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作文兴趣 抑制写作焦虑

2009-07-07

教师·上 2009年6期
关键词:激发兴趣培养

黄 敏

摘要: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激发和培养。兴趣是对从事某种活动感到喜欢的积极态度和倾向。写作是人的情感表达的需要,为此,命题要切合学生实际,写作时要让学生敢于放手,使其个性得到张扬,使学生由不感兴趣到敢写、想写,让学生笔墨获得更多的自由;教学中,要求学生视课文为范文,让学生容易找到仿效的榜样;课外则应多参加活动,加强阅读,使其在写作时有感性回忆。教师要重视作文的评改,抓住文中的闪光点多写表扬性评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关键词:激发;培养;兴趣

我在十三年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常常见到这样一些情况:一提起作文课,同学们便叫苦连天,哗然一片,若将作文课改作其它课便欢呼雀跃;有时要强制性完成作文,学生才被迫打开作文本,束手无策,无从下笔;对老师批改过的作文,有的学生只瞧了眼分数等级或耳语一番彼此的作文分数就将作文本弃之一旁,或连作文本也懒于翻动,只等待新的作文题,更有甚者,做几篇之后就罢工,不写了;有的学生好不容易开了点头,剩下的却是完成任务似的挤一点是一点,苦苦等待下课铃声;有的学生则干脆拿出《作文选》,借鉴一篇交差了事……由此可见,作文对某些学生来说除了是任务之外,谈不上是喜欢或不喜欢,最关键的是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

我们知道,写作是一种表达,而表达是人的一种内心要求、一种心理需求,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过程,情感活动会贯穿作文创作的始终。它是个体的言语行为,所表达的也是学生个体对事物的独有认识。新课标规定:“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一学段)“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第二学段)“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感情真实。”(第三学段)“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第四学段)

我认为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肯定会有表达的要求,在作文过程中,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即喜恕哀乐)始终是存在的。作文课上是否能尽人意,关键在于学生作文的兴趣是否被激发培养起来。兴趣就是对从事某种活动感到喜欢的积极态度和倾向。英国当代哲学家吉尔伯特·赖尔说:“在一种含义中,‘快乐一般可由‘喜爱和‘喜欢来替代。说某人喜欢挖掘,从这种活动中享受乐趣,并不是指他既有从事挖掘活动,又在做或体验另一种与挖掘同时进行或由其导致的事,而是说他还全神贯注地挖掘,他想要挖,不想做其他事。他们挖掘活动是一种倾向的实现形式,挖掘是快乐,不是获取快乐的手段。”皮亚杰也指出,儿童心理机能“像成人一样,他是一个能动的动物,他的动作是受兴趣和需要的规律所支配的,如果不依靠这种活动的自动的动力,这种行动就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从这些教育家的话语中便知:兴趣和需要是相联系的,兴趣是需要的表现形式,写作自然也是人的情感表达的需要。由此类推,同学们不愿写或对写作不感兴趣,不是他们的情感世界一片荒芜,也不是他们的情感不需要表达,而主要原因是我们老师没有很好地去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

那么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我认为可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写实

学生写作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生搬硬套、无病呻吟,假、大、空的“编”作文,“凑”字数。这样又怎么能写好文章呢?我认为要做到写出实在的东西来,就涉及到一个命题的问题,命题作文如何才能够让学生有话可说,甚至妙语连珠?实践表明,从学生的感情实际出发是个好方法。一般来说,十几岁的青少年学生思想都比较单纯、兴趣广泛、感情强烈。教师只要依据学生的感情实际,并且善于引导,学生是有许多东西可写的。所谓从学生的感情实际出发,就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了解、理解、尊重他们,从而开掘和引发他们的感情。这里强调的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因为有些东西教师看来是很平常的,但对学生来说有可能是最动情的。

记得我以前出过这样一个作文题目:我先在黑板上写出“我最”两个字,然后启发学生开动脑筋,选择自己最爱、最恨、最讨厌、最害怕的人或事作为素材来完成作文题目并成文。结果我刚一布置,教室里马上活跃起来,个个争相发言,汇集的题目,竟有几十个。如《我最爱我的妈妈》《我最内疚的一件事》《我最“恨”的一个人》《我最怕写作文》《我最期待的结局》《我最不想要的——》等。批改时我惊喜地发现这次作文明显比以往好。首先,从选材上看,题材没有一篇是雷同的,真可谓百花齐放;即使写同一件事,所表达角度也各不相同。其次,从写作技巧和语言运用方面来说这次习作也相当成功。有欲扬先抑的;有反向立意以“恨”写爱的(如写一个严厉的老师);有虚实相生、尽情想像的;有小中见大的;有旁敲侧击的。无论描物、叙事还是抒情、议理,都朴实畅达、真实感人。学生在文章中有话要说,说出了他们心里憋了很久的话,文章自然不会假、大、空了。我清楚地记得有个同学写《我最喜欢上网》,尽管我对上网有成见,特别是他喜欢上网导致频频拖欠作业让我很不满,但一看他写的作文,居然令我刮目相看:平时作文最多只一两行字的他,居然工整地写了三个版面,文字还比较流畅。文章写他怎么第一次上网的事,他是如何躲过家长和老师的约束出来上网以及当时他内心的矛盾:在上网和上学之间徘徊。他的文章如同一次畅快淋漓的心理渲泄,真的是出乎我的意料。由此可见,学生强烈的思想感情来自强烈的生活体验,是对现实生活的映照和反馈。由此我认为,蓄势待发的强烈感情是写好文章的先决条件。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情烈而心切,情真则词实。可见有强烈感情才能迸发出智慧之火花,使好的灵感如泉而涌、跃然纸上。

2.让学生敞开心怀写

现在新课改的教学思维中,要求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识,那么“异”在哪里,“新”在何处?其实这还是一个个性张扬的问题。个性是文章主体性的集中表现,作者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失去了“自我”,也就等于失去了写作的灵魂。可是过去我们的教学,有的教师似乎总在抑制学生的“自我”生成,力求“共同”,强调“反映”现实,只求客体的“再现”,引导学生只看自己的文章写得是否“像”、是否“实”、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合乎现成的结论,而忽视主体的“表现”和对现实的审视,回避写作是否展现了心灵,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当然,要重视文章的客观性,但如果过分强调,让它统治了写作过程,埋没了文章的主体性,可以想象,学生在青少年时代活跃的思维被现实的固定的模式所禁锢,纯真的情感被僵化的教条所遏制,个性得不到应有张扬,哪里能有写作发展的广阔空间?又如何谈起写作兴趣?自由,让学生在写作中获得自由,是张扬个性的必由之路和必要保证。这就要求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敢于解放思想,给学生大松绑。首先是让学生思想获得自由,要敢于敞开自己的心扉;其次是给学生以更多的活动空间以开阔视野,有自由舒展心灵的愿望与能力;最后就要落实到写作上,让学生的笔墨获得更多的自由。比如,我在训练命题作文时,除课堂必要的全程训练外,更多地让位于学生自由写作。至于体裁,我允许多种多样。小说、散文、诗歌、议论等五花八门,如同满汉全席,特别是那些平时找不到写作素材、又提不起写作兴趣的学生,试探着走向这道“自助餐”作文了。由此可见,教师的尺度把握了,学生自然也就不吝惜笔墨了。也是写“我最”作文时,我看到一个学生又沉默了,想起有次她兴奋地同我交谈,说她上学以来第一次参加出黑板报就被学校评了第一名,很高兴!她告诉我哪块地方是她的杰作,那种得意、快感毫无遮拦地展露在我眼前。于是我走到她面前与她一同回忆,并点拔她,她试着写了《我最不敢相信的一件事》。文中写从未出过黑板报的她看到几个包着出黑板报的同学想敷衍时愤愤不平的心理,写了初中老师居然给了她机会的那种兴奋,写了她参加出黑板报得了第一名后的那种自豪与“我也能出,还能出好”的自信……虽文字表达还欠缺一点,某些观点甚至有所偏激;但毕竟是真情流露,于她而言确是一篇不易之作。还有个学生胆颤心惊地写了《我最恨黄老师》,罗列了我平时对他们种种“苛刻要求”,写出了他在这种苛严下的苦闷和对读书的困惑。我读后,撇开感情、是与非,不从内容上去评价他的文字,却从行为上肯定了他的做法,很出乎他的意料。这事在学生中间影响很大,之后敢写自己想法的人也多了起来。

3.环境

我把环境分为课内环境和课外环境,有好的环境才有好的写作心境,自然就有写作兴趣,上面所述的命题问题、敢不敢放的问题也属环境问题,它从属于课内环境。其实课内环境最重要的还是课堂的体现,如课堂教学,我把每一篇课文视之为范文,给同学们讲篇章字句,讲谋篇布局,讲写作特色等,无一篇不是范文的欣赏、体会,有欣赏和体会,自然才有心得,自然也从“要是我写这样一篇文章,又会从何着手”去谈论,师生之间交谈多了,学生的体会也就有了,讲过的话若形成文字也就容易多了,一篇篇文章谈多了,读懂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就形成了。我便抓住时机,读后感出来了,如《我与小姑娘比童年——读〈小桔灯〉有感》;反思出来了,如《范进为什么会是这样?——由〈范进中举〉所想起的》;评论出来了,如《对陶渊明、范仲淹作品的思考》;续篇出来了,如《孔乙已》续篇等,因此模仿开始了。课外环境在此基础上便如锦上添花,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课外环境从活动、阅读和回忆三部分做起。

(1)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带领学生到自然界(树林、草地、河岸、田野)去观察、感受、体悟,启迪学生捕捉文思,这对我们很有启发。同样,我经常带领学生踏青、秋游,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湘江河畔的野炊、白沙古井的凭吊、贺龙体育中心的磅礴,黄兴商业街上的老长沙雕像、天心阁那斑驳的墙体弹眼、岳麓书院的宁静肃穆、烈士公园人工湖上的泛舟戏鱼等无不吸引着学生们的眼球,引启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每到一处我像导游一样,讲熟知的、与之相关的故事、来历或个人的感触,并从旁暗示美点、感悟点、闪光点,引发学生想象或联想,帮助他们有所“感悟”,去领受景点的美,体悟生活的理,以此来催发文思。另外我们学校经常通过评比、评奖,开讨论会,演讲,佳作出专刊、办展览、投寄报刊发表或参赛、或汇编成册等多样化途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所教的学生中黄毅、周馨鑫、王佳慧等多人通过这些途径锻炼了胆量,增强了写作信心和提高了写作兴趣。他们不仅都曾在省市级作文复赛中分获一、二等奖,而且踊跃向报刊杂志投稿,乐此不疲。他们自己还创办个人博客,以文会友,点击率颇高。另外,有时外出踏青,学生写,我也写。同样的主题、内容,我让学生审视我的思维角度和观察视角,以这种方式来启迪学生写作,对学生来说,有时起到了千言万语的讲授都不及的作用。

(2)阅读。有人说过:“书是有字的生活,感情丰富的人才能深刻体会。”这就是说,只要学生设身处地,带着相应的感情去阅读,同样也是一种生活感受。我在充分尊重学生生活阅历的前提下,有目的地选择、推荐一些书刊让学生去阅读,并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和联想地阅读,对书中描述的生活情境“入乎其内”,全身心认同、领会、体验,乃至“目迷神醉”,去阅世、阅史、阅人、阅情。观自然之天趣,察人间之世态,悟人生之真意。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在初中三个年头,我有意识地按年级分别引导学生去阅读《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当初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多看点书籍,使学生的视野开阔一些,思维开放一些,根本没有就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这一方面去想、去做,我让学生初一时读《西游记》,初二时读《水浒传》,初三时读《三国》《红楼梦》,但没想到这种方法对学生写作兴趣的提高有如此大的帮助。记得有个学生初二时晚上九点多钟打电话跟我讨论了半个小时的《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没料到的是他在以后的作文中流露出了鲁迅书中的那种“冷峻”风格,有时真弄得我哭笑不得,但还是十分欣喜。

(3)回忆,重温生活感受。主要的方法是创设作文情境,帮助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触发情思,从而使他们在重温生活感受的过程中孕育写作的灵感。这样做如同我前面讲的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写“我最”一样,一个引人振奋的情境,一个催人泪下的情境,一个令人激动的情境,一个让人喜悦的情境,一个使人陶醉的情境,一个叫人心碎的情境,等等。因为它们确实直接源于生活,是学生的真真切切的生活感受,这就在于教师如何去引导学生善于把握情绪爆发的时机,或有意唤发、或范文启发、或即兴而发,及时捕捉、把握灵感,这样做自然不愁学生无话可写或不愿写了。

4.在作文评改方面我也为学生大开学习之门

基于有的学生不愿意写,认为自己写不好而不想别人看自己的作文等以此类的原因抵制写作文;有的同学有时有好作文,但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一一品评而其进步得不到充分肯定;还有的同学不会写但是说别人的作文头头是道等情形,我便不时安排同学相互修改作文,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对好作文不陌生了,对及格作文的产生过程熟悉了,把别人的错别字纠正过来并识记了。更重要的是:学生花在作文上的时间多了,与作文的距离拉近了,阅读的量也增多了,先前的畏惧感和抵触情绪得到缓解,这些当然有利于作文的写作。

由此我认为只要做到命题切合实际,敢于放手让学生写,课堂教学的范文读懂,阅读量又得到保证了,情趣点又找到,不讲学生写作下笔如行云流水,至少写作兴趣是被激发和培养起来了。这些工作使我想到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训练写作的人只须平心静气问问自己:①平时对于学生的训练是不是运用他们当前所有的积蓄,教师不但不阻碍学生,并且多多诱导他们,使他们尽量展示出来;②平时出给学生做的题目是不是贴近他们的见闻、理解、思想等,总而言之,是不是切近他们的生活,借此培植“立诚”的基础;③学生对于作文的反映是不是认为非常自然的不做不快的事,而不认为教师硬要他去做的无谓之举。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便可知道写作教学的成绩不好,其实不怪学生,训练者实该负大部分的责任。由此可见激发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关键在教师。

参考文献:

[1] 徐旦泽.培养学生写作感受和发现能力初探[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2(8).

[2] 孙科.作文命题应从学生的感情实际出发[J].职教语文,1999(3).

猜你喜欢

激发兴趣培养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