教师和学生都应客观而理智地对待考试和考试结果,绝对不能以考试成绩的优劣来论亲疏或评价学生。

(三)负评价恐惧

缺乏积极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导致学生焦虑的重要因素。自我概念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前者是个人感到自己有能力,在同伴中举足轻重,并能在中等或较高水平上完成任务的心态。而后者的感觉则相反,缺乏积极自我概念的学生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不愿说汉语,不积极参与讨论,自暴自弃。这种消极的自我概念会使学生缺乏自信,焦虑感增大,严重妨碍汉语学习能力的发展。在“在汉语课中,我不担心犯错误。”和“我总是认为别的同学的汉语学习能力比我强。”的测试中,持不同意和同意观点的学生人数参半,这表明,汉语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学生对汉语学习自我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二者成负相关。汉语水平越低的预科生越担心犯错误,相反,汉语水平越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越高,对错误产生的恐惧感也就越小。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大学预科生在没有系统地学习心理学之前,还不能合理地调控自我认识的偏颇。K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cctivc Filter Hypothcsis)认为,仅为学生提供可理解性输入是不够的,学习者必须在情感上对输入内容“开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忽视提高学生自我评价的心理教育,使学生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对不同学生提出的不同难度的问题,应给出相应的完成时间,多给予他们正面的鼓励和及时的表扬,应强调努力归因,减少能力归因,让每个人都有成功的体验,减轻失败的经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产生焦虑的成因分析

预科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语言学习焦虑。笔者针对产生焦虑的原因设计了汉语学习焦虑原因调查问卷。问卷共18题,包括7种可能引起焦虑的主要原因。

从表3可以看出,最易引起预科生产生汉语焦虑的因素是课堂教学、学习内容和考试测评,最不易引起焦虑的是文化差异。

从课堂焦虑量表中我们得知,大学预科生经过多年的汉语学习并不十分害怕老师纠正错误,但是老师在课堂上如果不注意纠正错误的方式、角度和语气,会给学生带来外界和自身的压力,譬如其他学生的嘲笑和自我否定。课堂上当学生的发言被老师中途打断时,学生会感到压力很大,教师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在给学生解决疑难和错误时,要注意纠错的方式和时机。

对涉及学习内容的第8题“汉语的发音很难,生词和语法又很多”,有40%的学生认同此说法。在课堂焦虑量表中“学会说汉语需要掌握的语法规则太多,我感到很难”一题,有一半的学生无异议。这两题的吻合是因为预科生的母语维吾尔语与汉语在语言形态和语法结构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维吾尔语没有声调,汉字独特的书写形式很难使他们在短时间内掌握,语法结构上汉语是“主-谓-宾”,而维吾尔语是“主-宾-谓”。虽然这些预科生已经学习了9~12年,但汉语自身的难度对他们的汉语学习形成的负迁移仍然可以给学生带来困惑与焦虑。

值得一提的是,最不易产生焦虑的是汉文化,仅有8.1%的学生不太喜欢汉文化、汉族人的思维方式。新疆各民族长期与汉族的杂居相处为不同文化的融合和吸收提供了有利条件,这是预科生学习汉语受文化障碍影响较小的主要原因。

五、给预科汉语教师的一些建议

(一)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在调查中笔者发现,预科生的主观因素对汉语学习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学预科生中女生产生的汉语焦虑明显高于男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女生在学习中不及男生胆大,有时羞于表达观点,害怕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对此,如果教师能考虑女生的这些特点,注意纠正错误和评价学生的方式方法,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会大大降低女生的汉语学习焦虑。其次,主观的语言水平与焦虑程度成负相关。主观语言水平越高,焦虑程度越低,主观语言水平越低,焦虑程度越高。因此,对于主观水平低的学生,教师应该多鼓励,并加以有效地引导,使之建立汉语学习的自信心。

(二)建立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教师作为课堂学习环境的主要决定因素,作为引起课堂环境型焦虑的关键因素,对控制课堂学习焦虑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焦虑,减免可能造成学生焦虑的不必要因素,创造宽松、自由的语言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师生互动中自然习得语言知识。

(三)教师要注意言行举止,避免由此造成的焦虑。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水平、性格特征等因素,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语气要和蔼,切不可因过激言行而致使学生丧失信心,放弃汉语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一些学生喜欢的竞争手段激励学生,例如游戏、小组活动等,但不可采用造成高焦虑的教学方式,例如在气氛紧张的时刻,让学生单独发言等。

参考文献:

[1]黄珉珉.现代心理学全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Scovel,T.1978 The Effect of A ffect o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A Review of the Anxiety Research[J].Language Learning ,1978,(28).

[3]Maclntyre,Peter.D.How Does Anxiety Affact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 Reply to Sparks and Ganschow[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5,(79).

[4]郑佩芸.课堂提问与焦虑控制[J].外语界,2003,(3).

[5]Amold,J.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Beijing: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6]刘润清.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7]张魏东.外语学习中的焦虑及教师策略探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6,(3).

[8]Kashen,Stephen 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Pergamon Press,1982.

(孙明霞 乌鲁木齐 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830054)

猜你喜欢

预科生汉语学习焦虑
大作家
网络环境下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预科生导读服务初探
新疆高校加强预科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渤海大学留学生汉语综合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怎样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能力
少数民族汉语学习焦虑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