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容纳句的句法生成机制

2009-07-07胡文宁

教师·上 2009年6期

胡文宁

摘要:本文在原则与参数理论框架下探讨汉语容纳句的句法生成机制。容纳句表示数量关系,数量短语属于无定成分,在句首作话题。汉语容纳句在话题化和焦点化的互动作用下生成。

关键词:汉语容纳句;句法生成机制;话题化;焦点化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汉语容纳句,如“一锅饭吃十个人”这类句式。汉语容纳句表达数量关系,它由“双数量短语”和动词构成,“NumP1+V+NumP2”,动词后的数量短语为施事,是动作的发起者。

根据“论旨指派一致性假说UTAH”(Baker,1988), 同一个论旨角色须指派到相同的结构位置上,所有的受事或客体应被指派到动词的逻辑宾语位置,而施事则应被指派到其逻辑主语位置,也就是说,只有“施事——动作——受事”这样的语义结构才合乎常理。为什么像“一锅饭吃了十个人”这类句子却又能成立呢?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它们是否真正违反了“论旨指派一致性假说UTAH”?

一、基础语法特征

1.汉语容纳句的定义及分类

陆俭明(2004)在认知语法的框架下分析了汉语容纳句,指出容纳句中动词语义角色的丰富性,比如有“受事——动作——施事”,如“一锅饭吃十个人”;有“处所——动作——施事”,如“一条凳子坐十个人”,有“工具——动作——施事”,如“一把刀用了三个厨师”。

本文赞同陆俭明的这种分析方法。基于这个基础上,并根据动词的分类,将“受事——动作——施事”模式和“工具——动作——施事”模式中的动词分析为及物动词,将“处所——动作——施事”模式中的动词分析为不及物动词。

A.受事——动作——施事

一锅饭吃十个人。

B.工具——动作——施事

一把刀用了三个厨师。

C.处所——动作——施事

一间屋住两个人。

2.动词特征

汉语容纳句属于非事件结构,动词具有非动态性。

表达事物的容纳量可以用可能动词“能”去说,表示客观可能性或容许。如:“一锅饭能吃十个人”“一张凳子能坐三个人”。动词后缀“了”的作用在于表示动作的完成。汉语容纳句可以在动词后加上后缀“了”。如,“一锅饭吃了十个人”。

3.数量短语特征

汉语容纳句中的“数量短语”为无定成分。

一般认为,汉语的话题是有定成分的,但是大量的光杆名词和数量词修饰的名词短语能够出现在话题的位置上。可以从句法、语用中的语境、信息结构等来分析。

在容纳句中,两个数量短语形成对比焦点,话题作为背景,后面的数量短语是句末焦点。

4.结构特征

汉语容纳句中的数量短语不只是表示数量,更强调NumP1和NumP2之间的数量关系。

语序反映了不同的信息结构分布情况,汉语容纳句中的语序是施事在动词后。NumP1作为话题位于句首,NumP2作为句末焦点,形成了背景与焦点之间的关系。语序具有和谐性,本文认为汉语容纳句不属于倒装句。

二、句法生成机制

前人主要从传统语法和认知语法角度研究汉语容纳句。本文在生成语法中原则与参数理论框架下探讨汉语容纳句的句法生成机制。为了达到观察、描述、解释的充分性,本文推导了容纳句的生成机制模式。

1.结构表达式

本文将汉语容纳句,如“一锅饭吃了十个人”的结构表达式用树型图表达如下:

2.基础结构

在基础结构中,基于“动词词组内主语假设”,“吃”是二位谓语,“十个人”作为域外论元,作为主语,位于VP的标志语位置,“一锅饭”作为域内论元,作为宾语,位于VP的补语位置。

根据题元准则,即每个主目语都必须充当一个题元角色,每个题元角色都必须分派给一个主目语。谓词对论元指派角色受局域条件限制。在VP短语中,动词“吃”首先给补语“一锅饭”分派题元角色,即“受事”,然后再在宾语的协助下一起给主语“十个人”分派题元角色,即“施事”。格理论从形式上提出对名词短语的要求,即名词短语在句中必须具备形式标记——格。句中的名词短语应得到抽象格。动词“吃”赋予“一锅饭”宾格,“V”赋予“十个人”主格。

3.句法移位动因

第一步移位,移动对象“十个人”从VP的标志语位置移到TP的标志语位置,其目的是为了满足扩充的投射原则EPP,即每个句子都必须有主语。

汉语的特征是“话题”优先,第二步移位中,移动对象“一锅饭”从VP的补语位置移到CP的标志语位置,从主目语位置移到非主目语位置,其移动的动机是话题化,留下语迹与之同指。

汉语容纳句中的话题化属于wh-移位,移动对象的落点是CP的标志语位置,从主目语位置移到非主目语位置。

第三步移位,TP 通过复制一个TP,移动对象“十个人”嫁接在TP上,属于外置成分,作为句末焦点。

汉语容纳句的生成机制中,移动对象通过移位后产生语迹,语迹与移动对象同指,并产生语链,(一锅饭,t)和(十个人,ti)。根据句法移位原则要求,一个成分一般是从右向左移动。从树型图看是由低层往高层移,必须确保移走了的先行成分能够同指它在原位因移位而留下的语迹。在汉语容纳句生成的树型图中,“一锅饭”成分统制语迹t, “十个人”成分统制语迹ti。

语迹理论要求的移位是循序移位,通常是从右到左,“一锅饭”从VP的补语位置移到CP的标志语位置,遵循从右到左,从下到上的原则。“十个人”的移位从线性位置看,虽然这里的移位是从左边到右边,但从层次结构看,移位仍然是自上而下,因此可以保证语迹受到先行成分的约束。

根据语链一致性原则,移位后,一系列的语法特征,如格、题元角色等都蕴含在语链中。格鉴别式要求每个名词都要有格。在汉语容纳句的生成中,如:“一锅饭吃十个人”“一锅饭”继承了语迹t的宾格,“十个人”继承了语迹ti的主格。

4.语用原则——焦点化

话题是旧信息,信息结构分布的语用效果是突出焦点。信息结构分布受语用限制,具有语用效果。语序隐含不同的问题,在不同的语境下,句中突出焦点。

三、结语

汉语容纳句从表面上看,与UTAH和论旨阶层相违背,但是在原则与参数理论框架下,本文对汉语容纳句的生成机制进行推导,生成遵循句法限制条件,在话题化和焦点化的互动作用下实现。语序反映了不同的信息结构分布。汉语中的这种特殊句式是对理论的反馈和补充。

本研究除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还具有经验意义。汉语容纳句是双数量短语施事宾语结构,也可以运用于存在句、施事宾语句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Culicover,Peter W.Principles and Para- meters——An Introduction to Syntactic Theory.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2] Haegeman,L.Introduction to Governm-

ent and Binding Theory.Oxford:Black-

well,1994.

[3] 丁加勇.容纳句的数量关系、句法特征及认知解释[J].汉语学报,2006(1):64-75.

[4] 陆俭明.“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J].中国语文,2004(5):412-416.

[5] 潘海华,韩景泉.汉语保留宾语结构的句法生成机制[J] .中国语文,2008(6):51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