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新劳动立法形势下企业的调整与发展

2009-07-08

法制与社会 2009年18期
关键词:用人合同法用工

李 颖

摘要2008年是我国劳动立法取得重大发展的一年,随着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的出台,我国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也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新的劳动立法形势下规范企业的管理,提高企业的法律意识成为企业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劳动立法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6-264-01

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使我国劳动立法进入新阶段,在原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劳动合同法》为核心的具有时代性的劳动法律新体系。企业如何适应外部新的法律环境,并结合自身情况调整内部管理,达到与劳动者和谐共处、共享发展的目的,是十分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着眼与此,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对新的劳动立法进行探讨。

一、新形势下劳动立法的现状及特点

2008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劳动合同法》拉开了新形势下劳动立法的序幕,而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和2008年9月18日起施行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分别从程序和内容上进一步完善了《劳动劳动合同法》,与之共同形成以《劳动合同法》为核心的劳动立法新体系。

新形势下的劳动立法具有以下特点:

(一)实体上侧重保护劳动者权益,增大企业违法用工的成本

《劳动合同法》在试用期规定、企业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后果、无固定期限合同的签订等方面,均体现了这一特点。通过这些规定,在劳动关系中赋予劳动者更多的主动权,企业一旦违法用工将付出更为严重的代价。

(二)程序上更有利于劳动者进行维权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将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定为一年,此举改变了过去时效60天的规定,使劳动者更有利于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也让企业失去了以往逃避法律责任的“时效法宝”,迫使企业正视违法用工的后果,规范企业内部管理。同时该法明确规定劳动争议仲裁不收费,进一步降低仲裁的门槛,提高了劳动者的通过法律维权的意识。

(三)着眼于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

《劳动合同法》关于无固定期限合同的规定提高了劳动者稳定就业的可能性,同时增大了企业的用人成本,一方面让劳动者在就业选择中掌握更大的主动权,另一方面迫使企业在招聘用人时更为谨慎。

二、新劳动立法形势对企业的影响

《劳动合同法》及相關法律法规的出台,不仅影响到无数劳动者,也牵动了众多企业的利益。从华为裁员开始,关于新劳动立法对企业影响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歇。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角度看,影响有以下方面:

(一)对企业提出更高要求,企业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

《劳动合同法》加重了企业违法用工的责任,细化了解除合同的不同情形,以往经常发生的企业任意辞退员工的现象将会使企业付出更大的代价,而不签订书面合同、延长试用期等过去屡见不鲜的行为也将使企业承担不利结果。同时无固定期限合同的规定提高了企业用人的成本,使通过增大员工流动性来追求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企业受到挑战。同时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也使得劳动者提高了法律意识,在与企业发生纠纷时,企业更容易因认识落后、准备不足而付出沉重代价。

(二)为企业提供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的契机

从长远角度看,企业将内部管理用人机制纳入法律的轨道,是保证企业持续高效发展的重要因素。很多企业过去在招聘用人和经营管理阶段都存在混乱和不规范的现象,与劳动者的纠纷常得不到有效解决,不利于企业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而新法律法规的出台正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机会,在压力下调整规范自身以适应新形势,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稳定性和积极性,减少与企业的纠纷,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效率。

(三)新立法对企业提供了新保护

此次新的劳动立法侧重于保护劳动者利益,同时也增加了新形势下对企业的保护内容。比如《劳动合同法》对服务期的规定,保障了企业对员工培训所应有的权益,还有关于约定劳动者保守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相关的规定,也加强了对企业利益的保护。

三、新形势下企业的调整和发展

面对法律环境的新变化,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规范管理,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将压力变为发展的契机,以获得更大发展。为此,企业有必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调整:

(一)加强内部管理,做到规范化和模式化

规范化是指企业的管理制度、规章制度、用人制度等要依法制定和实行,在内容和程序上都要符合现行劳动法律法规的要求。比如企业在制定、修改有关劳动报酬、劳动纪律等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重大规章制度时,应当经过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讨论,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同时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事,或者告知劳动者。只有这样的规章制度才是合法有效的,才能在实践中起到规范管理、化解纠纷的作用,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模式化是指从招聘用工开始至劳动关系终止或解除为止,企业的管理行为要形成一套固定的程序,一切按照规范的模式来进行,比如在招聘环节,设计并严格施行一套符合企业具体情况的模式,这样不但可以规范企业的管理,也为日后纠纷的解决提供依据,将其模式化对提高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二)加强证据意识,做到书面化

在新的法律环境下,劳动者的法律意识已大大加强,更多的劳动者选择走法律途径来解决与企业的纠纷。规范化和模式化是为了预防纠纷,而书面化是为了在发生纠纷时让企业掌握更多的主动权,更好的维护自身利益,在与员工发生纠纷或企业依法依规章解除劳动合同时可以提供强有力的证据。

猜你喜欢

用人合同法用工
以“灵活用工”破解用工荒是有益尝试
保险合同法的体系化表达
尺偏难以选准人——把准“用人卡尺”
“用工难”困扰西部地区:费力气招人 干一个月走人
论我国合同法第52条第5项关于合同无效制度的法律适用
燕昭王的用人智慧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儿子签了『用工合同』
《劳动合同法》过于偏重保护劳动者?
用人还需讲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