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学数学阅读之美
2009-07-14崔玉亮
崔玉亮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能力培养是中学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但在当前的中学数学教育中“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本文从对“数学阅读能力”的认识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两方面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数学阅读,新课程标准,中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09)03-0093-02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自学能力对每个人都是终身有用的,阅读是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学生阅读入手。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在数学教学中对数学阅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当前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及阅读能力现状十分不理想。在做一些练习或考试之后,经常会遇到学生埋怨地说:“老师这道题不是我不会做,是我没有看懂题,是我把题意理解错了”,数学老师都有体会,因为往往你把题读一遍或者稍微解释一下,学生就能很好地做出这道题。无疑这都是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问题。
通过观察和调查,笔者总结发现学生对数学阅读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①不喜欢看数学类书,手中的数学课本仅仅作为抄习题、练习之用;②看书,常常一晃而过,像看小说、连环画,不思考,不动笔,不探求:③语文水平比较低,常用语法结构不清,不会正确断句,读不通;④数学语言、数学词汇难懂,障碍多,读不懂;⑤兴趣容易转移,不能静心阅读,易受外界干扰,持久性差。数学阅读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教育功能,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数学成绩是否产生重要的影响?作为数学老师,应该对数学阅读的特殊性有一定了解,对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也应该有较全面的认识。
首先,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的学科,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认识一段数学材料中每一个字、词或句子,却不能理解其中的推理和数学含义,更难体会到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必须阅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理解每个术语和符号,并通过合情推理找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最后达到对学习内容的真正理解,形成知识结构,这中间用到的逻辑推理思维特别多。这是一般阅读少有的特征。
其次,数学语言的特点也在于它的精确性和科学性,学生要阅读、理解一段数学材料,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都会影响对数学问题本质的理解。所以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而浏览、快速阅读等阅读方式不太适合数学阅读学习。
再次,数学阅读过程往往是读写结合过程。一方面,数学阅读要求记忆重要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数学阅读时,对重要的内容常常可以通过书写或作笔记的方式来加强记忆:另一方面,由于数学推理的简练性,从上一步到下一步有时可能思维跳跃性大,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帮助阅读理解,以便顺利阅读,往往还要求学生以注脚的形式写在页边上,以便以后复习巩固。
最后,数学阅读过程中语意转换频繁,要求思维灵活。数学教科书中的语言可以说是通常的文字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交融。数学阅读的核心在于理解领会,而实现领会目的行为之一就是内部言语转化,即把阅读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
鉴于数学阅读有别于其它阅读的特殊性,不能盲目照搬文科阅读模式来指导数学阅读教学,应加强研究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很少有学生会把阅读数学书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这就需要将数学阅读真正引进课堂,数学教师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指导策略来引导和帮助学生,循序渐进,使学生从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下面结合实践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与做法:
1)在教学中,数学教师应让学生明白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先从阅读意识与习惯抓起。比如说在课堂上可以由教师带领阅读,分析章节内容,扫清文字障碍,难以理解的数学名词或句子,可先作一些解释。经常布置一些数学阅读作业,强化阅读意识;并向学生讲述自己阅读的一些好的做法以作示范。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参与者。”但学生如果对阅读的对象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就会很糟糕,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如果适当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3)当学生初步养成阅读习惯后,可把数学阅读分成两个阶段:讲前阅读,讲后阅读。讲前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要大致了解每一单元每一节中有哪些新知识,新知识是怎样引进的,与旧知识有什么联系,新知识能解决什么问题;将难懂的地方用铅笔做上记号,以便教师讲授时,集中精力听讲。讲后阅读重点放在独立思考上,要透彻理解概念,了解概念的实际背景和揭示概念本质属性,明确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挖掘定义中字、词、句的真实含义;要掌握规律,分析知识的来龙去脉,领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清定理、公式的适用范围,适当变换条件或结论探索新的命题;要弄懂例题,分析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技能,揭示解题方法,并尝试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要理清脉络,对阅读内容要进行比较、分类和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便于记忆、检索和运用。通过讲后阅读还搞不懂的问题再用铅笔做记号,请同学或老师帮助解答。
4)引导数学思考,提高阅读效率。数学阅读的核心目标在于理解,包括通过联想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新旧知识重新进行整合、同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善于捕捉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能否根据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语义转换和语句分析,是阅读理解的关键,也是阅读能力水平的标志。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从而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要经常分析阅读速度慢的原因,纠正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如出声阅读、默念等。
5)指导学生写数学阅读纲要,在教材上找重点、难点,写批注,添补内容(如补图形、补步骤、扩张概念等)。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知识的增加,随着阅历的丰富,学生会逐渐体会到其中的丰富内涵,这将让学生感到数学不再“面目可憎”,从而愿学、乐学,会学,并受益终生。
在新课程背景下,一方面数学新教材较之旧教材在知识结构、编写体例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变化,对学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要求更高。另一方面,数学越来越接近生活实际,问题的呈现往往会以很多背景材料为载体,也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较强的阅读能力。着手当前,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放眼未来,重视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学生将受益终身。因此,重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