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生活中生动 在生动中成功

2009-07-15任清梅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生动情境生活

“一碧如洗的天空下,绿油油的草地中间,一群天真烂漫的学生正席地而坐,每个人的脚下都放着一本语文书,中间有一位老师正讲解着什么,学生们都在认真地倾听着,不时兴奋地交头接耳,议论几声……”你不要以为这是只有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爱的教育》中才会看到的学习情景,这是应该真真切切发生在我们周围的课堂。

课程改革一直是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它包括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两大方面,都要求要把最有价值的知识以最有效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其中新课程实施强调让教材内容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使教材内容同学生的经验与体验建立联系,搭起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生活世界的桥梁。总之要使教材内容更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起他们的联想与创意。这一教学的“心理化”问题,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和杜威也曾经从学生的“兴趣”这个角度关注过。而课程实施的主要渠道就是课堂教学。

从总体上看,课堂教学的改革,是围绕“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策略思想展开的。因此,课堂对于学生不单具有智育的意义,更具有生活的意义。课堂本身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学生在课堂社会中亲历着生活,“体验着由服从、沉默、反抗、竞争、合作、展示、回避、成功、失败等带来的种种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或经验在头脑中是以表征的形式存在的,即:对象的某些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以另一种形式予以表现,储存于大脑之中,以对学习者构成有意义的知识。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认知表征的过程。表征不同于表象,它既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又是被加工的客体。学生在学习中是通过感知觉将文本中语言文字的魅力等转化为个体内在的心理事实的。这里的心理事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因为语文学习归根到底就是引导学生在读书中积累在读书中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说,虽然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具体形象思维逐渐让位于抽象逻辑思维,形象与表象逐渐让位于概念,但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仍然起重要作用,抽象思维常常需要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因此,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必然是教师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坚持“为学生发展而教”,充分利用自己的教育智慧,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质,保持课堂教学的高度灵活性、开放性和生活化,师生共同融入课堂,融于生活,努力使学生在亲历感性生活的种种生动体验中获得成功。

1.以问题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向学生提问,并以此引起学生对曾经有过的生活体验的联想或回忆。大教育家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核心就是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不能脱离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学生曾经有过关于这一方面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所以就能很容易地产生与书中人物的情感共鸣,感同身受,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语文课本中,有些文章牵扯的是平日生活中学生们所喜闻乐见的,愿意亲身参与的活动,教师可以将“你参加过这种活动吗?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你有什么样的感受?”等提纲挈领的生活化的问题充实进来,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有了共同的生活体验,学生之间交流的话题自然就增多了,彼此间也更容易互相影响,扩展思路,不断激发求知的欲望,产生思维的火花,由此产生的也必然是积极、向上、热情丰富的情感体验。

2.用身体拥抱自然,用心灵亲吻万物

学生们都是喜欢大自然的,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都深深吸引着他们,使他们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深邃幽远,文美境雅的文章,作者以优美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或幽雅或壮观或奇异或多姿的美。在教学中,教师可因时因地把语文课堂开放到大自然的怀抱中,让学生们亲身拥抱那巍峨的高山、壮阔的大海、和煦的微风……用心灵感受语文与大自然与现实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文章中所描绘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注的情和意,所阐述的道和理,就会叩击学生们的心灵,在他们心中产生共鸣,从而激发他们高昂的学习兴趣,树立坚强的自信心。

3.把生活情境搬进课堂

一位哲人曾经说:“学校不应该只是提供给我们知识的场所,而是提供情境的场所。”笔者认为,语文课同样是在语文情境的创设与开发运用中进行的,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文本探究的过程。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中产生的,当课堂中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发生关联时,课堂中的学习就变得更像是真实的生活情境,学生们自然而然感同身受,产生学习的迁移,使课堂成为生动的生活磁场。课堂上,可以让学生画一画、演一演、说一说,用真实生动、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创设特定的生活化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亲自走进课本生活,深入理解课文语言文字中所传递的情和意,把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情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生动地再现课本生活,以情激情,以情传情,以情解情,学生真正从再现生活的种种体验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由此获得课堂学习的成功。

4.利用多媒体再现生活

由于时间、空间等多种条件的限制,有些文章的学习可能无法按照教师设计的理想模式进行,而多媒体可以适时弥补这一缺憾。比如一些参观性的说明文或者小说、戏剧等经典之作的节选,教师要让学生亲临其境掌握直接经验或许有些困难,而且由于学生的书面语言理解能力的差异,仅仅通过书面语言文字这一单一的信息方式也不利于全面调动学生的多面感官,可能无法引导学生建立起成功的学习体验。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有关的课本情景制成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于一身的课件或搜集相关的录像和电影,在课堂上再现虚拟的生活情景,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增添生动的色彩和形象,但唤起的却是学生真实的体验和感悟,从而实现虚拟世界与真实生活的有机链接,同样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课后拓展,延伸生活体验

新课改倡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善于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等,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各种能力的培养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一蹴而就。因此,下课铃声的响起从来不是课堂学习的终结,课堂要充满活力、智慧和情趣,学生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就必然要向社会生活延伸,把课堂上所学的整合的知识向广度和深度延展。教室外才是学生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更广阔的天地。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习惯,才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让语文学习有价值的生动体现。语文教学中,利用充沛的课余时间,我们要积极组织生活实践活动,或者让学生写一写与课文中作者相似的生活经历,或者查一查与之相关的资料信息,或者任想象力尽情驰骋翱翔于课文之外构思写作,引领学生走出教室,拓展视野。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感知语文的实用性,最终实现生活走向语文,语文走向社会,从而真正达到集开放性、生活性、延展性为一身的“大语文”之教学效果。

课堂即社会,学习即生活,让每个学生在多姿多彩的课堂生活中丰富生动,在丰富生动中获得成功!

(任清梅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73165)

猜你喜欢

生动情境生活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生动的冬天
如何让文章更加生动
生动深刻 同享共进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如何使表情更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