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经国归来
2009-07-06曹聚仁
曹聚仁,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记者和杰出的爱国人士,五四运动中任学生自治会主席。由其撰述的《蒋经国论》于1948年在上海出版,是中国第一部论述蒋经国的著作。读者从中可以清楚地知道作者心中的蒋经国是什么样子的。1997年首次在台湾出版,这次,在蒋经国诞辰百年的时候,首次以简体字版与内地读者见面。
1937年夏间,卢沟桥的炮声一响,中苏关系就转为友好,军事上彼此互助。这时候最高当局(蒋介石)突接经国到达赤塔的电讯。这位远处异国,久无音讯的游子,凤凰似地归来了。和他同归的,一位苏俄籍的太太,一男(蒋孝文)一女(蒋孝章),两个小孩。后来这位俄国太太,也姓了蒋,一个中国名字,叫方良。
这位在苏联大饥饿中长大的英俊少年,冰天雪地锻炼了一副铜筋铁骨,胸中沸腾着热辣辣的血,眼前展开了渺茫而又切实的美丽远景。身材不很高,也不很低,嘴巴很大,双眼奕奕有神,轻微的酒糟鼻子和脸庞,显得是一个结结实实的汉子。
1927年,国共分了家,中苏关系几乎近于恶化,“太子”就给斯大林冰藏起来,有~段时期,几乎过着流放西伯利亚的生活,在火车站上当苦力,裹着一块毛毯在冻结的泥土上打滚。零下十多度的冷风,几乎冻死了他。也曾在伏尔加河上撑渡船,也曾在铁工厂做铁工,直到斯大林觉得这着闲棋有点用处了,他就被送返国门来了。
他到上海以后,就转到杭州去,不久,便回到奉化溪口,他自己的母亲身边去。他的归来,对于毛太夫人是极大安慰,她捞到了一颗水底的月亮,在她失去了天边的太阳之后。这位老太太,曾经为了她的丈夫在西安遭遇的大不幸(指“西安事变”),焚香祈祷上苍,愿以身代。她相信这点虔诚的心愿,上天赐还了她的儿子。
她对着这位红眉心、绿眼睛、高鼻梁的媳妇发怔。可是,那两个又活泼又有趣的孙儿女,却使她爱不忍释。那个夏天,他们这一小圈子,就在炮火连天的大局面中,过着乐陶陶的天伦生活。
那一时期,蒋先生的声誉如日中天,他的左右,甚至全中国人谁也不曾注意到这一位远道归来的儿子。此外,还有一个儿子(蒋纬国),远在德国学习军事,正跟着希特勒的部队进入维也纳去,也很少人注意他。那时的溪口,可说是非常安静的,让他慢慢地把童年记忆唤了起来。
他回国那年,1937年恰好28岁。从14岁去国赴苏联,到那时,已经14年了。他扳着手指头自己算算,识得的中国字,已经不满百个,只是一口宁波腔,依然故我,他就带着迷惘而又兴奋的情绪住在梦似的故乡。
溪口,进了大门,便是观音阁,这便到了近30年中国政治风云雷雨变幻莫测的世界。蒋汪再度的合作,是在这儿决定的。
沿着小溪西上,走尽了溪口村镇,一所花木秀茂的公园,耶小小的招待所,就住过整个中国2/3以上的政治要人。再前行,向右手,便是蒋母(蒋介石母亲王太夫人)墓;这儿是蒋氏的政治温床,每一回总是受了大挫折,才回到这儿来,正如一只受了伤的狼,回到达小巢里来,舐干血迹,再振作起来,再冲出去。向右手,便是雪窦寺,寺右便是中国旅行社,社右那三间小屋,便是张学良起息之所。
经国归乡不久,那位冲动得厉害,顾前不顾后的张公子,又已向大西南转进,到另一山明水秀之乡(贵州息烽)去休息了。其时,张公子已经开始对明史发生兴趣;经国也开始和一位黄先生念起中国的古书来,他的父亲,要他看颜习斋的习斋四编。他是慢慢地把中国文字找了回来,好像串起了一串散了的珠团。
他就在这山明水秀的家乡,松风月色,呼啸游邀。和几位年轻的朋友,唤起了改造中国社会的大愿来。那时候,他的父亲,还不知怎样来雕琢这块璞玉,使之成器;他当仞叫这年轻的孩子到北国去求学的本意是什么?怕是连他自己也弄不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