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质量

2009-07-06卓双燕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6期
关键词:思维数学课堂教学

卓双燕

教育心理学向我们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只有对提问进行艺术设计,巧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产生积极作用,达到良好的效果。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精心设计提问,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正如一位教学法专家所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大部分可以从他所发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考查出来。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技术,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效的。”然而,从现今的小学教学现状来看,课堂提问存在很多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课堂提问越多,课堂越热烈,就是克服了“满堂灌”,采用了“启发式”。由于这种错误的认识,使课堂教学成了“满堂问”,且“问”出了诸多弊病,这是因为教师在使用提问时没有吃透教材,教学目标模糊不清,而是照本宣问,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提问的要点,一堂课中几十个问题也是司空见惯,甚至出现上百个。步步设问,一问到底,这种教学过程基本上在一问一答中进行,它虽然有学生的参与,但仍然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学数学写得多,说得少,做得多,思考得少,缺少了思维训练;提问方式单一……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必须优化课堂提问,在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上着实下一番功夫。下面笔者结合个人在数学教学中的体会,对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要精心设问

讲授新课之前,首先应深入备课,精心设计要提问的问题。这些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不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些问题,应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偏到全,即要设台阶,循序渐进,步步引入,否则学生无从考虑,要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使之有渐入佳境的喜悦感。这些问题,应力求难度适中,太浅显的不必问,太艰深的不宜问,难度较大的可分几步问。例如,在教学“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时,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地设计问题,如课件出示一个月的天气情况,让学生先求雨天、晴天等天气各占本月总天数的几分之几,然后根据信息,问“你能提一些数学问题吗?”于是,学生会根据信息,提一些本节课要掌握的问题,这样知识点就不知不觉的落实了。

二、要巧妙启发

如何把问题向学生提出,对课堂提问的成败有重要关系。问之得当,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发展学生智能。问之不当,则往往启而不发,最后还是变成教师自问自答。 因此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以激起学生思考,引导他们去探索、去发现。提问的方式应该是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己寻找正确的答案。即使是记忆性的检测与反馈,也应尽可能有启发性,简单的应答式提问要少用。开始的复习不一定要直接问。例如上“分数乘法的意义”时,复习分数的意义不要直接问“什么叫乘法”,可以放在一个具体的例题中提出来,或隐含在例题中,启发学生自己学会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好的提问方式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教师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提问方式,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勤动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会用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来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由“学会”数学转变为“会学”数学。

三、要活抓时机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的“小世界”,课堂上就要灵活把握问的时机。针对问题的难易,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切忌“蜻蜓点水”、“我呼你应”、即问即答,要使学生在充分思考后产生顿悟。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有一定的深度。高质量的提问只有在关键时刻提出,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准确地把握提问时机的同时,还需要注意提问后的适当停顿。有专家指出,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注意停顿时间,例如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学生回答;或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样做的优点是,问题提出后,留给学生回忆、联想、组织语言的时间。在此基础上,再增加问题的内容,增加学生的发言机会,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这样就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取得好的提问效果,较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提问要有一定的坡度,循序渐进到佳境。“生活的外延有多大,数学的外延就有多大。”要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就必须把数学教学的“面”扩出去,彻底改变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老师转的局面。从教师的问转化为学生的问,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借助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大胆地向教材、老师质疑,并逐步由“敢问”向“善问”发展,一步步向思维的深层次拓展。例如一题多解、多向求解等创新性题目,启迪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创新,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圆的认识”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后,发现圆心到圆上的距离相等时,教师要抓住机会提问圆的各部分名称中,什么叫半径?这样学生就会理解半径的概念,并且能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针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地引导,及时调控课堂节奏,真正使学生在老师灵活自如的点拨下“活”起来。

总之,“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要想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使学生心中产生疑问,引起积极的思考。好的提问,能激发学习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邀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问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习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而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启迪知识的钥匙,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

猜你喜欢

思维数学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