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经济环境下国内产业转移的规则分析

2009-07-15张晓丽

经济师 2009年6期
关键词:经济环境国内产业转移

张晓丽

摘 要:产业转移是当前经济发展环境下,提升产业总体结构的重要选择模式,但对产业迁入地而言,在选择引进产业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如生态与经济的协调、耕地的有效保护和利用、能够最大化地吸引劳动力就业等等,只有这样,产业转移才能发挥出其最大的效能。

关键词:经济环境 国内 产业转移 规则

中图分类号:F4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6-023-02

产业转移并不是一个新话题,自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全球范围内就曾出现过多次明显的产业转移,只是每次转移都有不同特点。去年爆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性经济萧条,企业发展受到很大摧残,而在这种情况下,新一轮的产业转移也拉开了序幕。就我国而言,如何变不利为有利,完成产业的改造调整以及行业转移也就成为了当前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产业转移是一种常态存在

产业转移出现的历史很是悠久,自从商品社会形成后,产业转移就开始出现,虽然开始时期的转移并不是很明显。就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而言,产业转移存在于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而且这种转移是以一定的产业发展状况为前提的,正如上世纪30年代,日本著名经济学家赤松要在对本国棉纺工业发展研究后,提出了产业转移的雁行发展模式,即“其中第一只雁代表该行业进口的浪潮,第二只雁代表国内生产的浪潮,第三只雁代表出口的浪潮”,即当进入到工业化时期,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和技术的落后,不得不把某些产品的市场向发达国家开放。等到这种产品的国内需求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也就为本国生产这种产品准备了基本的市场条件和技术条件,这时国内已初步掌握了这种产品的生产技术,由于本国资源和劳动力价格的优势,该产品的进口也就逐步让位于本国自己生产了。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规模经济的利用以及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上升,最终实现这种产品的出口,达到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目的。同样,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一个国家内部的区域之间。

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程度永远处于相对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就为产业转移提供了客观上的便利。一般说来,产业迁出地为了完成本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需要把一些科技含量低、不再适合本地发展的企业移动出去,而产业迁入地为了发展本地的经济,调整本地的产业结构,也需要做二传手,接纳经济上一层次地区的产业,同时又把本地的产业向经济下一层次转移,也就是说,后发展地区通过承接发展地区的产业转移完成经济发展模式后,再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从而使得产业转移成为一种周期性的行为,地区与地区都在通过产业转移完成自身的产业升级。

产业转移出现不是偶然,而是因经济协调发展所产生的必然,“经济协调发展内,包括产业结构协调、空间布局协调两方面:(1)产业结构协调,是指所拥有的产业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上,在每一产业的各个行业都能合理分配;(2)空间布局协调,是指在我国的各个地区间经济能够协调发展,经济快速发展地区能够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尽量缩小地方间经济差异。而产业转移无疑是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社会是向前发展的,所以经济协调始终存在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由此产业转移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存在,只不过其表现形式的明显与否。

二、当前国内产业转移的遵循原则

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萧条,对国内的产业链条产生了极大冲击。这种经济状况的出现就迫使产业的改造和升级成为必然,而要顺畅地进行改造和升级,对原来的产业实施转移就是惟一选择。不容否认,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些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自己建立或承接过来的产业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和高能源消耗型领域,在这次金融危机影响下,大部分难以维系,而这些地区为了腾出足够的发展空间,必须把这些产业转移出去。所以对产业迁入地而言,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尽量避免迁出地原来所出现的一些负面问题。

首先,在选择迁入产业时,应该遵循“生态优先”原则。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发展”与“生态选择”之间的不对等匹配,使得一些地区选择了以牺牲生态换取一时经济发展的简单模式,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模式不但严重阻碍经济发展,而且也为以后的经济发展造成了难以排除的障碍,进而导致经济的滑坡和倒退。如广东清远曾承接了由广东东莞转移的以“劳动力和资源消耗”为代价的传统产业,现在已对其境内的河流造成严重污染,使得人畜饮水都处于困难状态。而若想治理这种污染,则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无疑是产业转移的不慎重造成的难以短期内解决的后果。

其次,在选择迁入产业时,应严格遵循“耕地保护”原则。我国人多地少,可用耕地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所以在2007年,温家宝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节约集约用地,不仅关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关系国家长远利益和民族生存根基。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发展工业,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时,必须要占用土地,所以对于产业迁入区,一定要做好土地使用规划,尽最大限度地保护耕地,以为后人发展留有一定的空间。

第三,在选择迁入产业时,必须以能解决本地劳动力就业为最大原则。“保民生”的第一内涵就是保就业,以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所以一个产业的选择,在能给本地区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必须能为本区域的劳动力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因为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更愿意在自己户口所在地或其附近,寻找就业机会,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有二:一是可以节省部分流动成本,二是可以照顾家庭,还能免受外地人的歧视。”而这样做也可以更好地保障民生的运行,为农民增收和方便生活创造良好条件。

第四,在选择迁入产业时,应辩证看待原来的区域空间分工理论。在人们的下意识中,经济欠发达地区能发展的就是劳动力密集型和技术含量不高的企业,而东部地区转移出来的企业,其落脚点自然而然就是中西部,这在人们的脑子中已成为固定思维模式,即东部淘汰的就是中西部能够接纳的。应该说这种模式对经济待开发地区是个很大误区,它使得东部地区的一些经济发展弯路在这些地区继续重演。所以经济欠发达地区在选择迁入产业时,必须打破这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辩证地分析原来的区域空间分工理论,不能一味地将“高梯度”与“低梯度”对立起来,要在综合分析本地优势的基础上,进行产业转移的选择。

产业转移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确实为经济启动和复苏做出过很大贡献,但也的确因“急于求成”而带来了一些无法消除的弊端,所以能否吸取上一轮产业转移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将成为本轮产业转移成败的关键。

此外,就经济发达地区而言,在迁出产业时,不要盲目为迁出而迁出,必须充分考虑到整体经济的全面发展,要把经济欠发达地区作为可实现自己持续发展的基地。至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在承接迁入产业时,要做好各种规划和准备,完善法律法规,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选择迁入产业,从而营造出健康的发展环境和发展势头。

三、结论

任何事物都存在双面性,产业转移也不例外。既然我们已经历了以前产业转移给我们带来的经验和教训,所以用辩证地、冷静地眼光来审视新一轮产业转移就有了特别意义。

就产业迁入地来说,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通过科技的发展使迁入的产业得以不断升级,进而提升其技术含量。如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优化创新环境。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加快建设技术研发中心,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实施知识产权和专利带动战略,重视发明专利,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自主创新,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以形成带动力强、关联度高、优势资源集中的战略产品,从而为本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奠定技术基础。

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的同时,产业迁入地还必须在固有的基础上,做强做大内源型经济,做优做强外源型经济,要把民营经济作为内源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切实抓好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并推动本地企业与迁入企业开展产品,设计、销售、研发等方面合作。而具有土地资源优势的地区要预留必要的发展空间、创造条件承接具有产业链引领和带动、辐射作用的产业高端项目,并积极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延长产业链,增强与本地企业的产业配套能力。

参考文献:

1.黄伟.集群状态下产业转移的内在机理研究.林业经济,2008(10)

2.边明明.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角度看产业转移.管理观察,2008(9)

3.李刚,任志安.区域空间分工、产业转移与我国劳动力流动新趋势.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5)

(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委党校 天津 300000)(责编:吕尚)

猜你喜欢

经济环境国内产业转移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及关键问题研究
新疆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研究
现代会计发展对经济环境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