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在诗意中永恒
2009-07-15李波
李 波
这里所讲的“诗意”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应用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希望我们的语文课堂能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学生以美感的意境。
这种理想意境不是依靠简单的说教和反复的练习,因为那种所谓的“填鸭教学”和“题海战术”实在可怕。在笔者看来,阅读、体悟和营造是获得诗意课堂的有效途径,是语文教学的一剂良药。
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现在的语文课本,真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给学生展示了无尽的广阔天地,在这广阔的天地里,留下了一批批优秀人物的深刻烙印;在这广阔的天地里,展示了一幅幅大自然赐予的秀丽画卷和人类杰作;在这广阔的天地里,昭示了那么多的人生智慧和生活真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重视阅读,阅读教学才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所谓的阅读教学,它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语文具有人文性,每一篇文章的背后都有一个鲜活的生命。如果不去认真阅读课文,就会把优美的语文变得干巴巴的,干巴巴的语文何谈诗意呢?笔者的方法是上课前把课文反复阅读,力求每遍都有新的理解,再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引领学生去阅读。注意,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充当的只应是向导,他不能包办或代替学生,他应该给学生广阔的天地让学生独自去体验、品味、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蕴,尽情欣赏文本的诗意之美。这样可以使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化品位的提升。阅读教学是真正地回归语文,它体现了浓浓的“语文味”。它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在字、词、句、段的密林中,用自己的情感与经验去关照语言文字,构建一个使自己心灵震颤飞扬的快乐过程。可是单纯地注重引导学生阅读还是不够的,应该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章的体验和感悟,这样,体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明确地提出了诗歌理论中的“妙悟”,认为“诗道亦在妙悟”。这条原则完全可以扩而广之应用在语文教学中。这是新形势下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体验和感悟,缺失了学生对文本的参与,语文教学也就丧失了本真意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教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应该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就是说那瞬间的灵感,是教师不能用语言表达完全的,教师在教学生刻意捕捉灵感的时候,诗意也许已经有所丧失,因此凡是过多的修饰与晦涩的形容都是对诗意的一种拒绝。诗意应是学生的主动发现,即在教师教授过程中,学生能从潜意识中浮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是超越文字,超越画面的东西。通过自己的体悟从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样的阅读经历不但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更能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感受作品情感的熏陶,品尝创新的乐趣。语文追求的就是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学生与文本契合而成的意境。这样的意境,我们希望它含蓄、蕴藉,有味道。
以上所讲内容都在不同程度上强调了学生作为语文教学活动主体的任务或要求,可是学生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有时候他们的想法会显得局限和稚嫩,这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设计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语文是一门别样的学科,它不是通过文本简单地获取知识,它需要主动的意识,积极的参与和丰富的情感。有时,它也需要一些“刻意”的营造。优秀的教学语言,适度的教学节奏,别致新颖的导入,多样的教学手段都能让语文教学和课堂变得灵动。优秀的教学语言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丰富想象,从而获得智慧的火花;适度的教学节奏能照顾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能让学生在静静的思绪中尽情翱翔;别致新颖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从而点拨智慧的灵光;多样的教学手段能是突破传统,把抽象的文字变得直观。总之,一切皆有可能,万般皆能为我所用,新形势下教师应学会“营造”,这种“营造”是有意而为之,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变通,变通的语文教学才会长久地维持它的生命力,才会永远闪耀它诗性的光辉。
(李波 浙江省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