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009-07-07吴修竹
吴修竹
一、 会学习——培养自学能力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教师要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手段。采取这一教学方式,必须让学生学会自学。只有在自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分析、比较、梳理、归纳,不再是一种被动接受,对深奥难懂的生物学知识主动思维,不再是一种被动记忆,才能达到理解和运用。
培养自学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首先,奠定自学基础。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普遍缺乏自学能力,因而教师必须给予精心的指导。开始可用导学提纲的方式,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基础知识进行提示、梳理,让学生明确探究方向、获得研究的灵感。导学提纲的设置要注意导向性和趣味性,以适应学习能力不同层面的学生。其次,注重有效指导。让学生自学并不是撒手不管,恰恰相反,学生有效的自学能力是在教师科学有效的指导下才能逐步形成的。
二、 善发现——启发质疑思维是合作学习的核心
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学习,解决了老师布置的问题,这只是合作学习最肤浅的目标的实现,更深层的意义、更加重大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在自主与合作中养成敢于质疑的胆略和善于质疑的能力。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方是长进。”可见,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发现是创造之源。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爱思、多思、深思,“于无疑处生疑”。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应提倡、鼓励和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提问就是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敢于大胆质疑,能发现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激发探究兴趣,引发探究动力。
三、 乐探究——培养创新能力是合作学习的目标
在自学与实验中有所发现,在发现后引发探究。课堂教学是探索知识、培养心理品质和发展潜力的重要场所。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主动深入教材中去发现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因素,联系生活实际和课本中的探究活动,强化学生思维训练,让学生学会探究、善于探究。如在“观察蚯蚓的运动”这一探究实验时,有些组发现蚯蚓在玻璃板上运动的速度比在硬纸板运动的速度慢,我就引导学生讨论:“用手触摸蚯蚓体表,有什么感觉?”“玻璃板和硬纸板会对蚯蚓体表分泌的黏液产生怎样的影响?”学生各抒己见,气氛活跃,经过讨论后认识到:蚯蚓的运动依靠的是体壁肌肉的收缩和刚毛的协助来完成的。把蚯蚓放在玻璃板上没有摩擦力(或很小),因此它无法运动;硬纸板比较粗糙,体壁、刚毛与玻璃板之间摩擦力较大,因此蚯蚓在硬纸板上的运动速度较快。但是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蚯蚓的体表,发现体表分泌黏液,当把它放在玻璃板上时,由于玻璃板与蚯蚓体壁的粘附性很强,使两者之间的作用力很大;当把它放在硬纸板时,由于硬纸板比较干燥,两者间的粘附性小,所以蚯蚓在硬纸板上的运动速度较快。学生通过热烈讨论、仔细观察,不仅深刻理解了蚯蚓运动的原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赤水市新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