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士大夫阶层对中国历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2009-07-08

法制与社会 2009年18期
关键词:门第管仲士人

董 麟

摘要“士”这一阶层,在中国社会历史演变的进程中,占有绝对核心的地位,甚至决定着中国社会的兴衰和历史的成败。无论哪种社会,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皇帝,也不是贵族和平民,而是“乃由贵族阶级堕落,或由平民阶级晋升而成的一个中间阶级”——“士”这一阶级担任的。士这一阶层,始终贯穿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并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阶层历史演变文化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6-380-01

一、士大夫阶层演变过程及对中国历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士之一阶层,起于何时,暂不详论。然如管仲,鲍叔牙在齐桓公时,其出身显非一贵族而当系一士”,管仲辅佐齐桓公创立霸业,是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使齐国成为五霸之首。孔子称赞管仲:“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篇》)意思是: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诠释了典型的士大夫精神。至孔子而士之地位始确立,后人又称之曰儒。

“儒之后有墨,墨亦士。儒墨以下,百家尽兴,亦皆属士”。儒墨兴起,古代封建社会一变成此下“士,农,工,商”之四民社会。到了战国时期,由于春秋上层贵族阶级的世袭特权已被取消,下层平民阶级农工商各个行业被制约的均产经济,到战国时也解放了,两种新兴势力,自由经济和平民学术产生,自由经济走向下层,而平民学术走向上层。这两种势力在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共同造就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游士。游士之所以能游,一是各诸侯国文化的本源是同一的,皆为一种农耕文化,二是“他们忘不了封建制度所开始的天下,只有一个共主,一个最高中心的历史观念。”

至秦始皇灭六国,封建政治终歇,开始了“郡县”政治,而此时社会仍然为一游士社会,“中央乃至地方官吏,全由政府选拔任用,在政治上,更无贵族世袭之特权存在”。就秦而言,其下东方游士,远自商鞅,范雎,蔡泽,甚至吕不韦及其宾客,都是游士。甚至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的大将蒙恬,祖籍是齐国人,也是一游士。此时中国乃为一游士社会,政府也不能例外。

到了汉代,“西汉武帝建立太学,高者为郎,低者为吏”。郎吏逐渐组成了一个平民学者的集团。但是相比战国时代,士人进入政府的渠道和自身的行为都被规范。因有大一统之政府,士人也就无处可游,再不能如战国时一席谈既可拜卿相。士人只能按照政府规定的路线,亦步亦趋地走自己的进身之路。但也正因如此,有了这套严格的“组织法”,西汉渐成一个平民学者、士人政府。学者士人集团掌握政权,形成当时社会中心指导力量。用政治理想来改造社会、控制经济已经成为士人阶层治平天下方式。但此时,经由太学补郎补吏的法定资历而参政,是政治的一套制度,社会上并没有一个固定的阶级。

但从东汉中期,终于慢慢形成了一各固定的阶级。一则是教育不普及,二则是书籍流通不易。虽然在法律上并没有特许某个家庭以世袭的特殊权益,但只要这个家庭将学业世袭了,在政治上的特殊权益,也就变相的世袭了。于是东汉以下由了世家大族所谓门第的出现。中央政府失去控制,民众得不到保护,只得依附于世家,形成相互间的私契约。“民众由国家公民身份转变为门第的私户。于是政府和社会之间隔着一条鸿沟,政府并不建筑在公民的拥护上,而是只依存于世家。”世家也因此挟持政府。故魏晋时期,政府亦由门第操纵。此下东晋,南北朝,政府更迭,而门第旺盛,不随政治而摇动。当时虽然政治腐败,而两汉经学,文学,史学能够经久不衰,而继续茁壮成长,这是门第势力在历史大激荡中,作中流砥柱,所不可磨灭之功绩。

隋唐科举制度的建立,使任何一个公民都可通过考试获得进入政府的资格。这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社会形态的革命。这个制度保证了政府机构由民间产生,由士人知识分子组成,有力地防止贵族、门第世袭割据势力的复辟。随着这一制度的推行,门第这种变相的贵族阶级也逐步衰退而终于消失了。藩镇势力的创痛,使宋代矫枉过正,尚文轻武,造成长期衰弱。从宋代起,科举制度日臻成熟,文化教育日益普及,自此,中国在也没有出现大的分裂割据时期。中央集权愈发加强,社会阶级也日趋消融。自宋代以下的中国社会都相类似。上承战国游士、郎吏的传统,代表学术理想的知识分子来主持政治,在由政治来领导和规范政治。

从西周春秋之文化的一统,经战国,到秦汉实现政治的一统。从东汉贵族势力的复辟,经唐代,到宋以后阶级的消融。中国社会逐步走向一个用人文论理来构架的一统之天下。这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国发展的脉络。

二、士大夫精神对近代中国发展的启示

近代的中国社會自满清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一时国人慕效西方,希望能通过改良找到一条新出路,解救中国。却将本国四千年的士人文化传统抛之脑后,一变故常,外袭他人。这条路走不走的通,值得思索。“中国传统,向来不重富强。近代以来,则一慕富强,而近百年之中国社会,乃由此而变质。士之一阶层,已在社会中急剧消失”。近代中国社会存在的弊端,那就是丢弃本国传统,盲目仿效西方资本主义,中国社会是没有出路和前途的。“其或终有理想之新士出,以领导国人,从四千年旧传统中,获得一适应当前之新出路,则诚所馨香以祷以”。

三、结语

士人知识分子是改革进程的推动和实行者。他们“以人文精神为指导核心,一面不陷入宗教,一面也并不向自然科学深入”,一面抑制社会特殊阶级的产生,从而避免分裂割据,一面又抑制自由经济,鼓励均产经济,避免贫富阶层的对立。为实现这种理想,他们“内圣外王”,期求先有一完美理想之人格,进而成一个理想政治家,把政治事业融化到个人的生活。他们不是为政治而政治,而是为社会而政治,为整个人文之全体性的理想而政治。在他们手中,政治不是适应现实,而是为整个人文体系之一种积极理想作手段作工具。中国历史的发展之路选择了士人阶层,他们又用所追求的完美人格和理想,将中华传统文化之精神传承下去,挺起中国精神之脊梁,铸造一个和谐的世界。

猜你喜欢

门第管仲士人
承启门第之仪的门钹
魏晋士人的“身名俱泰”论
管仲买鹿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等级婚姻及社会影响
清華簡《管仲》帝辛事迹探討
管仲:我给你们唱个曲儿
论陶渊明对诸葛亮的接受——兼及士人仕隐之间的矛盾与彷徨
竹林七贤:中国士人精神理想的象征
点点和小e / 管仲之器小哉
湖湘士人的崇文尚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