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教育

2009-07-06张安春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6期
关键词:目标内容大学生

张安春

【摘要】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对学校生活不能适应的几种情况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适应性教育的对策、目标和内容,认为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海纳百川的心态,勇于创新、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的精神和深入了解真实的社会生活的学风,以足够的专业知识和心理准备适应生活的挑战。

【关键词】大学生;适应性教育;对策;目标;内容

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讲过,学生在大学中学四种东西,一是学怎样读书;二是学怎样做事;三是学怎样与人相处;最后是学怎样做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是大学生跨入社会的“演习场”、“训练场”。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这些训练使学生能适应未来的“现实社会”。适应主要是指人的生理和精神随着外界情况变化而进行调节的状态。人生来就有自发地适应环境的本能,同时蕴含着逐步适应复杂环境的潜能。我们这里所说的适应性教育,是指进一步开发人的潜能,能够很快适应大学生活,毕业后能够适应于社会的发展变化。

一、大学生对学校生活不能适应的几种情况及原因

1、对教学方式不适应

在中学应试教育背景下,大部分学生习惯于在教师包办下依赖、被动、片面的学习,而大学阶段学习是重自学、重能力、重综合,致使不少学生常感困惑和吃力。

2、对专业知识学习不适应

有的大学新生对专业学习常感困惑和懈怠,原因在于:(1)对所学专业缺乏较深刻了解。然而,充分掌握专业知识和能力,是自身立于社会、成就事业的重要基础。(2)所学专业并非是自己的选择和兴趣,导致专业学习吃力,成绩不好。(3)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这山望着那山高,看见别的专业更好,社会上更吃香,有了见异思迁的思想,使专业思想不牢固。

3、学习动力不足

其原因:(1)考上大学后丧失学习目标,产生了松懈心理。(2)环境的影响。一是受周围同学的消极影响,特别是高年级同学恋爱、玩耍等的刺激;二是学校的影响。一些同学由于在高考时发挥不好,没有进入到自己理想的名牌重点高校,不如意的心态使他们一蹶不振,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三是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不良风气的影响。知识积累与参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未处理好,出现的“经商热”等,荒废学业、盲目追求社会适应能力。

4、对未来和自己能力期望过高

对任何事情只想乐观的一面,而不想消极的一面;只想成功的一面,而不想失败的一面。这样往往导致眼高手低,对困难估计不足,做事情一旦失败就陷入痛苦或自责中不能自拔。

二、适应性实现的对策

1、帮助新生接受适应性教育

以新生入学教育为契机,及时向新生介绍校史校情、院史院情、高校学生手册、教学管理和校园秩序管理规定、学生思想政治表现及综合积分考评办法、专业设置及特点、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并根据形势需要适当增加心理素质、独立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就业与择业等方面的教育内容。新生的适应性教育是新生接受高校教育的第一课,也是学校抓好新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第一步。有利于帮助新生尽快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正视自我,科学定位,在心态上及时做出调整,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2、学习方法交流与讲座

学习始终是大学生活中的主旋律,学习成绩的优异可以使学生在最大程度上获得自信,同时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使为苦于没有学习方法而苦恼迷茫的学生尽快进入状态,邀请高年级成绩优异的学长为新生们讲解学习方法和技巧,同新生形成互动。为学生积极开展专业讲座,让学生及时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现状及研究的最新成果,使学生对于专业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3、提升班级的凝聚力

大学新生来自不同环境,彼此相互了解甚少,思想交流少,自然会产生一种孤独感。因此,加强班级集体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在班级里,可以通过班会、文体活动等方式,增加人际交流,提高同学间的亲和力,推动群体中互助互爱的精神,使之与集体荣誉等结合起来,进而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教师也要深入宿舍,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客观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客观地分析社会和周围环境,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文明宿舍、优秀班级评比等活动,来促进宿舍建设和班级建设。大学新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充满乐趣,孤独感也会自然而然地淡化以至消失,为其成长、成才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三、适应性教育的主要内容

1、自我意识教育

人要适应环境,首先要熟悉自我、认知自我,建立自我意识,使之适应环境,这主要从两方面着手。(1)要培育健康的生理素质。不仅仅是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质,而且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这个意识;同时,要认识到,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不仅仅关系到个人身体健康,而且影响着周围的环境。(2)要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适应性教育的主要内容。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从幼儿园开始,心理素质开始填充它的内容。在青年时期,特别是大学期间,对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

2、环境意识教育

我们这里所说的环境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是一个人正常生活在世界上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生存环境。每个人生活的环境是不同的,且每个人对其所处环境都有满意与不满意的地方,但不论你对环境是一种什么感受,你首先都要认知并适应它,然后才能去改变它。(1)自然环境的适应性教育。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依托,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已成为人类的共识,保持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的战略任务。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如何适应自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环境意识,就成为学校的一项不可忽视的教学内容,使得我们的大学生在日后从事某项研究,或开发某项工程时,要首先考虑到以不破坏自然环境为前提。(2)社会环境的适应性教育。社会环境在个人所接触的环境中是最复杂的。如果把社会环境抽象为一个系统来看,这个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系统。这个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来说,是由学校、家庭、社会等组成,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学校。因而,学校的教育方式及相关条件如何,对学生起着较大的影响。再从系统成员结构来看,主要有教师、同学、家长及其他人员等,这里起主要作用的是教师和同学。大学生处在这个系统中,要学会处理这些关系,使自己逐渐成为“学校人”。但这还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走出校园后能适应社会

发展变化的“社会人”。我们主要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式、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待竞争的态度及遵守公共原则的意识等。

3、适度挫折感教育

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有工作的,有生活的,或其他方面的。如果要在人生的路上取得成功,就必须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大学生正值青年期,血气方刚,但缺乏社会经验,容易受到挫折。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就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4、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注重培养综合能力

大学校园的课余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除日常的教学活动外,有各种各样的讲座、讨论会、学术报告、文娱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等,这些令新生眼花缭乱。辅导员和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的爱好和特长,指导他们合理地安排课余时间,并创造有利条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勇于施展自己的才华。通过这些参加活动,培养和提高语言文字表达、组织管理等能力,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使他们的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并在相互合作中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

四、适应性教育的目标

适应性教育的目标是素质教育的阶段性目标。在大学期间,应该达到怎样具体的目标,很难量化,根据以往的教育效果分析和形势发展的需要,以下几项要求是适应性教育必须达到的宏观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科学的思维方式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高等教育自产生以来所强调的主要教育目的之一。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科学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网络”结构。人在网络之中,每个结点都有不同的自由度可供选择。怎样用自己的头脑做出正确的选择,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最佳路径。

2、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方式

正确的行为方式,是指学生能在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的前提下,按照具体情况,用正确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行为方式不要求千篇一律,不一定要符合常规,但一定要合情、合理、合法,循规蹈矩不是素质教育的目的。

3、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知识经济时代较之于以往的工业经济时代,更强调创新。创新是在适应基础之上更深层次的发展。没有适应,就无法去创新,仅仅适应而缺乏创新和开拓精神,也不是当代教育的宗旨。在适应性教育过程中,强调创新精神,并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要培养学生要具有海纳百川的心态,勇于创新,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深入了解真实的社会生活,以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心理准备适应生活的挑战。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如此之大的今天,具有更深远意义。活到老学到老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适应的过程。人类就是在一个不断适应中向前进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唐燕萍.产业结构调整对职业教育的影响.职业技术教育,2001(2).

猜你喜欢

目标内容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