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营造创新环境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009-07-10杨宏俊
杨宏俊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并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在课堂中如何给学生搭好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就谈几点我的看法。
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创新的前提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创设一种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心理放松、精神愉悦,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这样才能使学生思想开放,敢想、敢问、敢说,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比如,低年级速算内容的教学中,在巩固应用这一环节,我拿出一顶纸做的王冠告诉大家,我们要选出今天的速算大王。学生兴趣盎然,人人参与,个个争先,都要做速算大王,学生的好胜心被激发出来。我趁机追问:怎样才是速算大王?学生有的说做题要快,有的说做题要对。我问怎样才能做得对,学生说要细心,认真看清题目。在此基础上,出示一组口算题,学生兴趣很高,得到了不错的效果。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小组合作交流,然后师生共同分析,拓展学生思维,及时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讨论、交流中体验到平等民主、理解信任、亲情与爱护,从而激发学生“人人创新”的欲望。
二、实践操作,是学生创新的基础
动手实践,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为学生创新打好基础。比如,在学习《角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为了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难点,特意做了一个两条边特长的角,然后提醒学生仔细观察,猜猜角有什么变化。我用剪刀将两条边剪短再剪短,学生欢跃起来,大声说:角没有变化。我趁机追问,那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系呢?学生讨论交流。一个学生“忽”地一下跑到讲台前,将角的两条边转动起来,角的开口变大变小。这样,学生发现并自己探究归纳出了角的大小跟张开的角度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结论。
三、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是学生创新的关键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数学新课标也要求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体现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
(一)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较多的讨论探索、合作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达和反省,使学生在知识方面互相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协作创新,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获得成功的喜悦。比如,学习“归一应用题”练习时,有这样一道题:服装厂3天生产服装370件,6天生产多少件?学生很快列出算式:370÷3×6。但无法计算,怎么办呢?教师马上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经过一番争论,学生又列出算式370×(6÷3)。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知识得到灵活运用。
(二)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有所创新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难。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不论问题简单与否,都给学生以肯定并共同解决。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目:第一次买4个篮球5个足球花520元,第二次买5个篮球4个足球花533元,每个篮球、足球各多少元?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得出用(520+533)÷9=117(元),520—117×4=52(元)117—52=65(元)计算。在互相讨论其他方法时,有一学生问:533比520多13,不就是一个篮球和一个足球相差13,为什么不用这个相差数来计算呢?一个亮点,是我始料不到的,马上组织学生合作研究,又通过一番争执、讨论,学生又列出算式:(520+533)÷9=117(元),(117-13)÷2=52(元),117-52=65(元)。学生思路更开阔了,学习兴趣更高了。因此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质疑的能力,要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恰如其分地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尝试,把学生真正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才能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本文作者单位:甘肃省临潭县城关五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