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2009-07-15余钟琴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讲究效益的活动。有效性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指: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那么如何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呢?
一、词句积累,让学生说话流畅
总觉得现在课堂上对课文内容的解读、赏析贯穿了所有的时间。学生的概括、分析、创新思维成为老师关注的主体,对文本之人文意义的开掘受到极大的青睐,学生的感性意识得到有力的锻炼。当要求同学们把对文意的理解写下来或写文章的时候,却错别字连篇。教师对文本最基础的字词的教学被淡化,实在是有些谬了。词语是构筑起语言大厦的基石,词汇的缺乏或许不怎么对思维情感和表达造成损伤,但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多少会带来障碍。英语教学中对于单词的识记默写或许会给国语教学带来一些思考,唤起各位语文教育同仁对积累词语的自觉意识。课堂上依托课文、单元,有意地对词语进行听写,对词语的音、形、义,通过大量的积累以促进学生对语文能力的提高。同时严格要求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对陌生字词养成查询抛根究底的习惯,抄写,定期回顾,熟悉了意义并记忆过后,在说话的时候顺畅是肯定的,当然,教师须在相应的语言环境中将话语权交给学生,我们会发现学生的发展是很快的。因此教师多创造些动态语言环境是学生把握语言的强针剂。
二、诵读,坚持到底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对于诵读的重视,已是吾辈之不能及。读是母语习得最基本的途径,是符合语文以言语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学科特点的。提到读,也许旧时私塾先生教书时摇头晃脑,拘谨刻板之形即浮于眼前,很多人担心读会减弱学生对问题讨论、思考、质疑,会担心老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的阐释、分析、解构不具体到位。过去“满堂灌”的传统分析教学法掠夺了学生诵读的时间,而现在满堂引导思考的风气大兴。虽诵读并不被否认,但老师们岂敢放手诵读,反复诵读,担心于文本理解的偏差。实际上对于美文佳作,文质俱备的经典篇目,利用反复诵读来觉悟、顿思,远比我们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对话、讨论等等方式来的收获要多得多。并且诵读对陶冶学生情操、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有绝妙之功效。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诵读。
三、默写,功效卓著
曾记得有位先生说:“背诵是一种野蛮的手段,也是一个文明的办法。”课程纲要对学生背诵更是提出了具体篇目。背诵的古诗词名篇名段都是中国语言文化的长久沉淀,多背诵对学生构建自身文化底蕴,提升个人魅力,增强个人内涵及修养,都是很有好处的。为塑造完美的人格提供了一条途径。背诵带来的影响是终身的。然时下由于学生学习时间遭受限制,检查批改等诸多因素,老师们对于背诵重视不够。笔者觉得这一点应该被所有语文老师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并且不折不扣落实到实处。
四、复述课文,构建平等的说写平台
复述这种印象式阅读,是学生整体有效感知文本的最本真阅读,是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可以毫无悬念地讲,复述是其他各项语文能力的最基奠工程。现在的老师从知识能力情感及价值意识这方面寻找解析课文的突破口,我们认为有时那种有意无意的对课文的复述这一看来十分朴实的方式,学生的自我感受会多得多。让学生从熟悉的课文开始,养成良好的习惯,学后回味一下,重感文本之美妙。就语文素养方面,训练口头能力,培养学生语感,品味文本细节。学生便能举一而知三。
五、课上训练,学生收获的展示窗口
很多时候,看到一些老师包括自己,都极力追求课堂书声琅琅,讨论热闹,气氛热烈,于静处细想,我们的语文课堂同样需要一份安静,有些情感需要在静静之中去感受。若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被认为是时下课堂的主流的话。笔者觉得,这样训练是不够全面的。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被排挤。讨论发言的时间很难光顾到某些同学,这样会导致一些人被边缘化,被遗弃在某个角落。这怎么能达到教育公平呢?
总之,不管教师如何采用教学策略去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只有让学生好学,让学生想学,让学生会学,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也是有效教学的最终目标。
(余钟琴 江苏如皋滨江初级中学22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