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我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影响

2009-07-08徐睿达刘铭枢

法制与社会 2009年17期
关键词:毛泽东军事战争

徐睿达 刘铭枢

摘要本文论述了中国的传统军事文化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影响,一是从对战争本身的高度重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构成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逻辑起点方面阐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起点与基础。二是从战争的力量之源方面阐述了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明确了人民战争和正义战争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力量之源。三是从毛泽东军事思想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所汲取的智慧与思路。最后分析了古代文化从整体上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毛泽东军事思想

中图分类号:A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6-364-03

思想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整体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随着个人的成长与实践的不断深化而逐步加深的。人的思想在于运用既有的经验与知识去认识和把握现有的实践,而这种建立在基本经验与知识基础之上的“智识”(当然它也是在不断生成与发展的)决定了一个人观察、认识与思考现实问题的基本原则。因此我们这里分析传统军事文化对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就是在这一逻辑框架内来进行。当然为了能够更完整更准确地把握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我们的触角所及可能不能完全局限于单纯的军事文化。

一、对战争本身的高度重视,对生命的珍惜与尊重,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逻辑起点与基础

谈军事思想的人往往忽略这一点,他们往往从单纯的军事角度来看待军事问题,殊不知,他们所看到的往往只是技术层面的东西,而忽略的却是战争的根本前提,即战争是人的战争,战争的主体是人,战争所争的是人和人的生命。在战争中离开了这一点,忽视了这一点或者漠视人的生命必然是危险的,在这方面历史的教训惨痛而巨大,然而可惜的是历史的悲剧却一再重演。有幸的是毛泽东从其童年的经历与其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积淀中深深地体会与认识到了这一点,这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童年的毛泽东在与他的母亲联合起来对他的父亲的“斗争”中逐渐意识到了个体生命的重要性与作用,培养了其叛逆与独立自主的意识,从而高扬了自己的生命之帆,一生奋斗不息。同时对贫苦人民悲惨命运的深深同情也让他更加懂得了对生命的珍惜,老百姓生之不易对他的触动非常深刻,从而让他更加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当然人生的基本体验要有丰富的知识才能上升为理性的认识,这得益于少年毛泽东浓厚的求知欲与广泛的涉略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知识。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中的这句话在中国影响甚深,也在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记。军事是国家的大事,不可不慎重,不可不重视。这句话一是表达了对战争本身的重视程度,一是表达了对战争中每个士兵的生命的珍惜。老子也说“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道者弗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者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豍战争是不吉祥的事情,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动用它。老子的话在更深的程度上强调了对战争的慎重态度。因为战争直接面临的就是人的生死,所以老子又说:“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豎在军事方面,将军的序列是按照丧礼来安排的,也就是说战争直接面临的就是人的生死问题,所以这一安排本身就有着祭祀将死之人——那些将要奔赴死亡的将士——的意味。这里不止是体现对死的敬畏,更主要的意义在于提醒每个人对于生命的珍惜。孙子在其《孙子兵法》中开篇即说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豏在《作战篇》中孙子强调说:“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豐应该说孙子对战争的认识是非常准确而完整的。战争不止是国之大事,更在于它是决定人的死生之地,是决定军队乃至于国家的生死存亡的艺术,孙子看到了战争的核心在于人的生死存亡的搏击,而这正是战争的核心要义。指挥战争的人如果不能深刻地理解并时刻牢记这一点,其结果是非常危险的,这一点在历史上有三次重大的教训。

一是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公元前638年,弱宋与强楚战于泓水,宋军已经排好阵列,而楚军则在天明时才开始渡河。宋将公孙固请求趁楚军半渡时攻击楚军,对战争一窍不通的宋襄公却指着写有“仁义”二字的大旗说:“汝见‘仁义二字否?寡人堂堂之阵,岂有半济而击之理?”等对方已经渡河,旁若无人地慢腾腾地排兵布阵时,公孙固又请求趁楚军布阵未完之时进攻楚军,不想傻等着挨打的宋襄公却唾了公孙固一口说:“咄!汝贪一击之利,不顾万世之仁义耶?寡人堂堂之阵,岂有未成列而鼓之之理?”结果等楚军布阵完毕,宋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宋国的老百姓都骂他是糊涂虫,而大概也正因为宋襄公的缘故,守株待兔、智子疑邻等故事的糊涂的主人公都成了宋国人。宋襄公的失败在于他根本就不懂得战争的惨酷性,不懂得珍惜自己的军队的士兵的生命,在他的脑子里只有空头的“仁义”一类的抽象的道德观念。好大喜功,理论与现实的严重脱节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士兵的生命在他的头脑里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已。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第二个是战国时期的赵括。这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在被任命为将军后首先关心的是添房置产,在亲朋好友之间炫耀。他根本意识不到战争的惨酷性,视战争如儿戏,怎么可能不失败呢?结果在长平之战失败后四十万赵军被坑杀,使得赵国自胡服骑射以来所训练的主力部队消失殆尽,从此一蹶不振。

第三个是三国时期的马谡。马谡与赵括极其相似,多亏诸葛亮对他还稍有戒备,也幸亏他不是主帅,使蜀汉的军队虽然失败,但也没有太大的损失。他的失败与赵括如出一辙,在此不加赘述。

总之,这三个人的失败在军事上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历史借鉴,但是可惜的是历史上程度不同的大大小小的宋襄公和赵括们还是一再地出现。毛泽东很好地吸收和借鉴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对战争的慎重和对生命的珍惜与尊重贯穿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始终。大革命的失败更让中国共产党明白了军事问题的重要性。毛泽东在“八七会议”的发言中说道:“对军事方面。从前我们骂孙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蒋介石、唐生智都是拿枪杆子起的,我们独不管。现在虽已注意,但仍无坚决的概念。比如秋收暴动非军事不可,此次会议应重视此问题。新政治局的常委要更加坚强起来注意此问题。湖南这次失败,可说完全由于书生主观的错误。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问题,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在这个时候,毛泽东已经非常重视军事问题对于革命的重要性了,他已经非常清晰地认识到了忽视军事问题给革命带来的严重后果,只是这一问题还是没有能够引起当时中央的足够重视。他认识到当时中央还没有坚决的概念,提醒新的常委要更加坚强起来重视军事问题,让军事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后盾。一九三八年五月,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用整整一章阐述了战争的基本原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一切军事行动的指导原则,都根据于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尽可能地保存自己的力量,消灭敌人的力量。…在这个基本原则上,发生了指导整个军事行动的一系列的所谓原则,从射击原则(荫蔽身体,发扬火力,前者为了保存自己,后者为了消灭敌人)起,到战略原则止,都贯彻这个基本原则的精神。一切技术的、战术的、战役的、战略的原则,都是执行这个基本原则的条件。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原则,是一切军事原则的依据。”豔随后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把这一点上升到了战争本质的高度,再次指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的目的,就是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据,从技术行动起,到战略行动止,都是贯彻这个本质的。战争目的,是战争的基本原则,一切技术的、战术的、战役的、战略的原理原则,一点也离不开它。…一切技术、战术、战役、战略原则,一切技术、战术、战役、战略行动,一点也离不开战争目的,它普及于战争的全体,贯彻于战争的始终。”豖一九四七年十二月,毛泽东在《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总结了十条军事原则,其中之一就是“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豗珍惜自己的生命就要消灭敌人的生命,军队的有生力量显然是要比单纯的物或者说城市和地方要重要得多。这个思想贯穿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始终,而且越是发展这一点就越是重要。

二、正义战争、人民战争的思想贯穿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始终,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力量之源

正义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流,也是对毛泽东影响至深的。老子说:“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豘这里强调的即是战争的正义性,战争要置于道德和正义的基础之上,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不动用战争。孙子也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生,可与之死,而不危也。”豙用兵的最高之道即在于“令民与上同意”,即全国上下、军民、官兵能够同心一意,同仇敌忾,这样才能倾全军、全国之力与敌斗争,置敌人于必败之地。如果能够让全国人民有同生共死的决心与毅力,那当然国家也就不可能有什么危险了。一般地说,只有有了战争的正义性才有可能充分动员全国人民积极地参与战争、支持战争。在这方面,中国共产党自然与古代的君主不可同日而语,服务于人民、植根于人民之中的中国共产党自然比古代的君主能够更充分更彻底地动员人民、发动人民支持战争、参与战争。这是我们的先天优势。

早在一九二七年三月,毛泽东就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就对这一问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与研究。指出站在他们(农民)的前头领导农民的重要性。毛泽东分析了农民运动中的十四件大事,将农民组织在农会里、政治上打击地主、推翻地主武装建立农民武装等。经过分析,充分肯定了农民运动的必要性,尖锐地批评了那些对农民运动不以为然地态度:“我想,这一点子赤化若没有时,还成个什么国民革命!嘴里天天说‘唤起民众,民众起来了又害怕得要死,这和叶公好龙有什么两样!”豛从那个时候起,毛泽东就已经很重视人民的作用了。在一九三一年一月的《兴国调查》中有一个专门的《农村军事化》部分。仅仅农村的军事组成就有七个部分:赤卫队、少年先锋队、童子团、纠察队、红军预备队、区特务营和红军独立团。而且赤卫队还分为男赤卫队和女赤卫队。赤卫队的年龄在23岁以上,五十岁以下。少年先锋队不分男女,年龄在16岁至23岁之间。童子团不分男女,年龄在8岁到15岁。可见男女老少,从8岁一直到50岁之间都全部地军事化了。这种战争动员的广泛与深刻恐怕是世界上少见的。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毛泽东说道:“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进攻的需要。只有这样的力量才能把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打垮,这是有目共见的真理。”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毛泽东强调说:“人民这个条件,对红军是最重要的条件。”豝一九三八年五月,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更加明确地指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象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我们方面,军队须有源源不绝的补充,现在下面胡干的‘捉兵法‘买兵法,亟须禁止,改为广泛的热烈的政治动员,这样,要几百万人当兵都是容易的。抗日的财源十分困难,动员了民众,则财政也不成问题,岂有如此广土众民的国家而患财穷之理?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个把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够打的。”豞应该说正是人民战争使得中国革命能够彻底取得胜利的。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战略战术都深受中国古代军事文化与思想的影响

毛泽东军事思想中的战略战术得益于他广博的传统文化知识,这从毛泽东引用的古代资料与典故中可见一斑。在1929年12月的《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毛泽东就引用了黄巢和李自成的例子,告诫全党要注意警惕他们的那种流冠思想。在1936年12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毛泽东引用了《孙子兵法》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并详细阐述了这一军事原则。在同一篇中又分析了《水浒传》林冲与洪教头的战例,春秋时期鲁与齐的战例“曹刿论战”,公元前203年楚汉战争中的成皋之战,公元23年刘秀与王莽的昆阳之战,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公元222年的吴蜀之间的彝陵之战,公元前589年齐晋两国的鞌之战。在1938年5月《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分析了孙膑围魏救赵的策略。在随后的《论持久战》中他又再次分析了上述战例,并分析了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公元204年的韩信破赵之战,以及公元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战。从分析这些著名的战例中得出经验教训,提炼出用以指导我们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这些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此不赘述。

毛泽东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了许多对革命战争有益的东西,这体现在许多方面。首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部队文工团的建设,这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礼乐教化思想的影响。无论在战争思想方面,还是在人们的日常斗争中我们都看到了礼乐对人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毛泽东非常欣赏春秋时期的军事政治家管仲,管仲就曾在被宋国拘送的过程中借于音乐逃过了一劫。当时管仲为了让押送他的差役能走得快一点就教差役们唱歌,这样差役们就在不知不觉间加快了脚步,躲过了追赶来抓他的宋兵。还有齐国军队一次追赶燕国军队,进入深山老林,管仲就让士兵们挂起了战车并唱起歌来去追赶燕军,结果是齐军很快追赶上了燕军,大获全胜。这些都是音乐在战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的部队到现在仍然非常重视部队文艺方面的建设工作。

综上所述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渊源关系。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从而丰富了现代的军事战争思想。传统文化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逻辑起点的形成,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战略战术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加深了毛泽东对现代军事战略战术方面认识,让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更好的认识了现代战争的规律,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重视研究传统文化与毛泽东军事思想之间的关系,从而也要更加重视并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当前军事现代化思想的发展,甚至对于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但愿我们能够从中获取更多有益于我们发展的精神食粮,还有在对其实质精神把握中的重大启示。这是我们本应做到,也应该能够做到的。

猜你喜欢

毛泽东军事战争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被风吹“偏”的战争
他们的战争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战争
军事幽默:局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