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升级:基于技术创新的视角

2009-07-15李晓培

经济师 2009年6期
关键词:产业升级

卢 翔 李晓培

摘 要:从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互促的角度来看,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定位就是:在涉及到一般产业方面,要保持必要的模仿性技术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模仿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互促;在涉及到主导产业方面,要保持必要的原发性技术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原发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互促;在整体产业技术方面,中国要尽量缩小在原发性技术创新方面与领先国家的技术差距。为此,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应是采取必要的国家干预。在模仿性技术创新方面,干预的基点着重在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在原发性技术创新方面,干预的基点着重在于集中优势资源在核心技术研发和技术规则的制定上。

关键词:模仿性技术创新 原发性技术创新 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6-018-03

产业技术创新是指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围绕技术开发(或引进、消化吸收)、生产、商业化到产业化的一系列创新活动的总和,从技术源的角度看,产业技术创新可分为模仿性技术创新和原发性技术创新,它选择的正确与否关系着一国产业升级的快慢。其中模仿性技术创新主要依靠对领先国家已有的技术进行模仿和学习,以便于吸收技术领先国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购买和破译技术领先国家的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和完善,进一步研发。因此,它一般表现为较少的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难以掌握产业的核心技术。很多时候,它只是通过接受其他国家的产业技术来实现本国的产业升级。由于在模仿性技术创新下,技术进步所需的核心技术源于本国技术创新主体之外,因此,它具有外生性、被动性和跟随性,模仿性技术创新的一般路径是技术选择→技术引进→学习模仿→消化吸收→二次创新→提高研发、经营管理水平→产业升级;与此不同,原发性技术创新指创新主体依赖自身所具有的能力和资源进行并完成的创新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技术的来源、进步主要借助于本国的自创,表现为拥有大量的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核心技术。由于在原发性技术创新下,技术进步所需要的核心技术及能力均来自本国产业的技术突破,是本国产业内部创新主体研究与开发的结果,因此,它具有内生性、率先性和主动性。原发性技术创新的一般路径是技术发展信息搜寻→原发创新→技术突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体系→增强产业系统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及核心竞争力→产业升级。虽然无论是模仿性技术创新还是原发性技术创新都能促使技术扩散和推动产业升级,但由于这两种技术创新的路径不同,因此这两种不同的技术源与产业升级具有不同的互促机理。本文共分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从技术创新哲学的视角,研究了原发性技术创新与模仿性技术创新的差异性;第二部分从经济学的产业视角,研究了原发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互促机理和模仿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互促机理;第三部分研究了原发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互促机理和模仿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互促机理对中国产业升级的启示。

一、原发性技术创新与模仿性技术创新的差异性

如何正确理解原发性技术创新与模仿性技术创新的差异性是目前学术界争论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准确而全面地解读这个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综合来看,原发性技术创新与模仿性技术创新的差异性表现为主体创造力的差异、客体选择的差异及价值目标的差异三个方面,下面笔者从哲学的技术创新视角对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主体创造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原发性技术创新主体对核心技术的突破而模仿性技术创新主体实现了对新技术的再升华。

原发性技术创新的核心特征就是其技术的内生性,即原发性技术创新主体在技术创造过程与技术应用过程中依靠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攻破技术难关,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能力推动技术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的商品化并获得企业利润,从而实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从创新的过程来讲,原发性技术创新经过原发过程中意念、灵感的产生,继发过程中的理性思考及理念设计,整合过程中的创新思想的升华及样品设计与开发最终突破技术难关并掌握核心技术。与此不同,模仿性技术创新的特征在于其跟随性与再创造性。从时间先后来看,它晚于原发性技术创新,是在原发性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对原有创新技术成果、思想、工艺进行消化吸收并实现再突破的实践活动。从创新过程来看,模仿性技术创新没有原发过程而是直接经过继发、整合过程实现了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突破,即在继发过程模仿技术创新主体对新技术的核心思想、制作工艺等进行学习和消化;在整合过程,模仿性技术创新主体在充分了解市场诉求的基础上实现新技术的转化和升级并向市场推出更易为消费者接受的新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模仿性技术创新更重视合目的性与合价值性市场诉求,因而,模仿性技术创新产品往往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信赖并取得丰厚的利益回报。模仿性技术创新跟随性并没有否认其再创造性特征,模仿性技术创新主体在吸收消化新技术的同时,根据市场的诉求对原有技术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造与升级,因此,模仿性技术创新也有创新的内容,其创造性、开拓性的成果同样也可以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即模仿性技术创新也同样可以拥有自身的专利权。所以,模仿性技术创新不是对原始性技术创新的完全复制,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局部再创新,通过模仿性技术创新同样可以实现一个企业快速占领市场并取得经济利益的目标。

2.客体选择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原发性技术创新客体选择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而模仿性技术创新客体选择的稳定性与再创造性。

原发性技术创新客体的选择具有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原发性技术创新是依靠创新主体自身的能力突破技术瓶颈而掌握核心技术,其突出的特征就是“首创性”,即核心技术“第一次”被认识和掌握,因而不可避免,原发性技术创新的技术创造与应用过程存在极大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一方面,原发性技术创新的发源地来自于创新主体的“灵感”或“直觉”。当代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霍金说:“推动科学前进的是个人的创见。”“灵感的发生有一个过程,虽不在显意识,却在显意识的指导下,酝酿于潜意识,当酝酿成熟,偶遇相关诱因,便突现于显意识,成为灵感。”据此,可以看出“灵感”具有不确定性特征,是“可遇不可求”的人类思想精华的一种凸现,是时间、空间、主体意识等多种混合因素共同作用的随机性的表现。另一方面,经过原发过程、继发过程创新主体对客体的思考和初步加工,在整合过程中,原发性技术创新主体要完成对创新客体的样品制造,而其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就是进行“中间实验”。“中间实验”就是对整合过程初期的样品进行进一步的改造、提高、完善和深化,目的是解决样品存在的问题,具有试探性、不确定性、高投入性及创造性特征。

与此不同,模仿性技术创新客体的选择具有稳定性与再创造性。模仿性技术创新没有原发过程,而是直接经过继发、整合过程实现了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突破。在一定程度上,模仿性技术创新更重视合目的性与合价值性的市场诉求,因而,模仿性技术创新产品往往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信赖并取得丰厚的利益回报。与原发性技术创新比较,模仿性技术创新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具有稳定性与再创造性特征。原因在于,模仿性技术创新不仅是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再创新,而且对客体的选择更趋向于市场和目标公众的价值诉求,因而经过再创新和市场整合后的模仿性技术创新产品更能易为市场和目标受众接受。模仿性技术创新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其“跟随性”,因而它可以有效吸取原发创新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避免高风险性投资。此外,模仿创新可以充分利用原发创新技术外溢和前期市场铺垫的后发优势,在吸收消化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因而其成功率往往要比原发性技术创新要高。这说明,模仿性技术创新对客体的选择比原发性技术创新更稳定。此外,模仿性技术创新没有经过原发过程,但更注重在继发过程及整合过程的投入,即凸现了资源投入的中间聚积性。模仿性技术创新主体更重视对工艺技术的投入和开发,因而,在工艺创新方面模仿性技术创新往往有突出的贡献。

3.价值目标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原发性技术创新开创从“无”到“有”为人们选择市场产品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模仿性技术创新开创从“有”到“优”为人们提供了选择市场产品的现实性。

原发性技术创新的核心特征是其技术的“内生性”,即是在完全依靠原发性技术创新主体的内部力量突破技术难关并掌握核心技术,具有“首创性”特征,开创了从“无”到“有”为人们选择市场产品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所谓可能性是指并非所有原发性技术创新的产品都能获得市场和公众的认可,它只是为人们选择市场产品提供了一种可能选择的机会)。从价值目标的角度来看,原发性技术创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原发性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垄断地位。原发性技术创新产品在进入市场后,可以发挥“先入为主”的优势,迅速占领市场并取得在某一领域的垄断地位,从而获得超额利润。同样,由于原发性技术创新企业掌握了某一领域的核心技术,可以依托在此领域的“垄断地位”进行相应的技术转让,从而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如模仿性技术创新企业为了引进先进技术一般都会付出高额的资金代价。第二,原发性技术创新产品的“精英阶层”受众定位。原发性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垄断地位决定了它昂贵的市场价格和其“精英阶层”的市场受众定位。一般来讲,原发性技术创新产品在刚刚入市时价格都会高于成本价格的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因此,其目标受众群体一般定位于社会的“精英阶层”。所以,原发性技术创新只是为人们选择市场产品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能否获得成功还有待于市场和受众的检验。与此不同,模仿性技术创新开创从“有”到“优”,为人们提供了选择市场产品的现实性。模仿性技术创新是在原发性技术创新突破技术难题掌握核心技术和把创新产品推出市场后,根据市场和受众的诉求重新审视技术和市场,并对其加以再创新的实践活动。它凸现了创新主体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合价值性)。从价值目标选择的角度来看,模仿性技术创新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质量价格优势凸现。与原发性技术创新产品相比,模仿性技术创新产品经过技术、质量升级以及产品降价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第二,市场受众“平民化”。模仿性技术创新的特征就是其凸现了创新主体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合价值性)。因此,其产品更易为市场和受众接受并能迅速在市场上普及。模仿性技术创新打破了技术垄断市场,开创了从“有”到“优”为人们提供了选择市场产品的现实性。

二、原发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互促和模仿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互促

通过以上对原发性技术创新与模仿性技术创新的比较可以发现,两者具有明显的差异。虽然无论是原发性技术创新还是模仿性技术创新都能促使技术扩散和推动产业升级,但由于这两种技术创新的路径不同,因此这两种不同的技术源与产业升级具有不同的互促机理。

1.原发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互促机理。从“科学—技术—生产”的范式中可以看出技术(尤其是原发性技术)和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讲,在原发性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互动中,先是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的升级,而后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才互相促进。技术革命导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变化并进而导致产业革命,我们可从历史上三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紧密联系中看出这一点。

第一次技术革命兴起于18世纪中叶的英国。以纺织机械的变革(纺织机械技术创新)为起点,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蒸汽技术创新)为标志,从而实现了工业生产从手工工具到机械的转变(第一次产业革命),之后产业革命进一步深入,遍及化学、采掘、冶金、机器制造等部门。建立在以一系列原发性技术创新(例如竖锭纺车技术、视力纺纱机技术、搅拌式炼铁技术、蒸汽机技术等)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之上的产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的程度;第二次技术革命兴起于19世纪中叶的德国。这次革命以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及广泛应用(电气技术创新)为主导,以化工技术、钢铁技术、内燃机技术的全面发展(原发性技术创新)为基础,不仅使钢铁、采煤、机器制造等原有的重工业部门有了进一步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而且形成和发展起来一系列诸如电力、电器、化学、石油、汽车和飞机制造等新的工业部门,最终使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和“化学化时代”(第二次产业革命);第三次技术革命于20世纪40年代发端于美国。这次科学技术革命是以核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海洋的开发为其主要标志,科技革命波及各个领域,出现了一系列高分子技术、核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生物技术、激光技术等新兴的科学技术(原发性技术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许多诸如高分子合成工业、核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生物工程、激光光导纤维等崭新的工业部门(第三次产业革命)。

其实,不但产业革命必须以一定的技术革命为前提,研究某些具体产业的产生、发展过程也可发现技术对产业的推动关系, 例如电子信息、原子能、空间、合成纤维工业和塑料工业、光电子等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正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化学技术、激光技术和新材料技术发展的结果。同时生物技术产业、超导体产业、软件产业、智能机械产业、生物医学产业、太阳能产业、海洋产业等高技术产业群的迅速兴起也与其相应的高技术息息相关。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原发性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起步模式应是“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而后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才互相促进。具体地讲,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起步模式是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在之后的互补互促过程中,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的推动力和产业升级对技术升级需求的拉动力共同引致新技术的产生。最后,在新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和其他内外部条件的影响下,产业向前发展直至升级为与新技术相对应的新产业。例如盒式磁带录像机(VCR)和DVD产业的升级就遵循了原发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互补互促的机理:模拟磁带技术的出现(原发性技术创新)引发了VCR产业的产生与发展,而后由于存储技术自身的发展和在VCR产业发过程中人们对信息存储量的需求不断增大等因素的拉动, 模拟磁带技术被升级的数字光盘技术替代,而数字光盘技术(新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又推动VCR产业升级到DVD产业(新产业)。

2.模仿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互促机理。一般来讲,先原发性技术创新来促使产业升级而后两者再相互作用的方法是发达国家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互促的机理,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在资金、人才、技术储备等方面明显处于不利地位,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却是另外一种机理。

在各国的产业升级过程中,任何国家产业升级都不可能完全依靠本国的原发性技术创新而不接受其他国家的技术扩散,尤其是对于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的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来讲,更应如此。我们可对其进行深层次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绝大多数产业的技术来源主要是靠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扩散,也就是说,中国产业升级和产业技术进步主要是建立在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向其转移及西方产业技术向其扩散的基础之上。虽然,在这种过程中中国产业也包含着自身大量的技术创新活动,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工业化的现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承接发达国家的转移产业及其相应吸收发达国家的扩散技术是中国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这种建立在发达国家对其产业链进行分解的基础上,借助于直接投资、生产外包、设备供应等形式把一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然后由发展中国家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和技术扩散,加快本国产业升级进程和新技术的研发,从而使本国日益深入地参与进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做法,就是模仿性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互促过程。

由于在技术上依赖发达国家和在产业上做发达国家的产品组装者,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产业上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即便发展中国家具有的劳动力和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也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而减弱或失去。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就需要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互补互促的基础上掌握先进产业技术及提升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上的位置,从而实现经济追赶战略。更进一步地讲,一方面,发达国家所采取的是以“原发性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作为原发性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互促机理的初始点。由于缺乏产业技术尤其是核心产业技术,发展中国家不能仿照此思路,从而采取以“模仿性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作为模仿性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互促机理的起始点;另一方面,由于技术追赶是经济追赶的关键和核心环节,而且为了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发展中国家要在引进和模仿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来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为更方便、更快捷、更透彻地学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发展中国家对引进技术的使用需要先建立相应的产业平台。因此,模仿性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起步模式应该是“产业升级拉动技术创新”。具体地讲,在主要借助于向发达国家引进的技术作为支撑其产业起步的基础上,发展中国家在产业活动过程中通过对引进技术的使用来学习、消化、吸收这些技术,然后,在产业升级对技术的进一步需求的拉动和通过学习、消化而积累的技术能力的推动下,熟练掌握引进的技术或在此基础之上模仿创新出本土化的技术。

三、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定位和选择:模仿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互促和原发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互促相结合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互动不仅能使旧技术升级为新技术,而且最重要的是能使旧产业升级为新产业。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模仿性技术创新主要依靠对领先国家已有的技术进行模仿和学习,以便于吸收技术领先国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购买和破译技术领先国家的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进一步研发。因此,它一般表现为较少的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难以掌握产业的核心技术。很多时候,它只是通过接受其他国家的产业技术来实现本国的产业升级。与此不同,原发性技术创新指创新主体依赖自身所具有的能力和资源进行并完成的创新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技术的来源、进步主要借助于本国的自创,表现为拥有大量的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核心技术。鉴于此,模仿性技术创新和原发性技术创新是两种不同的创新方式,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产业升级也不相同。作为一个典型的技术后发型国家,中国应该怎样利用自己的模仿性技术创新和原发性技术创新来实现产业升级?

首先,作为追赶战略的一部分,中国不能丢弃也不能完全依靠模仿性技术创新。之所以不能丢弃模仿性技术创新,是因为其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优势。第一,与原发性技术创新相比,由于模仿性技术创新前沿思路比较清晰,创新路径比较明确,可以更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等创新成本集中公关,从而能节约协调各个创新分工环节所需的匹配费用,资金使用起来会更有效和低廉。第二,由于更加贴近市场和应用,从而大大降低了创新不确定性和风险,模仿性技术创新会创造出更加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大幅度节约开拓市场的成本,使创新获得高额回报。总之,由于模仿性技术创新不必像原发性技术创新那样花费大量时间和费用去进行艰苦的研制,而主要通过学习和借鉴自主创造者的经验。因此,对于目前既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是一个自主创新能力不是很强的国家例如中国来讲,利用模仿性技术创新不失为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并进而实现产业升级的一个策略。虽然利用模仿性技术创新具有这么多的益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产业升级应该完全利用模仿性技术创新或以模仿性技术创新为主。与原发性技术创新不同,模仿性技术创新最大的缺陷是缺乏自有的核心技术,即最初的技术来源于国外。这种缺陷会使模仿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互促的机理随时会受到国外因素干扰甚至遭到破坏,从而使旧产业与旧技术难以升级到新产业和新技术。而且随着当代很多条件的改变,模仿性技术创新的优势越来越难发挥。与此同时,原发性技术创新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其次,作为赶超战略的一部分,中国不能丢弃也不能完全依靠原发性技术创新。之所以不能丢弃原发性技术创新,是因为与建立在模仿性技术创新基础之上的产业升级相比,建立在原发性技术创新基础之上的产业升级才具有超强竞争力。这是因为后进国家例如中国的模仿性技术创新大多是在对领先国家技术引进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此基础之上的模仿性技术创新最大的优势是节约成本和减少风险,相应的产业升级也是低层次的。与此不同,由技术先发优势所表现的原发性技术创新无论是在技术优势方面,还是在催化和扩充创新技术的扩散和衍生方面,都有很强的优势,相应的产业升级是高层次的。由于基于原发性技术创新的产业升级是建立在技术优势而非成本优势的基础之上,因此,从长远来看,这才是产业升级应该依赖的。虽然中国产业升级最终应借助于原发性技术创新而非模仿性技术创新,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应该完全依靠原发性技术创新。原因很简单,原发性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其中不仅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时间等成本,而且还面临着创新过程和创新结果的众多不确定性风险。更为重要的是,原发性技术创新需要有一个更加复杂和高级的社会结构与组织系统来给予支持,即原发性技术创新是借助于不断的变革将人力资本、技术、制度、管理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的动态过程。鉴于此,中国很难完全依靠原发性技术创新来实现产业的升级。

从以上两方面不难看出,中国应该把模仿性技术创新和原发性技术创新结合起来,并且在利用模仿性技术创新所积累的各种资源(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自然资源等有形资源和知识、技术、信息、制度等无形资源)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把产业升级过渡到真正建立在原发性技术创新的基础之上。具体来讲,从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互促的角度来看,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定位就是:在涉及到一般产业方面,要保持必要的模仿性技术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模仿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互促;在涉及到主导产业方面,要保持必要的原发性技术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原发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互促;在整体产业技术方面,中国要尽量缩小在原发性技术创新方面与领先国家的技术差距。为此,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应是采取必要的国家干预。在模仿性技术创新方面,干预的基点着重在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在原发性技术创新方面,干预的基点着重在于集中优势资源在核心技术研发和技术规则的制定上。

参考文献:

1.李晓培.原始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差异性探析[J].唯实,2008(11)

2.洪勇,苏敬勤.发展中国家核心产业链与核心技术链的协同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6)

(作者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广东广州 510053)(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产业升级
新兴产业“领跑”中国经济转型
日本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浅析
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培育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