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民间音乐文化丰富音乐课教学内容

2009-07-07戴作林

教师·上 2009年6期
关键词:民间音乐音乐文化教学内容

戴作林

摘要:民间音乐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堂是弘扬民间音乐文化最好的阵地。抢救和保护民间音乐是是摆在我们每一位音乐人面前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作为音乐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的作用,让我们的民间音乐文化像上古的《离骚》一样,传承千古,永不凋谢。

关键词:民间音乐;音乐文化;教学内容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以曾经广泛流传于湘西北的劳动号子《硪歌》为例,经考古专家对现存于澧阳平原中部的“城头山古文化遗址”的分析考证,早在六千年前的城头山土城夯筑时期,《硪歌》就已产生并繁衍。经过漫长的岁月演变,直到20世纪70年代,还一直作为人们夯筑劳动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在传唱。

中学音乐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要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并强调在众多的教学内容中突出民族音乐艺术的地位,使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能够真正得到继承、弘扬和发展。

身为音乐教师,必须把弘扬民族民间音乐这一课题融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欣赏水准和鉴赏力,最终达到教学大纲中所要求的培养人才的目标。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弘扬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呢?

一、挖掘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增强对民间音乐文化的理性认识

作为音乐爱好者,我年轻时就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有着特殊的敏感性。小时候跟着大人们劳作,接触到地方上流

行的《扯草歌》《栽秧歌》等,觉得十分的新奇和亲切。高中毕业后的几年回乡劳动,亲身领略到了《车水歌》《硪歌》等劳动号子的艺术魅力,便对民间音乐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参加了教育工作,成为名副其实的音乐工作者,凭着对民间音乐文化特有的感情,我自觉投身到了对民间音乐的搜集整理工作中。近30年来,先后搜集整理了以《澧水船工号子》为代表的民间音乐文化作品300余件,还于2005年直接参与了由地方文化部门牵头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的工作。

丰富的音乐实践使我认识到:民族民间音乐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辈们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更是我们从事音乐教育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

二、提炼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精品,将其社会化和现代化,以此形成全社会普遍关注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氛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外来音乐的“入侵”以及现代音乐的冲击,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民间音乐的生存土壤变得越来越贫瘠,空间越来越狭小。调查表明:一些优美的民间小调,30岁以下的年轻人几乎没有人会哼唱。尤其是随着手工劳动被机械化作业所替代,“劳动号子”这一民间音乐文化精髓也被隆隆的机器声彻底淹没。如何使民间音乐传承并发扬光大,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音乐人面前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为了给民间音乐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她能从原始的生存状态中解放出来,跻身到现代音乐中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就着手民间音乐的加工提炼工作。20多年来,我先后以民间音乐原型和地方民俗为基础,创作了《澧水船工号子》《澧水谣》《夯歌》《杵糍粑》《郎在高山捡干柴》等10多首音乐作品并在省市级音乐刊物上发表。带着这些音乐作品,我还先后10多次参加了县市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演唱、湘鄂边区六县两市及江苏海门“中国山歌艺术节”演唱大赛。2005年度,在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直接关怀和支持下,《澧水船工号子》及《澧州夯歌》分别被申报为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一系列的演唱、赛事和“申遗”活动,大大拓展了民间音乐的生存空间,增强了人们关注民族民间音乐的社会意识,为进一步发扬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一位高中学生的家长说,他的孩子几乎就是在《澧水谣》的各省中“摇”大的。

三、让民族民间音乐走进课堂,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

音乐课堂是弘扬民间音乐文化最好的阵地。它不仅直接辐射到千千万万的家庭,更有着周而复始的时空意义,可以不断更新传承对象,代代相传。

为了让民族民间音乐唱响课堂,我将地方民间音乐以《澧州民调》为题编入了音乐校本教材,按地方民歌、地方戏曲、地方音乐、地方器乐分类向学生进行推介讲解。教学中,我组织学生下乡做广泛的社会调查,收集民歌民调作品,让他们感受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对于民间音乐作品中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代表作,则在课堂上宣讲教唱。在教唱《夯歌》作品时,我还特地找来木夯实物,给学生现场示范,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随着《夯歌》号子的起伏,夯体一上一下,学生们仿佛亲临劳动场景,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喜悦,领略到了劳动号子对劳动者的精神鼓舞作用。在江面上,同学们站立船头,引吭高歌《船工号子》,更是情趣横溢,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摇橹背纤的岁月……这些镜头,有的被编入《澧水船工号子》和《澧州夯歌》的“申遗”光碟,成为永恒的史料;有的被省市电视台制成专题片,在省市和中央电视台播放,成为学生们终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如今,凡是我教过的学生,他们大都能哼上几首民间小调,更不用说像《船工号子》《夯歌》这样大气的号子了。由我演唱的《澧水船工号子》和《夯歌》还被地方专业剧团排练成舞蹈,成为传统保留节目。

记得西方有一句谚语:荣华的家系和古老的文明一样,虽不知何时,但总有一天会消失。这里颇有点“世事无常,万法皆空”的消沉意味。但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至今的古代文明,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穿透力,就像我们至今念念不忘几千年前“学而时习之”的古训一样。只要我们充分认识民间音乐文化遗产的存在意义,切实采取行之有效的抢救和保护措施。尤其是我们音乐教师,如果人人都站在抢救和保护民间音乐的大军前列,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的作用,我们的民间音乐文化就会像上古的《离骚》一样,传承千古,永不凋谢。我们的音乐课教学内容也会更加丰富。

猜你喜欢

民间音乐音乐文化教学内容
当代土耳其民间音乐实践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