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探究材料优化策略初探
2009-07-07房永军
房永军
摘要:如何为学生提供那些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发展,科学情感与价值观形成的材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本文试图通过几种优化材料的策略,来讨论如何发挥科学课中探究材料的最大效益,提高学生探究欲望和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体。
关键词:材料;探究;优化
小学科学课的材料,应当是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和教师讲解、演示所用的观察对象、实验器材、游戏工具等的总称。如何为学生提供这些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发展,科学情感与价值观形成的材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为此,本人通过不断听取他人的课堂教学经验和总结自身课堂实践,对如何优化学生探究材料,提出几点浅薄的意见。
一、考虑周全,排除干扰
在《自然》和《常识》教学中,我们就非常重视实验材料的科学性。《科学课》材料准备相对烦琐,种类繁多,教师在准备时,往往会疏忽材料本身具备的科学性,或因为考虑的太周全而画蛇添足。在课堂上就容易因为材料的问题被干扰。科学课中比较多的是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是根据所选取或组织的器材,利用器材或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反映事物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自然事物的规律。因此实验材料应具有科学性,即材料能科学地反映自然事物的本质。通过对所组织材料的实验、探究,感知自然事物,继而整理、完善,全面认知自然事物,形成科学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认知是对感知的发展和提高。如果实验所构建的材料缺乏科学性,就不能实现科学目标,更不能科学地认识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
如有的教师在上《了解空气》一课时,提供学生抓空气的工具是一只装食品用的保鲜袋。学生在观察交流中会出现空气是白色的这样的答案,原因就在于提供的材料不科学,学生的观察被白色的塑料袋干扰了。有一位教师在上同一堂课时,选用了纯净透明的塑料袋,避免了不必要的干扰,对空气性质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独具匠心,巧妙组合
一堂精彩的科学课,除了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外,提供独具匠心的材料,往往能使这堂课锦上添花。上虞东关一位教师在上《被压缩的空气》一课时,最后一个环节是做空气枪。他出示一个白色透明的胶卷盒,胶卷盒底下是一个孔。孔用一段不到一厘米的挂盐水的塑料管粘上,盒里装了橡皮泥,盖上盒盖,把上课时用的材料针筒组装上去,一推针筒的推手,“啪”的一声响,胶卷盒盖飞了出去。效果非常明显,后面听课的老师也非常感兴趣,上完课后,拿着这支空气枪饶有兴趣地玩了起来。这是这堂课的一个亮点,省教研员喻老师也对这个装置给予了很高评价。
三、亲身实践,潜心钻研
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我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常听章鼎儿老师说我们科学教师要用活教材,创造性地用教材。确实,教材中有些实验方法和材料本身就缺乏科学性,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改进。作为一个科学教师,除了认真钻研教材,用活、用好教材外,对材料的钻研是必不可少的。如三年级上册《奇妙的指纹》一课,指纹的拓印是难点,也是后续活动的基础。如何更快、更清晰地拓印出指纹,是这堂课成败的关键。有的教师由于没有充分的准备,结果把研究指纹课上成了研究怎样拓印指纹。很多老师都对指纹拓印的方法做过研究,也有不少好的方法。教师应提前做学生的探究实验,对材料的性质、优缺点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
四、有条不紊,创意展示
对材料的优化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成功体验的有效途径,而对材料呈现方式的改进,也有助于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正常开展。材料呈现方式很多,很多教师最常用的方式是让材料员领取。有的材料比较大,教师需要提前摆放好。有一位教师在上《机械和工具》中最后一课《我的自行车》一课时,呈现自行车的方式与众不同。他把五个小组围成一圈,四辆自行车放在圈外,两辆倒放,两辆正放,另一辆放中间。自行车上都盖有编号的伞布。这样的布置,不但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而且突出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地位,给学生以亲切感。还有一位教师在材料的呈现方式上也很有创意,他在上《淀粉的踪迹》一课时,前一个实验是比较淀粉在滑石粉中加碘酒的反映,后一个实验是检验各种实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后一个实验材料比较多,在领取实验材料时,教师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直接领取材料,而是用前一个实验的材料去换。这一换,不但避免了因桌上材料多而难免被打翻,而且避免了因呼吸吹气把淀粉吹到实验材料上而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总之,在科学课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为学生提供各种活动材料,并不断优化活动探究材料,营造一个适合探索的氛围,满足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需要,才能发挥材料的最大效益,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