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读诗
2009-07-13
诗人:涂静怡
诗作:《雨思》
推荐人:木斧
推荐理由:从偶然中拾起令人难忘的情怀。
雨思
涂静怡
雨
淅淅沥沥落个不停
犹如我们当年不识相惜
轻率地转身离去
流下的泪滴
雾一般的心事
今夜跋涉归来
踽踽的脚步
难掩
别后撩起的依依
心怀
木斧评语:诗情绵绵
谁的泪滴,落个不停?雨和雾难分难解。一个时间是过去了的当年,一个时间是近在眼前的今夜。今夜挑起了当年模糊的场景:相见却不相识,转身便轻率地离去了。一瞬间的印象今夜又出现了当年难掩的脚步声,那久久不能忘怀的情思。
这首诗并没有出现具体的倩影,然而在我们一生中,总是经历过这样或那样的巧遇,很快又消失了,那久久抹不掉的记忆,难以忘怀,现在懂得了,却追不回逝去的光阴,悔之晚矣!现在,又下雨了,情景再现,形成了一首诗,留下了一首怎么也填补不了的惆怅。诗情绵绵,诗思不断,令人反复吟咏,感慨万千。
诗人:吕德安
诗作:《父亲和我》
推荐人:邓荫柯
推荐理由:该诗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安详的心灵之旅。
父亲和我
吕德安
父亲和我
并肩走着
秋雨稍歇
和前一阵雨
好像隔了多年时光
我们走在雨和雨的
间歇里
肩头清晰地靠在一起
却没有一句要说的话
我们刚从屋子里出来
所以没有一句要说的话
这是长久生活在一起
造成的
滴水的声音像折下一条细枝条
像过冬的梅花
父亲的头发已经全白
但这近似于一种灵魂
会使人不禁肃然起敬
依然是熟悉的街道
熟悉的人要举手致意
父亲和我都怀着难言的恩情
安详地走着
邓荫柯评语:细细体味亲情
儿子已经长大后的父子亲情是一种成熟而矜持的感情,正大而尴尬的关切,熟稔而陌生的情谊悖论。是传递生命新火的梯队,也是生命除旧布新的象征。要说的话在儿子幼小和年轻时就已经说完,真正的关切恰恰又是不需要语言的,互相之间,可以为之献出宝贵的一切,可以承担最沉重的责任,但是却找不到一个共同的话题。也许这就是所谓代沟,代沟是随着历史前进脚步加剧的一种社会生活现象,即两代或者三代人之间在思想内涵、关注焦点、语言习惯、观念形态等等方面的距离。
这首《我和父亲》写出了广大父子之间普遍形态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人们心中有口上无的共同感觉。有些好心人从提倡孝道的角度出发,在媒体上号召儿女为父母洗一次脚,其实这是很难做到的事情。亲子之间从当年的亲密随便,已经变得如客如宾;而脚已经成为副性征的重要载体,没看见夏日的女性用高跟鞋、蔻丹、脚链把双脚全副武装起来吗?生活中有给宾客洗脚的故事吗?而苍老生命中的这一具体部分应该在同性的父亲心中引起某种羞耻,在儿子心中引起某种排斥。父亲和儿子之间的关联当然更是感情和心灵方面的。苍老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悲剧阶段,白发是苍老最鲜明的标志。面对其他人的白发,也能像面对父亲的白发那样产生“过冬梅花”的联想,觉得“这近似于一种灵魂/会使人不禁肃然起敬”吗?不大会吧?这里面渗透了一种骨肉情深的血脉。
共同走过了人生长途,长久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善良的性情是一致的,爱与恨,悲和欢,苦与乐,都是一致的,心中的温暖、快乐、感恩和宽容当然也是一致的,也都有那种安详、宁静、和谐的心态。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叫门。这对善良正直的父子,面对熟悉的街道,熟悉的人,“父亲和我都怀着难言的恩情/安详地走着。”
诗人:李少君
诗作:《抒怀》
推荐人:张德明
推荐理由:为日常化的理想所作的礼赞与欢呼。
抒怀
李少君
树下,我们谈起各自的理想
你说你要为山立传,为水写史
我呢,只想拍一套云的写真集
画一幅窗口的风景画
(间以一两声鸟鸣)
以及一帧家中小女的素描
当然,她一定要站在院子里的木瓜树下
张德明评语:朴素的理想
诗歌以谈论理想起笔。客观地说,朋友的理想也是不俗的,“你说你要为山立传,为水写史”,为山水“立传”、“写史”的生命冲动,也许是每一个人在青嫩时代都曾存有的理想图式,在而今这个许多人都充满了历史焦虑的特定语境下,朋友此语的出场,是很具有现实辐射力的。与朋友的高远理想相比,“我”的理想更体现为激情之后的平静,冲动之后的淡定和神闲,实现起来并不困难,与具有未来性和长远性特征的“理想”似乎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换句话说,这样的人生设计与其说是一种理想性的,还不如说是一种现实性的。为什么诗人要如此写照呢?是他把“理想”一词理解错了吗?
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诗人与朋友谈论理想,但他无意与人比拼那些宏伟的蓝图和凌云的志气,而是镇定自若地谈着那些实践起来并不困难的诗意生存细节,这样一种四两拨千斤的话语方式,或许正是这首诗的玄机所在。在我看来,理想实际是包含着两种形态的:一种是超常性的理想,这是一种指向未来的理想图景,需要长期的持守和多年的耘耕,才有可能化为现实;另一类是日常性的理想,这是一种立足现实的理想图景,虽然无需成年累月的劳作,但需要保持超逸的生命态度和平常的生存心理,才有可能被我们不断实现。指向未来的理想图景虽然具有超越凡俗的神奇光环,但它同时也具有某种未明性,尤其是那些带有终极性的乌托邦,一定程度上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的一种误导。立足现实的理想虽然缺少一种超凡脱俗的色彩,但若能让这样的理想成为我们生命中每天都能实现的图景也并非易事,尤其在这个浮躁和虚华的时代,理想的日常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着实很难。
最后一行独自成一节,也蕴有诸多妙意。“她一定要站在院子里的木瓜树下”紧承“一帧家中小女的素描”而来,以树来映衬小女的倩影,这是极为自然的一种设计,没有更多的装配和修饰,确乎是一帧“素描”。而院子里的木瓜树,既可以头顶着白云,又身嵌入“窗口”,并容纳着花香与鸟鸣的,也就是说,最后一行出现的这幕场景,是将诗人前述的日常化理想的各种要素都涵盖进去的。同时,诗歌以“树下”开头,又用“树下”收尾,正好构成了一种巧妙的轮回,似乎蕴含着希望小女日后也继承父辈这种日常化理想的殷殷期待。
诗人:扶桑
诗作:《细小、无名的事情》
推荐人:辛泊平
推荐理由:回归生命的真实的底部,剥去浮华。寻求本色人生。
细小、无名的事情扶桑
我发现了我心灵的变化——
当我
长大,当我
额头上长出第一丝裂纹
当我,宛如细雨中的轻尘
心中的噪音缓缓
下沉——
我越来越想汇入那
广大的,细小、无名的事物中
隐没在它们那无名无姓
不被人注目的美里
我想成为它们中那最不引人注目的
一部分
辛泊平评语:高贵的卑微
或许与年龄有关,这两年越来越不习惯那些火药味十足的作品了,不是不喜欢,而是不习惯。总觉得可以有另外的表达方式,尤其对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用商量的语气也能让人明白的事情,再动那么大的肝火,再弄那么大的动静,似乎是愤青们才喜欢的姿态;对于一个心理成熟的人而言,在尊重的前提下说出建设性的建议也许更为合适。对事如此,对人也亦然。毕竟,在天赋的前提下,谁也没有高人一等的特权。启蒙是需要的,但启蒙不是哪一个人的蔑视众生的理由,更不是干预和践踏的令箭。所以,阅读诗文时,就特别关注那些低调的叙说。
扶桑的《细小、无名的事情》不是记忆,而是心灵。它摒弃了生命所谓的意义和崇高,恢复了它细小、无名的状态。这是一次灵魂的认同。从那种振奋人心的场景中退场的人应该明白:繁华总归烟云,丰收过去,留下的是荒凉,更何况那种人为制造的热闹和名号。所有的名号无非是人类虚荣的自摸,是自己对自己的加冕。在生命的立场上,这些可有可无。因为,从生命的本质上判断,普通人与伟人并没有区别:都有生存的必须,都需要衣食住行;都有七情六欲;都有疾病,都有死亡。天下万物,概莫能免。你是人,你骄傲,但那些草木比你更懂得季节,比你更懂得时间。所以,哲人才说,我们都是时间。既然这样,我们就没有资格再嘲笑什么,再轻视什么,对所有的生命,我们都应该有认同感,都应该有尊重。因为,认同他物就是认同自身,尊重他物就是尊重自己。非常简单的道理,但有人偏偏就故作不知。
而诗人扶桑,却从那些人造的虚荣里决然地走出来,欣然地投身到“广大的,细小、无名的事物中/隐没在它们那无名无姓/不被人注目的美里”。是的,她没有居高临下,而是仰视那为人所鄙薄的不被人注目的姿态,并最终成为它们的一部分。她认为那是一种美,因为,那是生命的底色。读这首诗,让我想到扶桑的其他作品。在她的作品里,经常呈现~种柔软的心跳和温暖的气息。在这个崇尚前卫的文化背景下,她不乖张,不噱头,而是沉潜而温柔,有古代侍女的隐忍之美。我喜欢这样的写作姿态,喜欢这样的诗歌情调。以及那弥漫的善良与忧伤。
诗人:张执浩
诗作:《高原上的野花》
推荐人:符力
推荐理由:情感爆发,灵感降临,轻松俯拾的经典之作。
高原上的野花
张执浩
我愿意为任何人生养如此众多的小美女
我愿意将我的祖国搬迁到
这里,在这里,我愿意
做一个永不愤世嫉俗的人
像那条来历不明的小溪
我愿意终日涕泪横流,以此表达
我真的愿意
做一个披头散发的老父亲
符力评语:爱你,我甘愿终日涕泪横流
《高原上的野花》(以下简称《野花》)是张执浩《藏区行》组诗中的一首,是诗人经历藏区之行,受到高原风物强烈刺激,情感爆发,灵感降临,轻松俯拾的经典之作。该诗语言浅显晓畅,小学生、市井百姓读起来都不会有障碍。而这不意味着此诗平淡直白,恰好相反,此诗情深意长,耐人品读。
人间生活,不见得乐比苦多。难怪佛家把人生说成“苦海”。生儿育女非常艰难,受过生养子女之苦的人们,才会深切体会到儿女绕膝的人伦幸福,才会在骨子里疼爱自己的子女,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为了子女,父母们往往不惜一切代价,心甘情愿做牛做马。只有深刻爱着的人们,才别无所求,才“愿意”无怨无悔地付出:“将我的祖国搬迁”,“永不愤世嫉俗”,“终日涕泪横流”,“披头散发”。对于一个有着清高的追求和独立的精神品格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巨大的牺牲,巨大的爱。我想,生养过子女的人们,读《野花》时所受到的情感冲击,比没有生养子女经验的人们来得更大、更深透。
每一次读《野花》,都让我感到灵魂脱离了肉身,瞬间飞临藏区高原,忽然遇见遍地盛开的野花,内心震颤,禁不住立刻大喊大叫甚至热泪纷飞。诗人干脆而迅速地起笔:“我愿意为任何人生养如此众多的小美女/我愿意……”我想,我理解了其中的原因。
好的诗文,无非是把话得清楚,说得漂亮。《野花》的清楚和漂亮,是无须赘言,毋庸置疑的。如果把青藏高原同人类神圣的精神领地联系起来,把“如此众多的小美女”同这片圣土上的宝贝或者希望联系起来,细加思考,自会发现《野花》的内涵之深度和广度,并非可以轻易丈量。这,大致就是《野花》浅显的语言背面所涵盖的宝藏,实力派诗人非同一般的招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