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中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反思
2009-07-15范国鼎
多媒体技术是把图文声像等媒体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控制并显示以达到交互性的操作的信息技术。这一技术在中学各科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客观地说,它的应用,对各课教学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部分科目如理化生甚而把多媒体教室当成了主战场(除了实验课)。它的形象、生动、直观的特色确实助了理科教师的一臂之力。甚可称如虎添翼。
相较而言,在现今语文课上,并未有当初的轰轰烈烈的热闹之景。原因为何?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与语文课程的特点相违
语文课是以文本为依托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课程,文本的特点决定了这一门课程有着极大的文字量,因而就不必非得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播放。除非辅之以图片作补充注释,那么有图片就比没有好。如果一味地追求美观丰富容量巨大,那就是喧宾夺主,画蛇添足。笔者就听过一堂课,是解析课文《故都的秋》,导入展示了纷繁的图片:北京的老照片,有三分钟之多,教师一一加以解说。之后是朗读,先是录音的示范读,再要求学生跟读,自读,默读。之后用幻灯片出示几个问题:(1)围绕清、静、悲凉的特点构画出几幅图,用三五个字概括;(2)文本内容的秩序安排有何特点(景到人)。要求讨论解答问题。之后就下课了。之后听课教师们问授课教师,老照片的作用是什么,有何用意,大家推断可能的答案应是创设情境以更好导入,不料该老师竟然回答不出。很明显,学生在本课中能够记住的是北京的旧记忆,老照片,忘记了本课的学习意图。这是一节失败的多媒体语文课。
之后又有一位老师上这一课,他上的更绝:整节课就是一张幻灯片,就是课文标题几个字,从头到尾没有改换。但他分析文章相当精彩。然而也被人质疑为什么要到多媒体室上这堂课。笔者想,他是对语文课中滥用多媒体的一种无言的抗议。
文本的精美不是用画面就能诠释得清楚的,它须得用读者的心去揣摩研读才可领略其中的奥妙。用华丽胡哨的多媒体课件的界面来吸引学生,其实是在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这应是多媒体使用者所始料未及的结局。
另一方面,在使用多媒体时,要凸显电光效果,就要闭户,拉紧门窗的帘布,关了部分灯,以使屏幕效果突出,大家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屏幕上。然而,灯光幽暗,空气不畅,温度升高,难免部分差生昏昏欲睡,在春困夏燥的午后,就会有连锁反应。大家耷拉着眼皮,再生动的课件也难以有实际的效果。
2.与课件的设计原则相违
(1)课件的设计是要求服务于人的,是以人为本的。师生双方都须兼顾。在现今的中国,多媒体在课堂的使用是处在正在发展的阶段,个人所制作的,市场所提供的课件难免有部分失之于粗糙、鱼龙混杂,有的只是以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制作简单的课件,这样的课件无疑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也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
(2)课件的设计要求各媒体使用恰当均衡、搭配得当、层次分明、色调搭配适中。即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在多媒体教学兴盛之初,难免呆板,目前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华丽、纷繁、无所不用其极。比如画面背景复杂、按钮奇形怪状、大量的音画媒体,不这样使用似乎显示不出课件的档次。虽然好看了些,好玩了些,其实是违背了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一定的时间只能接受主要的信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最终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
3.与课件的运用原则相违
无疑,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的使用带给我们以诸多的优点:多感官的刺激、控制方便、交互界面友好、资源广泛、人性化的设计。但如果使用不当,则成了悬挂在我们头上的达摩利斯剑,稍有不慎,就会为其牵引。
多媒体课件(或曰软件)在使用中有两种情况,一个是在课堂上老师展示给学生,配以教师的讲解。如果课件着实精美,教师讲解精彩,二者搭配合理,则能起到如虎添翼的效果。否则就是喧宾夺主或者死气沉沉。
笔者听一位老师上一节公开课,是运用课件讲习古汉语实词活用的专题的,授课者把所有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各种活用法都一一打在幻灯片上,估计有三十多张,每张计有5-10个的用法,所以该老师为了能在有限的一节课上完,对每张幻灯片只能粗略讲解,就要转入下一张。课是上完了,学生也听得很用心。但学生却感觉无所得。为什么?太快了,学生想要对幻灯片的内容做些记录,老师却无法顾及,师生都在匆忙地赶。老师上得满头大汗,学生记到一半时也放弃了记录。可以说,这是一堂失败的公开课,也是一堂失败的多媒体课。它只借助了多媒体的外壳,用以减少课间的板书罢了。而且,该课的课件只是黑白版面,加入的只是大量的文字,没有图片、声音等其他媒体,带给学生的只有视觉疲劳。评课者说,与其全部展示,不如抓住其中一二,择要的重点讲解。
许多语文教师把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地开发为对教学内容的展示,把过去写在备课本上的东西做成了课件展示给学生,以投影提问的方式,把原来教师的声音,变成现在用视觉去感知的东西。原先的板书换成点击鼠标或者按回车键。这样的多媒体课件,既浪费了多媒体资源,又把过去本来还有点人文性的东西变成用视听去感受的对象。我们冷静下来想想,这样的多媒体有必要吗?我们的语文课真的要放在多媒体教室去上吗?一篇课文的理解、赏析非得要借助多媒体才能上得热闹纷繁吗?
多媒体教学确实有直观性,图片、视频、动画、音频等一大堆媒体的使用确实上得热闹纷繁,然而却忽略了语文学习中重要的一点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传达信息,这种过分的直观不仅使学生散失了想象的空间,而且散失了语文通过学生的阅读,由无声的文字带给人的美感和震撼。它遏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多媒体是为了让学生创造想象,并不是不让学生想象。而这样的使用是与多媒体的使用原则相悖的。
有学者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通过现代高科技的“手段”和“花样”的包装之后的“教师意志”的倾泻,是一种现代化手段的“灌输”和“填鸭”。[1]
确实如此,就互动性而言,学生取得一个课件或得到一个教学软件,他们很大的可能是翻阅而已,很少进行思索,他们想,反正答案就在其中,何必浪费脑筋呢。可想而知,在课件教学之下的学生可能会变成懒汉一个。或者在课堂上,如果用课件的演示代替老师的讲解,那老师在课堂上要做的便只是不断地点击鼠标,用事先设计的课件流程去取代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学生就成了始终仰着脖子的观众。[2]
反观语文常规教学,教师能用三言两语把某个复杂的问题讲得清楚透彻,并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逻辑力量,它是任何现代技术都不能代替的,其简便易行又是多媒体很难企及的;又如传统语文教学中的讲授、背诵、分析等教学方法,虽被抨击得很多,但它仍具有很多优势,多媒体不可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因此,夸大多媒体的作用,试图以多媒体代替传统教学的做法是不现实的。无论传播媒体怎样先进,不管它的功能如何完善,它们都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手段。
在轰轰烈烈热闹非凡一时的多媒体的语文教学中,近段时间以来,终于有了冷静的沉思和反省,我们的语文老师成熟了许多,许多老师认识到在运用媒体时,不是考虑怎样更多地运用媒体,而是应该考虑怎样才能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配合,相得益彰。如:在教授诗歌时,当然可以用现成的录音资料来给学生示范朗读,但它绝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朗读;可以用一些图片来对诗句进行解释,但不能所有的诗句都用图片来解释;可以营造诗歌的意境,但不能取代学生自己用心去体悟,用语言来描述。[3]
正因为语文课有着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多媒体教学有着自身的原则和特点,所以,语文课才应该有着自己的应用原则,俗话说得好:凡事无绝对。
参考文献:
[1]薛红艳.浅析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E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xueke/080605/15263221.html[08-06-05 15:26:00]
[2]陈晓翠.试论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EB/OL].兰州市外语高中教师博客.http://202.201.93.30/blog/read.php?31
[3]徐福荫,袁锐锷.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范国鼎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3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