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比喻修辞的民族文化特色

2009-07-15曹书华

现代语文 2009年5期
关键词:历史背景喻体比喻

曹书华

摘 要:比喻是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极为常见的修辞方式,由于两种语言的种种差异,比喻修辞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这些可以体现在历史、地理、习俗及宗教信仰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比喻 民族文化 历史背景 地理环境 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

一、引言

德国著名语言学者缪勒认为,比喻是人类语言中一种最有力的手段,没有比喻,语言的发展就不可想象。什么是比喻呢?黄伯荣、廖序东在其主编的《现代汉语》中说:“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去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这种辞格叫比喻。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也就是说,比喻包括四部分:本体、喻体、喻义、喻词。它是一种修辞手段,可以使语言精练、形象、生动,增加语言的具体性、实感性、鲜明性。用它刻画人物,可以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用它写物写景,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用它说明事理,可以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正因为它具有如此作用,所以各民族语言中的比喻屡见不鲜。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社会的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民族文化的不同,使得各民族语言中的比喻丰富多彩,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比如古希腊人常用天神比喻快乐、逍遥;阿拉伯人常用风景比喻灾难;墨西哥人常用仙人掌比喻独立;而中国人则常用梅、兰、菊、竹比喻中华民族的气质和传统精神……各民族语言的比喻蕴含着各民族对人生的看法以及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表现出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特色。

我们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文化差异是影响语言交际的重要因素。没有比喻,语言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可以说,各民族语言中的比喻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色,体现着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下面着重从历史、地理、习俗与宗教信仰等四个方面的差异来论述英汉比喻修辞所体现的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

二、历史背景差异

不同的历史背景形成不同的历史文化。历史文化是由特定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积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英汉语言的历史发展进程不同,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积淀而形成的历史文化也各有不同。

特定的历史文化对民族语言中的比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同民族的人们由于接触到的历史事件、文献资料、文学艺术等不同,不同民族语言中的比喻也有着不同的方式。这里主要从寓言故事、历史事件、历史典故等三个方面来论述由于历史背景差异所带来的英汉语言所采用的比喻方式的不同。

(一)寓言故事。各民族文化中都有许多寓言故事。中国早在唐代就流传着有关中山狼的寓言故事:战国时,赵简子在山中打猎,射中一只狼。狼中箭而逃,路遇东郭先生,向他求救。东郭先生可怜这只狼,将狼藏在盛书的口袋中。待赵简子追过去之后才放出狼来。但放出的狼不知感恩图报却要吃东郭先生。幸有过路人相助才免于一死。后用“中山狼”比喻恩将仇报的人。而在英语种则用了不同的词来表达相同的喻义,如用Snake(蛇)比喻恩将仇报的坏人,此义源于《伊索寓言·农夫和蛇》:一蛇被冻僵,奄奄待毙。农夫看见后,将蛇抱在怀里。蛇苏醒过来之后将恩人咬死,由此产生其义。正如谚语所说:Put a snake in your bosom and it will sting when it is warm.(把蛇放在怀里,它醒过后就咬你)。

(二)历史事件。英汉语言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中,英汉语言中也会有不同的比喻方式。例如,比喻惨遭失败,英语为“to 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铁卢),汉语则为“败走麦城”。前者源于19世纪拿破仑在比利时小城滑铁卢惨败一事,后者指三国时蜀国名将关羽败走麦城一事。

(三)历史典故。汉英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表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例如汉语中的成语“东施效颦”“草木皆兵”“青眼有加”“名落孙山”等等,这是汉语中所独有的,一般不易为英语国家的人所理解。这是因为英语国家(如英国)没有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同样,在英语国家(如英国)的特有历史背景下也会形成他们自己的典故习语。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弱点)、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总之,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我们要考虑到喻体所负载的民族文化信息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不同,避免弄巧成拙。

三、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由于各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各民族的思维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人们往往在比喻中采用与他们各自所处的地理环境相似或相关的人、事物或现象作为他们语言比喻中的喻体或喻词来表达相同的喻义。因此,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或现象所用的比喻方式就会不一样,这也是地理文化的不同所带来的文化心理的不同。

下面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两方面来论述由于英国和中国的地理环境不同所形成的不同的比喻方式。

(一)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所形成的不同比喻方式。例如,比喻花钱浪费,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所以比喻中的喻体大多与水有关。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生活离不开土地,所以比喻中的喻体大多与土有关。

(二)由于人文地理环境的差异,某种地理环境为这一民族所特有,相应地与此有关的喻体的选择也为其所特有,即采用不同的喻体表达相同的喻义。例如,比喻事物迅速发展和大量涌现,英语为“just like mushrooms”(犹如蘑菇一样众多),而汉语则为“雨后春笋”。蘑菇和竹子分别是英国和中国数量较大的物种,所以两国人民分别以其土生土长的植物形象来比喻同种现象。

四、风俗习惯差异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或社区在其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喜好、习尚和禁忌,它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生育、丧葬、节庆和生产等诸方面。风俗习惯形成了风俗文化,即风俗文化是由各地风俗习惯而形成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约定与习惯,人们在比喻中会根据自己生活环境中的文化约定与习惯而选用比喻方式。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例如,“cat(猫)”在英国人看来是魔鬼的化身,是中世纪巫婆的守护精灵,常用来比喻心地恶毒地女人,如“she is a cat”。而在汉语里,“猫”象征活泼、可爱的小精灵,在民间故事和儿童漫画中,猫通常表现得既聪明又淘气。相反,英国人一般对狗都有好感,认为狗是人类忠实可靠的朋友,因此,英语中有许多用狗来比喻人的词语,如“a lucky dog(幸运儿)”,“ a big dog(重要人士)”,“a top dog(优胜者)”等。但中国人常用狗来比喻坏人坏事,如狗腿子、够杂种、够胆包天、狗急跳墙等。又如,在色彩的取向上,英语用红色比喻脾气暴躁,有“see red(发怒)”之说,汉语中则用红色比喻忠贞不二,有“赤胆忠心”之说;英语中黑色表示邪恶,有“The princess of darkness”(魔鬼)之说,汉语中则表示正义,有“黑包公”之说。

猜你喜欢

历史背景喻体比喻
曲阜汉魏碑刻馆藏《张猛龙碑》探究
动物喻人的惯用语
买椟dú还珠
怎样辨析比喻和拟人
试析杭州方言词中的喻体
湘鄂赣苏区红色革命歌曲的历史背景研究
浅析民国时期“宛西自治”的历史背景
烛武退兵逞辩舌 弱国终究无外交
比喻
喜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