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才魏明伦
2009-07-06石维马小兵林元亨
石 维 马小兵 林元亨
四川的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要认识四川人,必须要了解他们的文化。本书从分析四川人文化性格、精神气质出发,依次对四川人的来历、四川的男人和女人、四川的历史和文化等进行了一番探究。
在现代的巴蜀鬼才中,名气最大的当属魏明伦了。学者肖平认为魏明伦“同时兼备了李宗吾锐利的思想和出色的文采,因而能在身不出蜀的情况下掀起中国文化界的轩然大波。”
魏明伦童年失学,9岁唱戏。他在1950年参加四川省自贡市川剧团后,先后任演员、导演、编剧至今,被誉为“巴山鬼才”,他被人称之为文人中的艺人,艺人中的文人。而他自己则说:“说我是学者、老师,我不太愿意接受,因为我没有上过学,但是我不是学者不证明我没有思想。”魏明伦戏剧、杂文、赋无不精绝,其创作神秘诡异、变化无穷,让人目不暇接,摸不着头脑。
上世纪80年代后期,魏明伦开始写杂文,以其内涵与形式双重特殊引起文坛和社会反响,乃致出现“魏明伦是戏剧第一还是杂文第一”的争论。对于其杂文,余秋雨这样评价:“不走隐晦曲折、把玩机巧、耍弄幽默之途,只以一种道义敏感裹卷世象,尖锐得浩浩荡荡,讽刺得明明白白,可谓杂文中的君子、侠士。即便有几篇写得怪异奇特,也绝不琐碎纠缠,转了几笔仍然掩饰不住明亮和爽利。我觉得他将四川人‘麻辣烫人生风致在杂文中体现得再充分不过了。”在其《巴山鬼话》的自序中,魏明伦也声言此书是“杂文与散文拼盘,白话与文言骈俪,思辨与抒情对照,麻辣与清淡兼容。打个好吃鬼的比喻:川菜特产,鸳鸯火锅。”
重磅炸弹《潘金莲》
正当魏明伦的杂文为世人瞩目时,魏明伦又抛出了他的“重磅炸弹”——《潘金莲》,在文艺界、思想界产生了极大的震荡和惊骇。在川剧《潘金莲》中,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魏明伦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潘金莲,不再简单地把潘金莲当作一个“坏女人”,而是阐释她怎么从一个“好女人”慢慢变成了“坏女人”。形式上,他采用了荒诞手法,古今中外全融在一块:有贾宝玉,有武则天,有现代也有古代的司法官。至今全国有200多个剧团,用几十个剧种演出《潘金莲》,海外媒体纷纷发表评论,从有川剧以来,是影响最大的一次。
后来,魏明伦回顾自己在川剧正跌入低谷时创作的这个戏时说:
80年代初期,中央电视台播映英国电视剧《安娜·卡列尼娜》,我们的社会舆论指责安娜是不道德的女性,批评电视台播放这部名著是鼓吹婚外恋,会影响中国家庭的稳定。你看,都80年代了,中国的封建思想还这么根深蒂固,比帝俄贵族社会对安娜的看法还落后!这就是我重新评价潘金莲的动力之一。时代呼唤戏剧出现彻底反思中国妇女婚姻问题的爆炸性题材,我的《潘金莲》是时代的产物。
对于这个对千年女性命运抗争的作品,余秋雨评价甚高:“其实,真正能在戏剧舞台上勾动历史魂魄的倒是魏明伦,他故意站在中国世俗文化的土壤上,让一部古典通俗小说,一个传统戏剧作为文化反思的基座,再拉入国际经典和现代作品交错论辩,使全部反思成为中国文化体制内的拷问。正是在这一点上,魏明伦表现出了比当时学院探索派的年轻弟妹们更实在的力度;而与一般地方戏曲比较,他显然又在整体思考的强度上大大地超越了大多数同行。”
“体制外思维”
对于魏明伦的“鬼”,巴蜀民俗学者陈世松对其表现有过精辟而独到的见解:
一表现在戏剧创作上思路广,“鬼点子”多。魏明伦平生素以“鬼点子”“鬼聪明”“烂脑壳”著称。他把四川人求变的个性贯穿于他的剧作之中,坚持“一戏一招”,一招一变的追求目标。由于他不断地在寻找一条传统观念和现代观念相契合,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相契合的道路,能从多种源泉中吸取营养,这才使他的戏剧作品像一湖活水,永远在闪烁跳跃。
二表现在纯熟的文字表达技法,有如鬼斧神工造化。魏明伦继承了四川人擅长语言、巴蜀文化中素以文词显天下的优良传统,无论在他的剧作中,还是在他的杂文、散文作品里,表现出文章考究独到、文辞精炼传神的特点,在中国文坛享有独铸新词的美誉。
三表现在思想解放,鬼头鬼脑上。魏明伦敢于在戏剧创作和杂文、散文写作中,独树一帜,大胆创新,不断发射出文化思考的冲击波。正如他自己所说:“鬼胎里怀着一片责任心,几分使命感;鬼头鬼脑思考着人的价值,神的奥秘,官的沉浮,民的忧乐。”因此,他能做到:笔底波澜,议论风生,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然而,在得到广泛赞誉的同时,魏明伦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批评,比如作家韩石山在《文学自由谈》中撰文说:“过去是越有文化的人越像个文化人,到了魏明伦这儿成了越没有文化的人越像个文化人了……如果四川再不出一两个像样的文化人,只出魏明伦这样的伪名人,不管西部开发有多热闹,我的眼角都不往那边瞥一下。”
然而具有好斗之勇、川人之黠的魏明伦,一面嬉笑怒骂地还击,一面偷着乐地做他满腹鬼才的文章。对于他自己,他早有一个定论:“我这逆向思维、辐射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积累起来,自然化合为与众不同的‘体制外思维!人在体制内,思在体制外。”他常说自己,生是蜀人,死是川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