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东海之争”看中国大国之略

2009-07-08彭韩铭

法制与社会 2009年18期
关键词:大陆架划界东海

彭韩铭

摘要东海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中日双方能够保持耐心,共同努力,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提法上早日取得进展。在解决东海问题上,中方一贯主张双方应该通过谈判加以解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解决东海问题的唯一正确选择。

关键词东海问题共同开发大国战略

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6-186-02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许多全球性问题。资源短缺逼迫人们去寻找新的资源。于是,人们开始重新评估海洋的价值。因为在广阔的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未开发资源。因此占有更大面积的海洋,就意味着占有更多的资源。在当今世界,形成这样一个规律,凡是有海洋争端发生的地方,几乎都是因自然资源而起。在东海大陆架上蕴藏着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近年来,我国在东海勘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先后发现了平湖、春晓、残雪、断桥、天外天等油气田和一批含油气构造。根据有关部门对东海的实际勘测和估算,东海油田蕴含石油250亿吨,东海含油量可供我国用80年。丰富的海底资源让日本分外眼红,所以一直企图根据“中间线”原则分一杯羹。

一、什么是中日东海之争

东海问题并不是中日两国的新问题,东海问题由两部分组成:一方面是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另一方面是东海划界问题。两者之间紧密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中国政府从两国友好的大局出发,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作法是明智的。

(一)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

钓鱼岛争端的正式爆发与上世纪60年代末关于钓鱼岛附近蕴藏有大量石油的“埃默里报告”的发表有关。1961年,美国伍兹霍尔海洋学院的地质学教授埃默里(K.O.Emery)和日本东海大学教授新野弘(Hiroshi Niino)通过对二战期间日美潜艇在钓鱼岛海域收集到的海底资料进行研究,在《美国地质学会会刊》上发表了题为《东海和南海浅水区的沉积物》的研究报告,首次暗示这些地区(包括钓鱼岛附近)可能储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1968年秋,在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ECAFE)的主持下,埃默里和新野弘组织日、韩等方面专家对东海、黄海海域进行了实地勘测,并于第二年4月提出调查报告(即“埃默里报告”)。该报告明确提出“在台湾与日本之间的这片浅海海域将来也许会成为一个世界规模的产油区”。虽然在这之前中日两国政府都对外宣称对钓鱼台群岛拥有主权,而且也由此引发了许多纷争,但都只是一些小动作,没有实质性的行动。然而在这份报告公布后,中日两国在东海问题上的争端不断升温,开始不断地向外界宣示本国对钓鱼台群岛的主权,斗争日益激烈。

(二)东海划界问题

东海海底地形与中国大陆一致,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直至冲绳海槽。地貌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冲绳海槽和琉球西侧岛坡。东海大陆架面积约21万平方海里,占东海总面积的72%。“埃默里报告”的公诸于世,无疑是使东海成为“争斗之海”的导火索。虽然中日两国都批准加入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但是该公约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起作用,因为它不面向历史的主权要求,对一些概念也缺乏清晰的解释,致使我们有时很难判断该如何把它的条款运用于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分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作了如下规定:第57条“专属经济区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二百海里。”第76条“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的外缘的距离不到二百海里,则扩展到二百海里的距离。”第76条第6款“在海底洋脊上的大陆架外部界限不应超过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三百五十海里。”中日两国对东海专属经济区的划界标准以及钓鱼台群岛是否应拥有大陆架,也各持不同观点,使得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东海最宽处仅360海里,自然产生了至少40万平方海里的争议海域。由于中日两国所持的划界标准不一致,造成至少相当于3个浙江省面积的海域的争执。东海大陆架如何划界,不仅涉及大陆架所有权的归属问题,更关系到其丰富的海底资源归谁所有,因此,斗争尤其尖锐。

二、东海问题对中国的意义

东海之争如何解决,对中日两国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关系到丰富的海底资源归谁所属

虽然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但因为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十分贫乏,能源自给率不足20%,若再扣除燃料需要进口的核能,自给率不足6%。因此,东海的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对日本而言具有重大经济意义。而中国近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除从国际市场上购买能源外,东海丰富的油气资源将是中国未来能源战略物资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开发东海油气田是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二)关系到钓鱼台群岛的主权归属问题

中日两国关于大陆架划界的不同主张,直接影响到钓鱼台群岛的主权归属,按照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那么钓鱼台群岛位于我国大陆架的边缘,无疑就是我国领土。如果依据目前日本所坚决主张的“等距离中间线”,不仅钓鱼台群岛被包括在日本一侧,而且日本还企图将钓鱼岛作为其划分中日东海海域的基点。钓鱼岛在地图上是一个难以标出的小点,而日本非要对这块远离其本岛、本属于中国的小岛垂涎三尺,无非是看中了其庞大海域以及此海域内包括海底石油、矿产等海洋资源和领海、领空的交通、运输权以及未来潜在的战略意义等。

(三)关系到海洋权益问题

这是在海床资源之上更为深远的意义,它不仅包括资源,而且还有制海权等问题,体现了军事安全的深层意义。随着“重新崛起”逐渐成为全民族的一个共识,我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很多方面拿自身和美国这个头号霸权来加以对比。在海洋权益问题上,对比美国,中国光是先天条件就非常“吃亏”——无论向西还是向东,走出海岸线,美国人看到的就是无遮无垠的大洋;而中国人要想看到同样的景象,就必须先向东越过两条“岛链”,或者南下穿越马六甲海峡。海洋对于人类,其价值的最大处正是在远海大洋之上。所以中国要想打开通向大洋的出口,中国首先要处理的就是和周边国家之间的领海及专属经济区的权益关系问题。

三、东海问题的现状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对当时的中国而言,这其实是外交上的一次“战略突围”,正是因为有这个大局,所以中日之间关于海洋权益的争端当时是被搁置了起来,后来邓小平同志访日期间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也正是这个背景。除了这个大背景之外,另一个原因说起来非常无奈,即当时双方实力差距太大。这个实力不仅仅是指军舰的大小和多少。70年代末中日两国围绕东海海域划界问题的谈判中,日方拿出了大量的水文、地质资料,而我方则是拿着海军的航海图去的,后来中国对周边海区的各种理化资料掌握比日韩两国更详细,这让我们在之后的谈判中占据了很大的主动。正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那样,中日关系在2007年的年关岁尾开始迅速回暖,中日两国领导人关于东海问题达成新共识,中日双方通过平等协商,就东海问题达成原则共识。一致同意在实现划界前的过渡期间,在不损害双方法律立场的情况下进行合作。为此,双方迈出了第一步,今后将继续进行磋商。但对于钓鱼岛主权问题以及东海划界问题还无法达成共识。

(一)东海划界问题现状

中国坚持大陆架是大陆领土的自然延伸,支持大陆架可以超过200海里的观点,认为《联合国海洋法》第76条关于“大陆架外部边缘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超过350海里”的规定是很合理的。基于这一立场,中国声明,“东海大陆架是中国大陆领土的自然延伸,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东海大陆架拥有不容侵犯的主权”。中国认为,划界“应在公平的基础上,考虑一切有关因素,通过协商加以解决,等距离方法只有符合公平原则时才能被接受”。目前中日两国进过长达十二轮的谈判达成原则共识,中日共同开发2600平方公里海域。

(二)钓鱼岛问题现状

岛屿的海洋权益主要涉及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四个方面。根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关于岛屿制度的规定,钓鱼岛可以享有12海里领海和12海里毗连区,对此中日双方不存在争议。问题在于这些小岛可否享有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钓鱼岛问题,曾是妨碍中日邦交正常化和中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的一个障碍。1978年邓小平副总理访问日本时曾谈到:“这个问题我们同日本有争议,钓鱼岛日本叫尖阁列岛,名字不同。这个问题可以把它放一下,也许下一代人比我们更聪明些,会找到实际解决的办法。”他认为:“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可以不涉及两国的主权争议,共同开发。共同开发无非是那个岛屿附近的海底石油之类,可以合资经营嘛,共同得利嘛。”钓鱼岛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双方能够保持耐心,共同努力。因此,目前中国政府主张双方应该通过谈判加以解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四、从东海问题现状看中国的大国之略

海洋权益笔者把它分为近海利益和远洋利益。要把近海利益拿来排序的话,那笔者会把“通道”排在首位,其次才是矿物及渔业等海洋资源。现在说“共同开发”也好,说全部为我所用也好,这一切的前提必须是首先能使中国顺利进入大洋——掌握了通道,才能够真正进入大洋。海洋对于人类,其价值的最大处正是在远海大洋之上。近海利益得到的再多,与远洋利益相比都不过是“锱铢之利”。以多金属结核为例,这一种矿物就含有锰、铁、镍、钻、铜等几十种元素,而在3500 —6000米深的洋底,其储量达3万亿吨,其中锰的产量可供全世界用1. 8万年,镍可用2. 5万年。当然,现在或许这还只是看得见、摸不到的财富,但必须记住的是,所谓海洋权益,三分是为现在争,剩下的七分则是为子孙后代去争。未来总是存在着某些不确定的因素,现在所创造的货币体系乃至国际政治结构在未来都有消失的可能,唯独资源不会凭空消失。我们现在所作的被称为是“大国的崛起”,而“大国”就必须有大国的思维方式,就必须谋全局,谋万世,而不纠缠于蝇头小利。

美国为了围困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基本上分为“三线配置”,第一线由部署在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日本、韩国、冲绳、菲律宾、新加坡等地的驻军和基地组成,这一线基地群是美国和日、韩等国向西部署的最前沿,也是日美链式部署中最严密的一条线,堪称是一条围堵亚洲大陆的封锁岛链,被国际军事界称为“第一岛链”;第二线部署则以马里亚纳群岛的关岛为中心,由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在内的一系列基地群组成,被称为“第二岛链”,它是一线亚太美军和日、韩等国的后方依托,又是美军重要的前进基地;第三线部署主要由夏威夷群岛基地群组成,被称为“第三岛链”,它既是支援亚太美军的战略后方,又是美国本土的防御前哨。中国将来要想谋求远洋利益就得打破美国对我国的围困,否则中国将没有入洋通道。没有入洋通道也就谈不上远洋利益。

如此,我们就必须在中国的周围营造一个相对和谐的地区环境,否则面对充满敌意的“岛链”,你的每一次出行都将在无数“眼睛、耳朵”的监视之下,这样的话,中国的远海和益就必然要成为“无本之木”。建立相对和谐的地区环境就不能和周边国家作过多的纠缠,从世界范围来看,在海洋权益问题上作过多纠缠只能是自己给自己设置障碍,故“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提法在2000年之后己经逐渐为多数国家所接受。而对中国而言,此举虽然适当淡化了对土权的主张,但为中国主导亚洲经济整合铺平了道路。而从更长远来讲,笔者认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提法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有太多的改变,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大国之略。

对中日两国来说,东海争端是关系到领土主权以及各自战略利益的重大问题,短期内难以出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但是,东海争端既是中日之间的冲突因素,同时也有可能成为两国合作的一个契机,即通过能源合作来促成两国更深刻的相互依存关系,甚至在此基础上逐步导向整个地区更加深入的合作。只要两国能够坚持通过对话和平解决这一问题,并且在地区合作的框架内逐步摸索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和可能的方式,东海争端就有可能最终得到一个双赢的结果,这对整个东亚地区来说也将是一个福音,为中国主导亚洲经济整合铺平了道路。

猜你喜欢

大陆架划界东海
德州大陆架石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东海采风作品选
法国海域划界的立法、实践及挑战
大陆架界限委员会的工作进展主席说明(CLCS/95)
中韩海域划界首轮会谈成功举行
精卫鸣,歌东海
论三步划界法的发展及法律地位——其对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的一些启示
李东海的诗
日本划界案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建议摘要解读
东海第二次起义与解放昆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