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成长引领未来

2009-07-13曹永刚

人力资源 2009年6期
关键词:灾区心态企业家

5月伊始,就有一种莫大的悸动和撼栗,因为去年的5月1 2日,汶川大震,华夏同心。“5·12”汶川地震发生后,金盛华教授就组织师生针对灾后心理问题,一周内即完成了《灾后心理救助与心理重建》一书的撰写、印刷、出版和传送灾区工作。随后,金盛华教授多次深入灾区,开展多个心理重建项目,为灾区心理救助工作尽心尽力。今年“五一”期间,本刊总编辑曹永刚就职场心态、心理健康、灾区心理重建等问题专门采访了金盛华教授。金教授恬淡、宽厚,深邃、禅静,沟通如江流畅达。

曹永刚问(以下简称HR):您是国内最先提出人格成长上存在“精神健康”问题的专家,请您谈谈人的精神成长?

金盛华答(以下简称答):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的物质财富迅速增长,大部分人都不再为日常的衣食住行所担忧,特别是一些先富裕起来的人,更是表面生活洒脱、风光无限。但就在这样一个社会巨大进步的历程中,有些人对物质财富的饥渴和迫求压倒了一切,认为财富是人生的一切,而忘却了精神追求的价值,忽视了生活到达一定境界之后,物质财富的价值其实是由精神导向来定位的。因此,我在通常意义的心理健康概念之外,又提出了一个“精神健康”的说法,吁求人们关注个人和社会的根本性目标方向,在财富追求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精神上的成长。

我所说的精神健康,是指在人生哲学选择和根本价值取向上的健康。精神健康的方向是个人的定向能够长远地提升自身生命的品格、发挥自己的潜力和使自身对社会的价值最大化,并通过自身成长,使自己的生命历程成为一条平稳向上而完成生命的路径。这是人生的精神成长路径。

精神健康消极的方向是唯利是图、急功近利、投机取巧、鲜廉寡耻、自我中心,甚至是非颠倒、天良沦丧,抛弃责任和伦理应有的坚守和做人的底线,不顾一切贪图简单享乐和追逐名利。选择这种人生走向的个人内心世界充满暂时兴奋和长期迷茫的交替。个人风格又因为缺乏人生坚守而有深层的不安全感,人生路径常波澜起伏,又以跳水式跌落和终极的失败为结局。用中国传统概念来描述这种人的人生结局,则是绝大多数最终难以逃脱天谴而不得善终。

人的价值是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作为社会的分子,个人生活哲学和对自己终极归属的选择,始终都需要体现自我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和追求,这也是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观念。美国西点军校的校训“责任、荣誉、国家”之所以被广泛推崇,正是因为它体现了人类社会具有普遍意义的最重要的价值取向。一个社会的人群,特别是占据社会网络重要节点和掌握各种社会资源,对社会发展影响力较大的人群,必须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自身与国家的连带关系。他们应从为社会贡献中建立荣誉并在价值取向上真正珍惜这种荣誉,即自我价值评判上重视自己对社会的实质贡献,这样,社会才会在物质财富积累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也收获个人的和整体的精神成长。

一个人的人格是整体的。个人整体的发展方向,特别是长远的生命历程的完成,在根本上是由人生哲学选择体现的精神健康决定的。虽然从暂时的观点说,精神健康和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会有分离,但从长远的观点看,个人的心理健康和身体状况,都离不开精神健康的背景。在这个意义上,人在生命的进程中如果缺乏应有的精神成长,生命潜力就不可能真正充分发挥。以前的心理健康研究中很少关注“精神健康”层面的内容。实际上,世界卫生组织后来修正的心理健康的定义中,已经补充了“能够为社区贡献”(be able to make a contributimn to his or her community)的内容,这在实质上已经是对生命运动方向的重视,是属于我们讨论精神健康层面的内容。

社会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太多人用简单功利主义的原则指导自己的人生道路,凡事讲求当前利益,而缺乏长远眼光,对人对事在风格上也看不到人们深层的价值信守。很多的证据和我们的系统调查研究结果都显示,许多身居要津和财源滚滚的人们,内心里却没有应有的充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他们的生命轨迹也不是平稳合理、整体向上、并有自我把握感的。实际上,充实感、自我把握感、幸福感、丰富感、自由感、本质上创造了提高自身生命价值和提升社会价值的成就感,才是一个人生命最本质的品格,以这些感觉为基础的人生道路,才是一个充实的、完整的轨迹。一个人真正履行了自己生命的使命,才不枉活一生,而这并不取决于外在的贫富贵贱,而取决于自己是否有不断的精神层面的自我发现、充实和成长。

“精神健康”和“精神成长”如此重要,但在当今社会环境中,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事业单位,实际上没有真正重视起来,更没有列入企事业员工成长的职涯规划之中。国家颁布《劳动合同法》中提出“带薪休假”的规定,就是个好的征兆。我曾给一家房地产公司董事长建议,告诉他,你的十几位高管是公司最宝贵的资产,一定要把他们保护好,并且支持他们生命能量的再生产,不但要安排他们不断的深造提升,更要关怀他们的心灵生长环境(重视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和生活节奏),关心他们的自我心灵调整和成长。为此,要实质安排他们的带薪休假,并且在公司良性运作的条件允许时,给他们高标准的休假费用,以利于他们身心更好的调整。这对于企业而言,实质上不是成本的增加,而是会有更高回报的深层投资。

HR:作为社会心理学家,您长期跟踪研究国内员工职场的心态变化,请问当前中国职场员工的心态有哪些普遍性特征?

答:与其说我关心的是员工心态,不如说是关心员工的状态,因为心态是状态的一部分,而状态又由心态决定。我们专业人员可能从心态角度着眼,而普通大众更多看到的是状态。去年,国内一知名高校对其毕业生做了大规模调查,有关结果和相关分析结论中,有个“三缺乏”的信息特别值得关注。“三缺乏”是指缺乏原创意识,缺乏责任感,缺乏沟通能力。由于缺乏原创意识,即使是著名高校的毕业生,在工作中的基本思维取向也是模仿和拼凑,而不是独辟蹊径,走自己的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特点实际上与第二个特点是相互关联的,缺乏创造力仅仅是外在的表现,深层的原因是缺乏岗位责任的深层原创驱动。如果责任张力不够,或对责任的理解仅仅是“交差”,那“凑合”就成了主要的应对职业压力的方式,从而使岗位缺少深层创造力的参与。

缺乏责任感的问题不只出现在新就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身上,也是中国社会目前相当广泛的浮躁社会气氛。当人们的成就感不是在岗位上取得,而是通过炫耀自己的享乐和物质超越来获取,那么对新就

业而缺乏资源的人们来说,他们无疑是弱者,也难于摆脱失败感的纠缠。中国各行各业出现的林林总总的低级问题,就其深层原因,还是有关岗位和行业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造成的。岗位和行业丧失社会责任感的最大危机,就是其实际的职能滑向一个无底的黑洞,即为谋取私利,可以不择手段侵害公众利益。为此,我强烈呼吁全社会树立一种基本的价值取向:杰出做事,平凡做人。人是可以比的,但良性的社会,应该比岗位的水平和贡献,而不是比享乐和占有。实际上,人都是平等的,无论你是谁,上帝不会每天多给你一分钟。“杰出做事,平凡做人”是我自己的座右铭,也是我向自己的学生倡导的主导人生哲学之一。

缺乏沟通能力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文化的弱点之一。由于权威主义社会结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遭遇太多的被评价压力,从而养成了害怕表达出现错误的倾向,遇事倾向于内敛。当然,随着独生子女的普遍成年,他们成长过程中因为过度保护形成的“以我为本”的自我中心思维方式,也会在岗位的沟通中显现出来。一个人成长所需要的资源必须在开放性系统中赢得。一个人与外界环境的结合越紧密与和谐,个人成长的机会也越多。正如情商问题被社会广泛关注后提示人们的一样,许多时候,人们成长的分化不是智力的,而是沟通能力(情商)。因此,凡事要学会用社会视角转换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善于设身处地考虑这个岗位和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多征求他人的意见。有关研究也证明,人们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越多征求他人意见,他人对你的认同度和满意度也就越高。其中的奥秘在于,这种处理过程使你对于别人不再是异己性质的“他人”,而是成为了“自己人”。

HR:员工的心态如上,那么国内企业家心态怎样呢?

答:这是一个好问题!可以肯定地说,中国企业家的心态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人力资源角度上最具代表性的成就,就是中国催生了一批实际上已经成为国家经济栋梁的企业家。到现在,有不少诞生时间不长的企业却已做成了不小的规模。即使这样,现在很多企业家都还是“小老板”心态。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主要追求赚钱,甚至还倾向于投机和“走钢丝”的方式谋求财富和企业发展,另一个是对战略资源关注度不够,比如对企业人力资源建设、对企业品牌和信誉度、美誉度建设就很少重视。不少企业家动辄豪掷百万购车购物,但却舍不得花钱搞企业文化建设,不肯对员工进行可持续的培训投入。

究其原因,我们的企业家起点比较低,在变革的时代,财富得到快速扩张,但没有相应的精神成长,也就没有真正的成就感。虽然个人或家人表面发展得“出人头地”,却把员工队伍带得“惨惨兮兮”,再往前走就非常不容易了。

在和企业家交往过程中,我常讲做企业就做两个字——“入行”。就像我们带研究生做课题,总要问研究生是否看过别人最新的东西,如果你没有看过,你就还没有入行。在我参观北方一个木业企业时,我发现其中一个生产环节不够科学,多年来事故率都很高,这是对员工权益的极大漠视,其实花点气力琢磨一下是很容易改进的。在观看企业的设计图样和专业资料时,发现他们鲜有订阅国外最新家具杂志的。企业常常满足于又一个订单到手,又赚了多少,这样的企业看似规模很大,但远没有真正的“入行”。

HR:面对国内职场中领导者和员工所存在的心态问题,在您看来,该做些怎样的调适和采取哪些改进的办法呢?

答:调适是必须的,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调适的环境不复存在了。比如在大学里,大学教师需要摸索相当长的时间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有的人一辈子也没能成为优秀教师。因为走上优秀教师的道路和结构发生改变了。以前我们大学是有助教制度的,助教就是跟着教授来学习成长为合格的教师,再发展成优秀的教师或教授。现在博士毕业了就直接给学生上课,没有教授引导的过程,也没有“再社会化”的过程,想从学习系统直接转入工作系统并取得成功是很难的。对企业来说,这种调适就是对员工提供各种的培训设计。一个企业的文化越系统、越完整,对员工的调适和同化就越容易、越有效。

关于员工心态改善的问题,从员工到企业要共同担负这个责任,而不能一味地抱怨教育系统。一个人的成长需要教育系统和企业系统来共同完成,包括责任感的培养等,也必须在企业的工作过程中去重新地梳理和建设。从来没有个伟大的目标是通过简单的方式来达成的,员工的成长和发展尤其如此。

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家自身心态的建造至关重要。对于企业家来说,开弓没有回头箭,想收手并不容易,唯一的选择就是不断成长,特别是精神的成长,否则找不到成就感,只能停滞不前。企业家把员工招进企业,必须担负起这种责任,在承担责任中完成企业家的使命,并获得崇高的成就感。在现在多变的经济环境下,企业家的责任有增无减,因为面对裁员、削职、降薪等等情形,员工往往是被动的,既没有心理准备,也无能为力。当然,员工也需要及时做好调整,调整自己的期望,并主动改变自己的心态,随时迎接新的挑战。

HR:您经常为企业选聘高级管理人员,您认为企业选聘人员该做好哪些关键性工作?

答:通过我们多年系统研究得出:招聘中面试效率是最高的。这在我们日常招聘工作中,渐渐引进性格测试、角色扮演、短期试用等手段,成本不高,效果不错,也可佐证。招聘过程中尽可能的严谨、科学,即使多付出点时间成本、经济代价都是值得的,远比使用不当和中途解聘要划算得多。企业要做好招聘工作,首先要把基础工作做好,主要是岗位胜任力的确定;再者就是要有科学的流程,绝对不能凭感觉选人。对于高级管理人员的选拔,必要时可以请相关的专家参与招聘,给出中立、中肯的意见,以提高招聘的成功率。

相对企业物质资本建设而言,大部分企业内部人力资本建设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核心骨干人才和高级管理人员普遍短缺。所以,企业选聘人员大都目光向外,引进空降兵,这更需要慎重,最好有专家的参与指导。另外,企业选聘人才还要向内看,善于自主培养和搞好人才储备,只有能够培养人才的企业才是可以永续发展的优秀企业。

HR:从去年5·12汶川大地震以来,您多次去四川做相关的心理援助工作,请问灾区心理重建工作进展怎样?

答:总的来说,灾区心理状态恢复得比我们想象得快,我多次去灾区且呆得时间比较长,我这方面的感受很深。大家也可以看到,灾区里的家庭重组、新娃出生等等,这都是最好的复原象征。在无法想象的灾难面前,心理重建工作进展顺利的主要原因,上个是整体灾后重建工作做得及时、稳妥,特别是没有发生瘟疫等次生灾害,另外就是灾区人民拥有强大的生存力。在物质财富和生命造成巨大毁灭之际,人们的精神世界却得到快速洗礼和成长。

当然,我们要看到灾区心理重建工作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可谓任重道远。首先,灾区干部、教师等的心理调适还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因为他们的很多痛苦都没有得到适时释放,压抑在内心深处必然会有迟早的爆发或转成其他心理问题。再者,伴随着灾区重建新面貌的形成,灾区人民对新环境和新社区结构有个重新认知和接受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也必然会有相应的心理问题。最后,灾区的就业工作是个长期的大问题,就业对心理状态影响最为直接和明显,因为人最需要的是归属感,而有事可做才能心有所依。所以,在今后灾区建设过程中,需要有关心理援助专家,但更需要有责任感、有精神追求的企业家。

猜你喜欢

灾区心态企业家
50万升汽柴油保供河南灾区
安庆石化:驰援灾区显担当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还是“看掐架”心态
环保企业家发展前景光明
从打工妹到女企业家
从打工妹到女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