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构建高职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思考

2009-07-15王会明

经济师 2009年6期
关键词:就业能力途径培养

王会明

摘 要:文章简述了高职生的就业心理现状,从政府、学校、企业、学生自身四个层面探讨了构建高职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途径。

关键词:就业能力 培养 途径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6-125-02

中国社科院在今年4月初发布的《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指出,今年中国的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实际失业率可能接近10%。该报告显示,虽然今年中国的城镇就业未受到明显冲击,但今年就业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难度将进一步加大。今年新增大学毕业生将达680万人左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将更加突出。面对全球金融风暴的袭击,我国已经制定了许多应对政策和措施,然而做好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仍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又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极为艰巨的任务。

一、高职生就业心理现状

1.就业意识模糊,就业观念滞后。通过高考激烈的竞争,受中学应试教育阶段学习紧张的影响,高职生刚到校后,思想、行为都想放松一下,选择专业稀里糊涂,或者是家长的选择,迫于无奈,或者跟着感觉走,人与亦云等,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才知道专业的发展前景、定位,学生的就业意向不明。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自我定位不准,对该专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标准、能力要求一无所知,不知道将来毕业后要干什么,自己能干什么,加之学校对就业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一、二年级学生就业指导不够,强调不多,只有到毕业时学生才感觉到就业的压力。

2.虚荣心理较强,期望值过高。通过高中阶段不懈的努力,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如果毕业后再回到原来的地方去,回到原来的家乡农村去,有的父母感觉几十年的教育费白投了,大学生自己也感觉没有面子,面子上过不去,形成了“非高薪不干,非大企业不进,非大城市不去”的择业观念,虚荣心强,盲目攀比,“学得好不如有个好爸妈”、“学得好不如嫁得好”,不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不愿意到基层去,当求职理想与现实出现较大反差时,导致高不成低不就,失去就业机会,易产生自卑心理。

3.动手能力不强,就业能力不足。受原来计划经济统招统分就业政策的影响,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等、靠、要”的观念依然存在,多数学校只管了“进口”,忽略了“出口”;只重视理论教学环节,却忽视了学生技能方面的培养,加之学生本身的就业意向不明,且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职业技能转化为现实的工作能力不强,导致就业能力不足。

二、培养高职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1.就业能力的含义。目前对就业能力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确定的解释,观察视角不同,就业能力的构成就有不同的界定与分类,对就业能力的诠释也不同。国内研究者郑晓明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这种观点基本上代表了国内大多数研究者的观点。也有学者认为,获取一个专业与职业相匹配、满意度较高的工作机会,需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就是就业能力。但总的来说,无非就是学生毕业后从事某项职业的能力,即基本知识、专业技能、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等,它是一系列能够适应就业的素质群,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个性、心理承受力等,是通过学习和素质开发而形成的,是一种可以塑造和培养的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能否适应职业和就业的竞争是这种能力的衡量标准。

2.培养高职生就业能力的途径。“2004年大学生素质调查中发现,在用人单位最看重的五个职能中。大学生最欠缺的指标排序是:第一敬业精神,第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沟通协调能力等。”由此可见,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过硬的职业技能、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等等是在社会竞争中取胜的无形砝码。

(1)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调控机制。我国正进入工业化进程中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必将引起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转变,从而对劳动者的能力和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知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绝大多数劳动者的艰巨任务,因此知识经济对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培养模式、人才规格等也提出了挑战。所以国家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具体情况,随着产业结构的持续变化,制定相应的就业政策,不断调整职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就业形式,这与我国确立的“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的高等教育改革目标是相符合的,逐步形成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适应就业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形式的多样化适应经济体制的多样化的机制。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让学生明确“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帮助毕业生及时了解就业信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对需求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进而根据社会需求、个人期望及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职业。向学生宣传创业政策,鼓励学生自己创业,进行自主创业的指导,实践表明,当前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不仅可以缓解就业压力,而且还能让大学生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全面锻炼和提高自己。平顶山煤业集团副总经理于励民在2008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二周年的“双百”论坛上说:“我们不唯学历重能力,我们需要的人才要有追求,既敬业又精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要有计划、分层次、全过程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不同年级进行不同的就业指导内容,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

(2)建立以就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培养模式。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鼓励教师深入到企业、生产一线去,拓宽视野、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提高专业技能;特别是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大力引进和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充实到实训教师队伍中来;在教学中突出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

其次是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新办学理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主线设计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方案,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建课程,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主动地、灵活地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把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展结合起来,实现人文素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课程相互渗透,既突出了岗位能力的培养,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设与就业指导相关的课程,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掌握扎实的专业基本知识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不断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最后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实习、实训的指导,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过程控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顶岗实习、实训,学生一方面可以了解生产一线职业岗位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强化,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各种社团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是学生实践能力锻炼、发展的最好平台,这样可以让学生去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既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责任心、服务意识;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技巧、创新能力,为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建立以企业需要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实现“互利双赢,责任共担,人才共育,过程共管”的教学模式。英特尔半导体(大连)有限公司技术培训总监张仲民在2008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二周年的“双百”论坛上说;“校企合作不能停留在专业知识传授的层面上,还要在校企文化层面开展合作。……其中的项目就包括英语教育、企业文化、怎么样做人、企业道德这方面的培训。”注重文化之间的融通,将企业的先进文化理念融入到高职教学中去,团结协作的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良好的沟通能力、娴熟的操作技能等等都是教育教学的目标,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用企业的用人方略、人才规格要求学生,把它变成学生自主学习、自我锻炼、自身奋斗的教育目标,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操作技能。

实现校企合作,树立合作共赢、就业信息共享的理念。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举办高职生就业招聘会,既为学生提供了就业信息、就业机会,企业聘到了所需的人才,避免了“有业不就”或“无业可就”的尴尬局面,也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及时修订提供了依据,同时有利于在校大学生了解企业的人才标准、需求情况,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增强了在校大学生的应聘能力和求职技巧,这是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得力举措。

(4)建立“终身学习”理念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模式。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不能简单的仅是学生的就业,而应该是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培养。就业能力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关键标准,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也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就业能力不仅仅是指学生毕业后的初次就业能力,它的内涵还包括再次就业能力,在岗位上适应、胜任现有工作的各种能力,还包括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为了工作的需要而转换新岗位的职业能力。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奠基石。“教育应在培养人的终身学习、学会生存方面作出努力。”“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形态和教育形态深刻变革的结果,我们应推动以制度化教育为主要形态的工业社会转变为以终身教育为主要形态的知识社会,这个转变应覆盖全社会和全部教育。”欧盟(EU)提出的未来教育应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八种关键能力”,即用母语沟通的能力;用外语沟通的能力;运用数学与科学的基本能力;数学学习能力;学习如何学习的能力;人际互动、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创意精神:改变、创新、自我设定目标、策略、追求成功;文化表达能力:懂得欣赏音乐、文学、艺术。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是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教学中以新世纪大学生的五种核心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进取能力、创新能力)为标准,拓展教育空间,优化学生能力结构,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增强自信心,提高耐挫力,不断提高其在各种环境中驾驭自我的心理、生理的调节能力、适应能力,顺利完成大学生角色向社会职业角色的转变,保持身心健康,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鸣,任元军.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丁振国,赵频.谈高校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之责[J].中国高等教育,2008(24)

3.曾湘泉.就业是民生之本,学习十七大精神专题讲座[Z].人民网,2007

4.企业:我们需要什么?——“双百”论坛部分企业代表发言摘要[J].职业技术教育,2008(12)

5.张耀荣,柯积荣.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大众化——第三届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论坛综述[J].高教探索,2008(6)

6.董仁忠.工业化进程中的知识经济与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9(1)

(作者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湖北孝感 432000)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就业能力途径培养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