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一点体会

2009-07-07朱锁福

关键词:创新能力历史教学模式

韩 强 朱锁福

共青团中央曾进行一项名为《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系列社会调查》的研究,设定了下列三个指标进行测定:A、探究能力。测题为:“你是否喜欢甚至习惯于寻找事物的起因?”B、想象力。测题为:“你是否喜欢联想?头脑中是否有新想法涌现?”C、搜集信息。测题为:“你是否可以从众多信息源中,迅速选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调查结果,对上述三题均持肯定态度者只有4%,创新能力不容乐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已成为中学教学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令人欣慰的是,江苏自2005年秋进行新课改以来,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已经逐步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开始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是以“探究”能力为核心的创新能力的考查。笔者从历史课教学创新思维培养所需要的六个“打破”角度,谈一些肤浅的看法,以推动创新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更好地开展。

一、打破“遵守教学规矩”的结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对于现实世界固然很重要,但不能由此形成僵化的思维定式,“不敢越雷池半步”。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中学历史教师们为了赶进度,应付考试,完成指标,常常忽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经常是考什么就学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严重地遏止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活动。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历史教学改革要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但必须冲破应试教育的束缚,从旧的模式和规则中解脱出来,尊重学生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不用惟一的、不变的尺度来衡量一切学生,忽视人才的多样性。必须以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为目标,通过我们的历史教学体现和感悟历史,亲身参与,主动探究,思考回味,合作学习,逐步树立终身受用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方法。

近年来,中学历史教学模式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主体性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探究—发现模式”、“问题教学模式”等被构建起来,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实验。这些模式较好地体现了包括过程关在内的新的教学观的精神,具有生命活力,应进一步地探索下去。

二、打破“隔行如隔山”的结论

过分强调隔行如隔山,会导致人们闭关自守、画地为牢,这样就可能会失去不少的创造机会。无数事实证明,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都是因为走出了自己狭窄的领域,才有了创造的成功。

历史学虽然有着独特的认知系统和运作机制,但要最大程度地实现历史学的学科价值和社会功能,它就必然要采纳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例如:文学、心理学、地理学、美学、社会学等等。因此,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复合型历史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广博的专业知识,并能通过不断学习来广泛吸取新知识、新信息;而且要具备跨学科联系的本领和全方位立体思维的能力,彻底冲破“隔行如隔山”的思维定式。教师博学多才,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励他们创新求异;教师思维敏捷,才能善于捕捉学生思维中闪现出来的创造性火花。历史教师要在守好自身阵地的同时,打破学科界限,把各科知识统筹兼顾起来,探寻各科知识交叉上的联结点,使它们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学科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

三、打破“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结论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问题是有的,但大多数问题是不确定的。如果对所有的问题都认定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那就会失去我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甚至有可能扼杀我们最宝贵的创新思维。

整个世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五彩缤纷的画面,客观事物的个性是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特别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思维方式、知识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应该允许“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全国各地高考中多处引进开放式问答题,明确指出旨在考查独立思考能力,不论同意哪一种看法,只要有理有据,均同等评分。[JP2]其目的就是要引导中学历史课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推动创新教育向纵深发展。为此,历史教师要重视学生“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思维模式的构建,彻底打破单向思维、定式思维的束缚;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社会现实问题,留给他们广阔的思维空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四、打破否定“模棱两可”的结论

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人们不喜欢模棱两可,因为它令人费解,易产生沟通上的困难。但不要否定模棱两可的意义,它可以刺激人的想像力,使思维出现新维度,引发对事物新的思考,从而使认识得以深化和拓展,并从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好思路。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对教材中的有关概念存在某些理解上的认识误区,对一定现实热点问题的认识也存在“模棱两可”的思维盲区。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模棱两可”的问题进行辩证思维和多向思维,使他们从认识的误区和思维的盲区中走出来;教师要善于有针对性地设计各种“模棱两可”的问题来刺激学生的想像力,引发他们对有关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的新思考,从而使他们提高认识,积极探寻具有创新意义的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好思路。如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等问题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难以得到圆满解决,但它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无疑会对其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打破“答错就是坏事”的结论

就现实来看,犯错误是坏事。但是,对于创新思维来说,犯错误、栽跟头、曲折是财富,是必要的副产品。从中吸取教训、获取经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这是创造性思维能力运动的轨迹。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对历史材料会产生理解上的错误,对同一道题或同类型的题会多次做错,对有关热点问题存在认识上的偏颇,甚至还存在学习方法上的不当。错误是走向正确的先导,学生所犯的上述错误是教学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副产品”,是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的“必修课”。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吸取经验教训,巩固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加强学法指导,从而在促使错误向正确转化的过程中,实现认识上的飞跃;要因材、因时施教,善于在纠错中发现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火花的迸发,把学生的求异求新思维引向纵深发展。

六、打破“我不行”的结论

对创造性思考、创造力而言,最大的障碍就是自认为“我不行”、“我没有创造力”。所以,创新思维首先必须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创造力,相信自己的创意是有价值的。

长期以来,广大中学生被当成知识的接受器,成为名副其实的被“传道、授业和解惑”的对象。为了应付高考,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应试能力、成为应试“高手”的同时,却使学生经受着“题海战术”式教学的摧残,在重复训练中强化线性思维、定式思维、机械思维,从而使得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主观能动性的学生变为知识的容器,其个性和“敢为天下先”的独特性受到压抑,形成了对教师的依赖性。历史课教学必须走出创造性是“教”出来的、创造性思维是“训练”出来的误区,高举素质教育和人文主义的大旗,使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知识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相信“我有创造力”;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行开放型作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让他们在参与式、体验式学习实践中弘扬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历史教师要培养学生“我有创造力”的信心和勇气,并付诸实践,首先自己要学会创新、学会探究。

总之,六个“打破”集中到一点就是创新思维无禁区。在教学中,应大力创造这样的环境,大力创造这样的课堂氛围,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着力于中学历史课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从而推动高中历史教学在创新教育方面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切实可行的新路子。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历史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