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品读涵咏濡养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2009-07-14王满英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11期
关键词:词语文本语言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曾论: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咏,切己省察。以我之体验,中国文化和艺术最忌一个字——死,最宝贵的是——活。要教活学生,就要教他们涵咏玩味的功夫。不是照本宣科,不是读死书。

新课改后,语文教学出现了另外一个极端:从教师满堂灌到学生满堂讨论,从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到学生的任何想法都得到肯定,从一味遵从教材和权威到漫无边际的创新解读……

天马行空。信意由缰,不顾作品的本意和解读的界限,是对文本的不尊重;一味盲从,放弃对作品的探索和思考,也是不尊重文本的表现。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两个极端内在的惊人的一致性,这其实是一种空泛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

鉴于此,我认为语文教学,首先要“尊重文本”、“以语言文本为本”,要以“品读涵咏”为阅读经线,在长期的习得中濡养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何谓“尊重文本”、“以语言文本为本”?就如对待一位老友,要深入了解,倾心相交。精彩处,击节赞叹;共鸣处,会心一笑;有疑问,质疑之;有缺陷。指出之。方能得人生之况味,读书之至乐。

尊重文本,以语言文本为本。意味着进入文本的深处,进行深层阅读。除了对文本的内容结构和语言文字进行细读和分析外,对作者生命历程尤其是写作本文前后人生经历的关注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作品首先表达的是“当时”的意义,是作者“彼时彼地”的思想和情感。作者今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话语首先是他给“当时”的人的话语。而作品“此时此地”对我们的意义与它“彼时彼地”的意义是分不开的,前者正是建立在后者的基础上。忽略这一点,我们就很可能与文本的真正内涵擦肩而过,而陷入自说自话甚至无中生有式的解读。尊重文本,以语言文本为本,同时意味着尊重文本解读的历史。尊重文本,以语言文本为本,不应该出现无中生有的“天外来客”,而应该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是语言与人文,师生与文本对话交融的珠圆之美,玉润之韵,和美之境。

一换位品读,体悟语言艺术的表现力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文章是作者思想认识水平和人格修养的综合体现。不同的作者,生活在各自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各人的先天禀赋有别,后天阅历不同,因此才识、性情、气质就有高低、深浅、刚柔、雅俗、文野、曲直等区别,写出来的文章也就形成了不同的风格。语言表达的特色,就是这种风格特点的一个重要标志。例如,同是现代散文,鲁迅的深沉洗练,茅盾的沉稳劲健,朱自清的温静典雅,叶圣陶的质朴练达,老舍的清新明快,林语堂的闲适从容,钱钟书的幽默旷达,徐志摩的纤稼华美……风格各异,精彩纷呈。阅读教学中辨析文章语言风格,品味其中丰富的意蕴,那是一种美的享受;品读动词、形容词的表达效果,更能体悟出语言的艺术张力。福楼拜曾对莫泊桑说:你所要说的事物,都只有一个词来表达,只有一个动词来表达它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的行动,因此就应该去寻找。直到发现这个词——这个动词和形容词,而决不应该满足于“差不多”。语文阅读最注重的是读前的心理润泽准备,读书须敛身正坐,正襟危坐;屏气凝神,心静如水;缓视微吟,圈画点评;细读慢嚼,虚心涵咏。而要真正品味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韵味,我认为可以采取换位品读法。

在阅读教学中采用换位品读法,能够真真正正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评价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换位品读法可以概括为增、删、移、换四字。例如:可以让学生增一词语读读看,删一词语读读看,变换词语读读看,换种句式读读看,变个句型读读看,换个语气读读看,移动词序读读看,打乱句序读读看,删掉辞格读读看,改变人称读读看、变换语体读读看等等。揣摩,用心,在头脑中磨合、定夺;再评点,把思考的结果表达出来。

如:《沁园春·长沙》可以出示投影片进行换位品读训练。“看岳麓山红,树林尽染;湘江碧绿,船只行驶。鹰飞长空,鱼游浅底。”

原词中的词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出鹰的矫健飞腾,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二浸润美读,涵咏言语情感的真意韵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能读千赋,则能为之”,“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等等,都是强调“读”。不读,无以培养语感;不读,无以激发美感;不读,难以培养逻辑思辨能力;不读,难以体悟出作者的真性情、语言的真意韵。只有在真情投入的吟诵中才能体会汉语盲文字的精神内涵,也只有熟读乃至于背诵,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和感性认识,才能在自己说话写文章时自觉不自觉地创造出美——美的语言、美的意境。那么,如何读?怎样才能吟咏出情感的真意韵呢?

我认为美读可分为涩读,畅读,唱读,译读,吟读,虚读,换读,联读,漏读,套歌唱读,哭着读,笑着读,重点词语反复读等等。首先要读顺畅,再读出美感,读出韵味。要求学生通过朗读和默读,初步感知言语材料,直觉大意。谐音押韵、平仄交错、工整的排偶句、错落的整散句、都会使读者感到悦耳。为此,培养学生语感,要提倡出声朗读、美读吟诵,提倡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语言符号,以唤起他们脑海中的形象感。在这一步骤中,都应放手让学生自由地用笔画出他们的初感。接下来可以采取泛读,分角色读,美读,配乐朗读等方式。让学生通过言语的音声,在口耳之间的传送过程中,进二_步加深自己的语感。读前应指导学生根据品读的心得,标出各种诵读符号。例如:停顿(/)连接(——)重读(▲)轻读(△)升调(↑)降调(↓)快速(—)慢速(…)等等。有了这些符号,学生便可确定基调,把握轻重,调节停顿,控制语速,更准确地传达出自己对于言语的外部形态和内蕴品格的感受和理解。

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感情色彩,不同的学生对象可采取不同的美读方式,如教《静女》《迢迢牵牛星》就可采用套歌唱读方式;教《氓》可采用译读、换读等方式;教《玖马长城窟行》可采用涩读、漏读等方式;教《窦娥冤》可兼用快板说唱兼唱读、吟读、哭着读等方式;教《梦游天姥吟留别》也可兼用涩读、漏读、唱读、吟读、重点词语反复读等方式。以读来培养语感,来激发美感,来培养逻辑恩辨能力,来体悟出作者的真性情、语言的真意韵。只有在真情投入的诵读中才能体会汉语言文字的精神内涵,

如教《再别康桥》这首诗,这首

诗的主题是“离别”。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理解诗人特殊的离别之情,因此我认为可以诵读美读强化品读,有“美读”才有“美品”。

而诵读指导应以理解为基础。语文教学离不开诵读,当然也离不开诵读指导,诗歌尤其如此。但语文老师传统的做法是,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阶段,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并相应地进行诵读指导。而我一改这种做法,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指导。分析和诵读同时进行。叶圣陶说,诵读时,要“以意逆志”,“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还他个激昂”的前提是必须先理解“激昂”在何处,为何“激昂”;同样,“还他个委婉”的基础也必须是先知道“委婉”在哪里,为何要“委婉”。否则便成了无的放矢,“激昂”和“委婉”的诵读就可能错位,“激昂”处读的“委婉”,“委婉”处弄成了“激昂”。

如在指导诵读《再别康桥》第五节“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句时,我指导学生用“上气不上声”的虚读方式来处理其情感内蕴。这句是全诗的一个情感高潮,学生理解已经到位,但是在课堂上朗读时,学生认为“放歌”一词应读得高亢,我让几个学生读了读,他们都是“激昂处还他个激昂”。我认为用“高亢”的语调朗读“放歌”这个词,破坏了诗歌整体的静谧氛围。于是我也读了读,用的是“上气不上声”的虚读法,气息上去了,但是声音并不高亢,有悠远缠绵的意味,两相对比,学生马上品出了不同。徐志摩不可能在那个月夜放声高歌的,并有学生说了“只能在心中放歌”,如此这般美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又在美读的基础上走进了诗人徐志摩的心灵情感世界。

如教《雷雨》,我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个读的环节。教师与学生分别提前录音(分角色),在上课时,将教师的朗读和学生的朗读分别播放出来,然后要求学生再对教师和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评比。声情并茂的对话,把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真正把作者所寄托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把同学们带人到了那个“午饭后,天气更阴沉。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环境氛围之中。学生就能形象地了解周朴园和鲁侍萍30年前在无锡发生的一件事,初步认识到周朴园冷酷、虚伪的丑恶灵魂,孤独寂寞的内心。空虚、矛盾的心态。同时,看到了鲁侍萍身上善良、正直、备受欺凌和压迫,但又刚毅、坚强、自尊、有骨气的性格特点。

如《安塞腰鼓》一课,文章气势恢宏,词语简洁有力,句子铿锵激越,排比激昂,节奏强烈,我就采用套歌唱读的形式,套用《黄河颂》中的多声部连读反复读的方式,强化其激昂强烈的节奏气势。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跟上作品的节奏,自然会感受到文章所表现的激荡生命和磅礴的力量。再如《故都的秋》中的“一层(阵)秋雨一层(阵)凉”一定要读出都市闲人的悠然自乐的感受。

只有声情并茂地读,才能真正体会《陈情表》《祭十二郎文》《与妻书》等文作者那如泣如诉感人肺腑的真挚情感,才能领略《过秦论》《阿房宫赋》中的雄浑悲壮和磅礴气势。才能揣摩鲁迅作品的嬉笑怒骂。

初高中新教材中有很多篇目都要重视吟诵涵咏,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雨巷》《再别康桥》《致大海》《大堰河,我的保姆》《我愿意是急流》等等,都应采取多种形式,要求学生用心进入境界去朗读,在朗读中感受作者的真性情,真意韵,在朗读中感受到汉语言文字内刻深蕴的言外之意,原来是真水无香,本真有味,珠圆之美,玉润之韵。

王满英,广东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广东深圳。本文编校:老猛

猜你喜欢

词语文本语言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找词语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