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天量信贷 引通胀担忧

2009-07-10

环球时报 2009-07-10
关键词:华尔街日报经济学家泡沫

本报驻加拿大特约记者 陶短房

本报记者 魏 莱

据中国人民银行7月8日在网站上公布的数据,中国6月当月新增信贷再放天量,达到1.5304万亿元,引起各方关注。日本野村资本市场研究所驻东京首席经济学家关志雄9日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虽然上半年中国信贷规模增长很快,但是他并不担心今年年底中国会出现通胀问题,因为通胀通常要在货币供应量增长后的第三个季度才显现,有一个相对的滞后效应。不过,也有经济学家持相反观点,认为信贷增长过快,造成股价和楼价上涨并再度出现泡沫,中国政府微调货币政策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9日的报道,中国央行公布的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5304万亿元,列今年月度涨幅第三位,较5月份的6645亿元增加一倍以上。截至6月30日,中国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总计7.37万亿元,相当于中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4,也远高于政府设定的全年至少达到人民币5万亿元的目标水平。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认为,尽管新增信贷有助于为刚刚开始复苏的实体经济提供支撑,但这种爆炸性增长的货币供应量已开始引发担忧,人们担心大量新增资金并未投入实体经济,而是用于资本市场的投机性投资,而这势必导致坏账、资产泡沫和通胀。报道认为,此举可能促使政府认真反思其通过大幅增加信贷来刺激经济的做法。

法新社9日的报道也表示,上半年中国天量信贷已不可避免地引起监管部门的担心。中国银监会日前已敦促放贷机构,必须确保放贷切实用于需要的经济领域。但报道认为,由于中国“保八”高于一切,因此对信贷政策的调整将会是很艰难的抉择。

美国《市场营销》杂志引用摩根大通中国证券部董事总经理李晶的话称,6月份是上半年的最后一个月,习惯上银行会突击放贷,新增信贷较多并不奇怪。在她看来,更值得忧虑的是实体经济得不到刺激,而投资领域却堆积泡沫。她表示,最近出现的股价攀升(沪指半年累计涨幅已达69%)和房地产过热(天价“地王”屡见不鲜)已是非常明显的警示,她认为这将导致中国政府金融政策的局部调整,会出现适度的货币紧缩。

不过,西班牙对外银行驻香港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目前讨论通胀还为时过早。在全球经济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中国货币当局还应谨慎地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货币政策还未到时机。大家不必把资产价格的上升与通货膨胀直接等同起来。▲

猜你喜欢

华尔街日报经济学家泡沫
废弃的泡沫盒
有趣的泡沫小实验
泡沫轴使用有门道
三个愿望
《华尔街日报》印刷广告收入下滑将裁撤印刷版面
ENGLISH ADOPTSMORE CHINESE WORDS
“全球80名经济学家预测经济走势”
为什么我不再看《华尔街日报》
谁给了经济学家“出场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