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是习作素材宝库

2009-07-07凌维彪

教师·上 2009年6期
关键词:素材习作农村

凌维彪

摘要:文章针对小学生写作文难的状况,探讨如何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条件这一习作素材宝库,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本文主要阐述如何从农村的自然景观、农村风俗文化和劳动实践三个方面去寻找素材。从而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关键词:农村;习作;素材

孩子们总认为作文难写,每到作文,不少学生因“无话可写”或“从何写起”抓耳挠腮,不知所措。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素材贫乏,无习作之“米”。其实,农村孩子的习作素材无处不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广阔的农村就是一座偌大的素材仓库,关键是我们怎样带领孩子们走进去猎取。

一、自然景观

农村虽然没有人工制造的花园,也没有科技实践活动的少年宫,甚至连高楼大厦都不多见,但却拥有上苍赋予的丰富的大自然美景:繁花密树、山川河流、鸟兽鱼虫、小桥流水。在这里,没有浓妆淡抹,没有人为雕饰,都是实实在在的写真。所以我们应关注它们,珍视它们,让生命的灵性与活力能得到凸现,让独特的感受油然而生,让童真童趣获得释放。这样,对于写景状物的习作,孩子们就不仅有话可写,而且还写得合乎情趣。习作之前如何带领孩子们走进自然景观?我首先做的就是努力地去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兴趣和观察习惯,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去游芳草地,去赏绿荷池,去唱秋收歌,去吟白雪诗,让孩子们欢欣鼓舞,情绪高昂,在一次又一次的亢奋之中感受大自然无穷的魅力,促成其“情动而辞发”。孩子们收获了成功,尝到了走进大自然的甜头,往往自觉地去拥抱大自然且乐此不疲。

二、农村风俗文化

正月里祭祀活动,玩龙舞狮划彩莲船,观灯猜谜闹元宵,求神拜佛请“土地”;三月扫墓“插清明”,避邪驱瘟挂艾草;五月端午赛龙舟,吊唁屈原吃粽子;六月初六晒“龙袍”;七月鬼节烧花衣;八月中秋赏月,吃团圆饭;还有小孩过生日等,构成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这是农村孩子能亲身经历的。让孩子们常回忆,教孩子们选材,其中会有多少人和事可以值得记忆!对此,我常提醒孩子们留意身边的这些风俗文化,并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节日让他们去参与、去体验,并将其当作一次习作的契机,每当学生们进入状态时,我便予以适当地点拨与指导,一篇篇鲜活的习作便应运而生。以前我教的四年级,有一个学生写的日记里有这么一段有意思的话:我们来到一条小河边上就停下不走了。小伙伴说:“这里的龙虾有许多,最容易捉住龙虾了。”“好呀。那我们就在这里捉龙虾好了。”于是,我们将手里拿着的网向小河的边上捞去。然后,再慢慢地将网往上收起。我也拿了一只网在一处河岸的边上捞龙虾。我一网上来,看到网里有一只小龙虾。我高兴得大声对小伙伴说:“你们看,我已经捉到龙虾了。”小伙伴说:“你别高兴得太早了。你看我们都已经捞到许多龙虾了。”我才不好意思地将龙虾放到一只提桶里,又继续捉龙虾了。过了一会儿,我一个人就捉到了七只龙虾。有一个小伙伴只捉到了两只龙虾。于是,我高兴地说:“还是我会捉龙虾!”大家听了,都笑那个人捉得太慢了。现在用网捞龙虾已经不可能了,因为在边上的龙虾给我们捉得差不多了。于是,我们就商量换一种办法来捉龙虾。有人说用青蛙肉来钓龙虾。大家都说好。于是,大家就分头去捉青蛙。很快,我们就在田边捉到了几只青蛙。我们就把青蛙的皮剥去,再用绳子捆住青蛙肉。然后,我们就将青蛙肉放到河里。这样就是情真意切的文章。如果没有对生活的留心观察与切身体验,孩子们就不能从樊笼里放飞到灿烂的现实社会中去,哪来真情实感,哪来个性化的习作。因此,农村的习作指导别忘了让孩子们多留意身边的景物。

三、劳动实践

农村的孩子或多或少地要参加一些劳动实践,不管是家务劳动还是田间劳动。可以说每个孩子的家庭就是一个劳动实践基地,这是得天独厚的优势。我经常鼓励孩子们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定期召开家长会,定期家访,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提供机会,让学生身体力行,体验劳动的滋味,增长个人阅历。这不仅让学生储备了习作的素材,更磨炼了他们的意志,健全了他们吃苦耐劳、顽强生活的性格,收到了教孩子们习作与做人的双重效果。比方说《抛秧》这篇习作,学生不仅具体清楚地写出了因觉得新鲜要去抛秧,不懂抛的方法而抛得东倒西歪,不成样子,父母教导学会了抛秧的过程,还写出了因好奇而迫不急待的心理。其中就有因劳累而想半途而废,因成功而欢喜雀跃等情感历程,真诚感人。如果没有亲身的劳动实践,闭门造车是造不出如此独特的体验来的。所以应让孩子大胆地实践,增加习作素材。当然,农村学生习作的素材远不止这些,只要我们放飞学生,授之以渔,孩子们的习作素材就会“厚积”起来。

猜你喜欢

素材习作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