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三次劳动引发的教育反思
2009-07-07周曙红
周曙红
开学初,我校七年级96班进行了一次劳动。劳动范围是厕所以及周围的草坪。作为班主任的我对劳动结果很不满意:该带工具的四位同学只有两位带了,由于工具不足,大多数同学望着杂草丛生、垃圾满地的操坪傻了眼;随后他们三三两两、或蹲或站,象征性地扯草。我喊了这个又喊那个,没有什么收效。三十分钟后,我让他们回到教室,面对他们的劳动作风,我没有批评他们,更没有讲过多的道理。要知道,面对一群九十年代中期出生的个性鲜明、娇生惯养的刚入初中校门的中学生,教育只能慢慢来,不能采用“短、平、快”的方式解决。
接下来,我想方设法让他们了解劳动的意义、价值以及劳动过程的收获。
我校地处凉席盛产的地方,妇女们穿凉席已是她们日常劳动的一个重要部分。于是周末我把一部分学生派出去调查一个妇女一天工作几个钟头,能穿多少床凉席,创造了多少价值。
恰逢北京奥运会结束,成百万的志愿者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又派另一部分学生从电视、报刊杂志、网络上搜索关于奥运志愿者的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工作时间等信息。根据学生们的调查结果,我作了一个对比:前者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能穿凉席两至三床,所得收入仅够孩子们上学的零用、一家人的日常开支;后者的工作时间不定,在整个奥运会期间,可以说没有休息时间。工作场所是在骄阳似火的路边、人群拥挤的公园、各比赛场所、街道社区等。工作对象以运动员、外国游客为主。他们没有任何报酬,全部是自愿奉献。
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劳动,体现了同一种劳动精神,那就是坚持和执着。我把这些分析在班会课上说给同学们听,同学们都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我知道,展开第二次劳动是非常必要的,俗话说:“趁热好打铁。”我紧接着开始布置第二次劳动任务。这次劳动,主要采取招募志愿者的方法。结果先前没带工具的两位同学高高举起了手,自愿扫厕所的同学也没让我失望。
这次我带领他们来到草坪。情况比上次好,扯的扯,抬的抬,不一会儿,只剩厕所杂草旁的一大堆废物没人清理。时值九月,三十几度的高温,这些废物经过一个夏天的日晒雨淋,散发着臭味。我看到没有人愿意主动去清除它。我知道,此时如果强行喊人去弄,那也是事倍功半。于是我带他们回教室,很认真地表扬了“志愿者”们,诚恳地感谢他们的劳动使草坪焕然一新。同学们干得一次比一次出色,但我心里又总在想:怎样才能使他们更上一层楼,不怕脏和累,把最后一堆垃圾运走呢?
放学后,我留下了班上全部男生20个人。我跟他们谈到了08年的冰灾和那年5月份的四川地震。谈论当中他们情不自禁地激动起来,七嘴八舌地讲起他们的所见所闻:有的说他们外出打工的父母回家,因为冰灾在高速公路上受阻,全靠武警官兵、沿途群众奋力铲冰,才得以回家团聚;有的说,地震当中,那些不怕脏、不怕累、历尽千辛万苦抢救废墟下的群众生命的人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问他们:作为小男子汉,如果你也处于那样的环境,你也会像他们一样做吗?男同学们一致严肃而坚定地回答:会。不容他们多想,我紧接着说:明天我们提前三十分钟到校,我来当组长,把那堆垃圾当作是一堆阻碍车辆通行的冰,或者是一堆掩埋了生命的废墟来清除,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完成任务。
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准时到达,马上劳动。尽管又臭又脏,但没有一个退缩,也没有一个叫苦叫累。可喜的是,女同学们陆续到校,看到这一情景,纷纷操起扫把、簸箕来帮忙。我看着他们说说笑笑、没把手中的活当作负担、干得热火朝天的场景,心里很是欣慰。
此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常思考如何使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更专业化,如何使自己的教育行为得到改善:
首先,我们要充分相信、理解这些90后学生,他们是能被尊重、理解和教育的。切忌对他们失去信心,粗暴、简单地说教只能物极必反。
其次,多采用激励机制,挖掘出人类内心深处最易触动的一部分。用事实去鼓励,去教育他们。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允许他们发挥个性,允许他们在对待各种问题前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另外,班主任在某些事情上应身先士卒,不应表现得怯弱、消极、毫无头绪。要知道,一个班主任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直接决定了班级的信念和价值取向,班主任有什么样的品质、能力、修养和领导艺术是带动整个班级向健康、积极、和谐迈进的源泉和动力。我想作为一名新时期的班主任,遇事多动脑,多讲求教育科学,我相信这样一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会有什么样的班集体。班主任工作应持之以恒,及时地发现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