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
2009-07-07陈敏
陈 敏
教育的目的是要顺应人类的天性使他有最大限度的发展,而达到完美的人生。人类本来有求知、乐善、爱美的天性,所以真善美三者具备,才成完人。教育的真正目的,就要造成这样的完人。现代的教育常说德、智、体三育应该并重,而未注意到美育。实际上单只重视智育,德育的重要性也还没人否认,体育也有一部分人顾及,独独忽略了美育,因此,教育未能及到健全的发展而达成其真正的使命。
真善美的平均发展才成完人,则教育上之应注意于智育、德育、美育的平均发展便无可疑。自古以来,语文教学在学校教育中担任着重要角色,但是,近些年学校里的部分学生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在思想上、人格上都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其浅近目标,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个体审美心理;终极目标,在于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完善个体人格。所以美育是语文教学中的应有之义。
何谓美育?美育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既是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美育教学?笔者主要从教材、教师、学生这三个方面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教材要尽量选美文,要加大古文、古诗词在教材中的比例。
对于中学语文教材更应注重美文的质量,使学生在繁重的多学科学习中读到质量上乘的美文。美文往往具有语言的韵律美、结构的构思美、文章的意蕴美等多层审美层次要求,所以在我们分析字词的同时,还要重视文章的文体美、技巧美和意蕴美,让学生在赏心悦目、怡情冶性的文章赏析过程中获得最直观的美的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在教材内容选择上抛弃旧观念——即过于注意文章的思想教育意义,而忽视了文章的外在美(语言美、构思美、格式美等)。
另外,现今语文教材中古文、古诗词的篇幅比例小,著名白话文作家像胡适、鲁迅那一批人大都具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古文是汉语的精髓,具有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妙用,古文讲究言外之意,这有助于学生的抽象思维的发展。古文、古典诗词中又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美,古典诗词中的结构美、音乐美、和谐美是汉语言的魅力所在。学习古文、古典诗词有助于学生掌握母语的运用水平,了解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美的熏陶。
二、教师要寓美于教。
1.教师要重视自身的语言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自然流畅的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中,保证教学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发挥最佳的效能,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和语音语调。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专业语言,要在简明、准确、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和韵律、节奏等方面下工夫。同时,要有相应的“体态语”,使学生产生新奇感,以满足学生语言美之心理需求。语文教学的语言不仅要具有形象性与确凿性,还应追求语言的韵律感、幽默感、新鲜感。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除了要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外,还要注重语意与语境、语调与语速相结合。“自然规范的语音、语调,将为有效的口语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时,具有节奏感的语调,会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到语言美。学生在欣赏中获得了令人陶醉的美感,就会增强学语文的欲望。
2.要注意教师的教态美。
要实现美育教学,首先要增强教师的审美意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修养。教师教态要亲切自然,态度端庄大方、热情活泼,衣着美观得体,既可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愉悦,又为教学活动创造一个美的氛围。教态美包括仪容、风度、神情、目光、姿势和举手投足等等。教态是无声的语言,它能对有声语言起到恰到好处的补充、配合、修饰作用,可以使教师通过表情让语言的表达更加准确、丰富,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所以,教师亲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专注的眼神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感,缩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教师热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潇洒得体的身姿手势,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让学生时刻感受到美,并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
3.教师应注意课堂的板书美。
板书是教师课堂教学思路的高度浓缩,是教师的微型教案,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是对教材的一种艺术再创造。板书设计要文字精练,一目了然,运用和谐的色彩,图形、表格等构图清晰。创造板书的形式美可以强化课堂教学效应。板书形式的美,顺应了学生喜新、好奇心理,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知,生发美的思索。科学实践证明,人对不同色彩的注意程度是截然不同的。色彩搭配合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单调的色彩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厌倦情绪。精心设计的色彩搭配、和谐美观的板面,更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意识,也是课堂美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平时授课时我通常用红色笔强调某一词,用同一色笔书写同一规律的知识。这种习惯有利于加强记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三、学生是美的实践者
1.在教材中感悟美
走进语文教材,仿佛进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宛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但这美丽远远抵挡不住教材灵魂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知道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奉献,什么是价值……这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心灵,不正是教材的翻版吗?
在情景中感受美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真实的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迅速排除难点,把握重点,掌握知识,这种手段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教学中。在教学中,通过色彩、背景、音响效果等,通过学生的表演,真实表现人物活动场景。表演者和观赏者都是审美的主体,都能从中感受和鉴赏美,学会创造美。教学中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充分利用教具、体态语、动画等,把学生带入一个生动形象、富有感染的情境中去,让学生直观感受美。同时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中美和趣味性的因素,将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使美育融于语文学习之中。
2.在师生的互动中感受美。
在平时的课堂里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而不应该是老师在唱独角戏,那种枯燥乏味的老师只顾讲,学生只管记。学生应该关注老师的语言,关注老师的体态,注意欣赏老师的板书。老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与自己交流,互动。美是自由的象征。课堂应该是自由的。在自由的氛围中让师生感受到美的存在。
3.在音乐中欣赏美
音乐是最能直接感动人的艺术。音乐活动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陶冶他们的审美情趣,因此我们应该把音乐引入课堂。音乐与语文向来就是有联系的,如歌曲要有歌词,写词就是语文的范畴。还有语文课本上的许多诗词就已经被谱上曲到处传唱。可见在审美能力的培养上它们也必然有很多的共同之处。教授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韵文、小诗时,让学生边唱边跳,或边说边动,在优美的韵律中,在欢快轻松的气氛中,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课堂教学内容也因此较易为学生所掌握。比如,在教授诗词时,就可以让学生把诗词配上自己喜欢的曲调演唱。伴着悦耳的音乐节奏吟诵感受音乐美,领悟语言的艺术特色,培养一定的欣赏能力,一个轻松活泼、生动有趣的环境中让学生愉快地享受学习。比如,在教《想念地坛》时,可以在教室里挂上地坛的相关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身在地坛中的感觉,与史铁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增强审美能力。这样,学生在贴近生活的、贴近作者的、富有情趣的氛围下去感受、去表达,使教学增添了活力,使教学变“单调”为“多彩”。
4.在活动中体验美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语文课本的特点,开展各种活动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比如,学习到演讲这一课题时,可以开展演讲比赛,让学生参与到这一活动中,学生自然就把握了演讲这一体裁的要领,领悟到演讲的美。此外,学习诗歌时,可以开展朗诵比赛;学习话剧时,可以让学生自导自演。
美无处不在。美育的实施需要我们教师有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具备浓厚的美育意识,创设多姿多彩的美育情境,把大自然中的美、生活中的美、语言中的美、教材教法中的美化作阳光,变成雨露,深深地渗透到学生心里,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美、赏析美、体验美,进而创造出美,寓教于乐,寓教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