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学生文本体验策略
2009-07-08高守信
高守信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不断体验的基础上自我发现,并最终形成最具个性特点的独特体验。为了使学生能形成个性化的自我意义,语文教学应通过创建文本体验氛围、诵读感悟、延伸想象,让学生在阅读高中语文文本的过程中吸收并强化文本与作者的精神特质与情感体验,并帮助学生内化成自我的精神特质。
关键词文本体验诵读感悟延伸想象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体验就是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意义的发现和透视。这种发现与透视都会打上自我鲜明的个性,它实质上是学生自我灵魂的写照,是其生命意义的一种投射与昭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替代学生去悟解和生成意义,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触摸去品味去体验。那么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促进学生的自我体验,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呢?
1 创造适宜的体验文本氛围
文本体验是间接经验转化为个体精神财富的中介和“加速器”,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结晶,它的生成离不开活动、交往与情境。这里的情境,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师生解读文本,领悟意义,生成自我文化与审美意识的“精神场”。这种“精神场”首先应该保障学生的“精神放松”,学生在这种“场”氛围里会有一种信任感、安全感,可以按照自己的天性、自己的方式去思考问题,表达观点;其次,这种“精神场”应该能与文本的精神内涵相契合,从而形成一种场效应。这种“场效应”的形成有利于学生与文本、作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鸣,促进学生与文本及作者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从而更好地披文入情,更好的去舒展心灵,顿悟理性,翱翔思想,迸发激情,展现生命深处的生机。
高中语文课堂情境的建构关键在于课堂导入的设计、教师课堂语言的运用及多媒体手段运用。针对不同的课文设置不同的导入可以为教学的开展确立情感基调,也可以调动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上海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先生便善于通过新课导入来创设课堂氛围,帮助学生走进文本,形成独特体验。她善于在导入的设计中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刻的哲理形象化,使学生通过其导入语获得回味隽永的艺术快感,从而产生深入研读文本,体悟情感、审视生活生命的冲动。
教师精炼、抒情的课堂用语则可以煽动学生的情绪,激活学生的内在情感,使其更好地与文本对话,最终加深其内在体验。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师生间的交流与平等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强调的就是以教师为“首席”的交流,强调的是师生精神世界的碰撞与融合,通过这种碰撞与交流,学生可以更深入地走进生活,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从而去把握文本的本质,甚至是生活与生命本质。教师作为对话的“首席”会在最大程度上影响对话的进程与质量,当教师能以饱含情感、精炼、优美、富于启发性的语言引领对话的旋律时,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地跟进,使课堂教学的对话能不断朝更深更广更美的方向前进。
教师注重用情感充沛、激荡优美的语言与学生展开对话与交流,对帮助学生加深体验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使得学生与文本、教师撞击出绚丽夺目的火花,形成深刻的个人体验,最终有利于学生生命智慧的发展。
恰当的与文本精神内涵相吻合的媒体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助于营造与教学活动相适应、与文本内容接轨的课堂氛围。多媒体可以借助图像再现情景,借音乐渲染情景,借视频演示情景。
2 在诵读中形成自我体验
文学作品是作者体验生活的冲动,沉积情感的喷涌,生命意义的外化。阅读文学作品能否由语言深入到思想,能否把作品的内在价值内化为自己的生命意义,并达到赏鉴的境界,取决于我们的情感体验、生命投入和生活经验。而饱含情感的诵读是通向这种境界的一条有效途径。要走进文学作品,增进体验,只有去直面文本,也就是说只有直面文学作品本身才能去直面心灵,直面生命。而直面文本,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让学生去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也就是说我们在进行文学作品的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去反复诵读文本,把文本读顺,读懂,读透。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设身处地,细心体验,感受作品中包蕴的情感。学生在口诵心悟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作者的心灵遭遇,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暗流,从而对文本产生深层理解。
高中学生在或高声,或低吟的朗读中会逐渐忘记身边的一切,渐渐沉入作品的语言中,进入自我境界,并把自我的情感融入作品的情感,使自我视界与作品的固有视界融合,生成一种全新的带有学生个性的原初体验。这种体验既不属于“文本”的客观意义,又不完全属于自己原有精神世界的主观意义,而是带有“文本”的客观意义和自己主观创造性意蕴双重性的一种新的意义,从而在理解“文本”中理解人生和社会,实现自我精神世界的拓展和人生经验的增长。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能发现文中的省略、隐蔽、中断、隐喻等,并在发现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自我意义上的再生成。如,还原语境、补足填充、联想触发、颠覆重建、追本溯源、汇聚比较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站在与文本作者平等地位上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形成自我独特的心理体验或情感体验,从而生成自我的理解与自我的判断,达到自我建构的目的。
3 感悟内涵,延伸想象
正如作家王蒙所说:“没有精神上的自由驰骋就没有文学。”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存在着很大的张力空间,存在着很多意义的未定点。发现这些点的空间,不仅可以唤起蕴藏在学生心中的丰富情感,更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将自己置身于课文创设的情景之中,起到促进课文深入感悟,学会运用的作用。它本身就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和丰富的联想内容。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想象时应注意对学生想象的方向性、丰富性、求异性的培养。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标新立异。训练时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循序渐进来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力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要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从“已知”中预测“未知”,作更深更高层次的分析、思考,使学生隽逸奔突的才情、明睿深刻的洞察得以张扬和生发,从而帮助他们生成更深刻的个性化体验。我们的课堂应让学生心灵精神能够诗意般地栖居,要让学生的身心彻底放松,精神高度自由,要让学生通过想像去憧憬、去感伤、去赞颂、去痛苦、去追求,这样我们的课堂将使学生走出单纯的知识学习,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从而获得一种充满文化与思想意味的生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