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质疑阅读

2009-07-15李泽玮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涉江荷塘月色朱自清

文学体裁多种多样,内容、形式也千姿百态,但每一类文学作品都有其自身特点,如果我们在阅读时分别对待,抓住规律就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尤其质疑阅读更是提高阅读效果不可缺少的一环。

韩愈在《师说》中谈到:“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然而,对于阅读而言,“句读”正是由“惑”而渐趋理解的第一步。阅读鲁迅先生文章,不做到字斟句琢,就很难理解其深刻含义。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如果不对文章进行仔细阅读,就很可能断章取义地认为矛头只针对反动军阀与文人,但文章中有一句“但是中外的杀人者都居然昂起了头”。这个“外”字,可谓一字千钧。

字斟与句酌,就要精读原文,精到不放过每一个信息,甚至标点符号。“祝福”一文中,在祥林嫂被婆婆抓回去的时候,四叔连用了两个“可恶”。

“可恶!然而……”

……

午饭后,卫老婆子又来了。

“可恶!”

那么,两个“可恶”所表达的意思是否一致?由此可以得出四叔什么样的思想性格呢?祥林嫂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两个“可恶”的质疑,教会了学生联系上下文阅读;从相关词语搭配、呼应上,认识人物;从标点符号上,了解人物的潜台词;从而对当时的社会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明白文章的反封建主题。

主动寻找语言障碍,这是质疑阅读的原则,然而字斟句酌毕竟是浅层次的阅读,若想提高阅读层次,对作品的内容与思想感情的质疑,才是关键的一步。

《守财奴》中有这样一段关于葛郎台的描写:“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葛郎台为什么会有如此骇人的动作,由此可以得出葛郎台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他这种典型性格是由什么样的典型环境造成的,在这个典型环境中反映了什么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如何评价这种关系……这样,通过质疑,一步步把思想引向纵深,使学生能够从更深层次把握人物理解作品。

在对作品内容质疑时,涉及到对背景材料的分析与运用的问题,有些内容,粗看不引人注目,如果结合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人物心态、作者的生活道路、写作缘由,就会有更深的理解、更多的体会。

有人对《涉江》断章取义,说屈原认为“奇装异服”是褒义;还有人说屈原是“提倡时装”的先驱。这不仅曲解了“奇服”的词义,还忽略了写作背景。《涉江》是政治抒情诗,屈原“好此奇服”是虚拟写法,表现自己的抱负。引浪漫主义描写做考证,太不沾边。

文学作品都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作者下笔时总有个创作目的,或考虑到作品的社会效益,这也是不容忽略的,否则易生误解。

质疑阅读,并不局限于对同一篇作品进行阅读,为了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风格与特色,可以进行一个大范围的质疑比较阅读: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与质疑(高中课本收入的朱自清先生的《绿》与《荷塘月色》等);不同作家在同一时期作品的比较与质疑(高中课本收入的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与叶圣陶先生的《夜》);同类题材作品的比较与质疑(高中课本收入的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与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同题目作品的质疑阅读……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多方面地阅读、多方面地比较与质疑,一个作家的作品就能立体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刘开在《问说》中言道:“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无问、无疑,而一味地硬灌,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辖制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多疑,善问,正是打破这一传统教学方法的一个突破口。

(李泽玮 河北省廊坊市第七中学 065000)

猜你喜欢

涉江荷塘月色朱自清
荷塘月色
匆匆
作品:荷塘月色
清芬正气朱自清
“枉渚”与“辰阳”究竟在何处?
——追寻屈原《涉江》诗中两个地名所指称的地理实体①
荷塘月色
从前慢:古诗里的痴守——从《静女》《涉江采芙蓉》说起
我们记取的美丽瞬间,都是生命曾经盛开的证据——读《涉江采芙蓉》
荷塘月色
The image“lotus”in I gather lotus blooms across the s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