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唐帝国的最后一抹亮色

2009-07-06唐宝民

意林原创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文宗弱智宦官

唐宝民

公元618年,高祖李渊称帝,唐朝建立;公元907年,后梁朱温将唐哀帝鸩杀,唐朝灭亡,前后共历289年。从高祖到哀帝,共经历了20位皇帝。如果问,在唐朝的20位皇帝中,有作为的是哪几位?许多人都会说出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一个创造了贞观之治,一个开创了开元盛世。其实,唐朝还有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就是宣宗李忱。

安史之乱的发生,使大唐帝国从鼎盛转入衰落,安史之乱后,肃宗李亨当政,虽然各地节度使名义上依然尊奉朝廷为中央政府,依然表示听命于朝廷指挥调度,但由于在平叛过程中地方军阀势力扩大,已经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所以当时的统一只是形式上的统一,中央的权力已经大大削弱。

李亨死后,又经历了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846年,武宗李炎病危,武宗有5个儿子,但都年纪尚小,无法辅立。当时大权掌握在宦官手中,也就是说,由谁来继承皇位,由宦官集团说了算。宦官们把有资格的候选人从头到尾选了一遍,最后决定由光王李怡接班,于是便立光王为皇太叔,更名李忱。23日,武宗驾崩,皇太叔光王即皇帝位,就是宣宗李忱,时年36岁。

按照常理,李忱接班是不够资格的,一来他只是武宗的皇叔,无论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还是上古的兄终弟及制,他都排不上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智商有问题,是个弱智,行为有些疯傻,素有愚钝不慧之名。关于他的愚钝,历代史家多有记载,据《资治通鉴》载:“怡幼时,宫中皆以为不慧,大和以后,益自韬匿,群居游处,未尝发言。”可见光王小的时候就反应迟钝,不爱说话。文宗登基后,常兴行宴会,邀请各位亲王参加,光王自然也在被邀之列。但每次参加宴会,他都从来不说一句话。无论众人怎么逗弄,就是不发一言。他还常常奠明其妙地跌足,有一年冬天,他从马上跌晕在路上,险些被冻死。

但就是这样一个疯傻之人,却被宦官们选为接班人,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宦官们如果想继续执掌大权,就得找一个听从摆布易于控制的人来当皇帝,反之,如果找一个李隆基那样英明神武的人接班,他们根本摆弄不了。弱智的李忱正符合条件,所以就被选中了。别人当皇帝,是因为聪明:而李忱当皇帝,却是因为弱智。

但精明的宦官们这回却看走眼了,李忱把他们给骗了。李忱非但不傻,反而非常精明,他其实一直是在装疯卖傻。

那么,李忱为什么要装疯卖傻呢?其实是为了自保,是一种韬晦之策。

光王是宪宗之子。是穆宗的弟弟,而且是敬宗、文宗、武宗三个皇帝的叔叔,处于这样一个位置,从血缘关系上来讲,有继承皇位的可能,这样就难免会引起当政皇帝的疑忌。武宗李炎就对这个憨傻的皇叔不放心,即位后,让人将李忱囚于永巷中数日,还把他沉到了宫厕里。宦官仇公武可怜他,就对武宗说:“光王身为亲王,哪能天天待在宫厕里呢,把他杀掉得了。”武宗答应了。仇公武把光王从宫厕中取出,用粪便盖在他的身上,偷偷把他带出宫去藏了起来。不久,武宗死了,光王这才捡了一条命。复杂的政治形式,使得光王一直处于政治斗争的风口浪尖上,所以他必须装疯卖傻。这是一种大智若愚韬光养晦的生存策略,他依靠这种自保的策略,终于保全了自己。

李忱接手的唐朝。是一個宦官专权、朋党相争、藩镇割据的残破帝国,曾经辉煌无比的盛唐气象已然江河日下,日薄西山了。但他却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创了大唐帝国最后的辉煌,为暮色中的帝国画上了最后一道晚霞,开创了史称“小贞观”的局面。他谋略有术,性情勤勉,史载他“明察慎断,用法无私,恭谨节俭,惠民爱物,有贞观遗风”。《新唐书》中说:“大中十三年,国库充足,各种物资堆积如山,户部的钱币多得以致无法计算。各州的情况也非常好,有的州积蓄的钱甚至多达三百万缗。”总之,在宣宗的治理下,百病缠身的帝国出现了新气象,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社会形式大为好转。

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历史也许就会改写。然而,历史没有给宣宗继续施展才华及抱负的机会,公元859年8月,宣宗因服用丹药过多而中毒身亡。年仅49岁。

李忱死后,唐朝迅速衰落,公元907年,朱温毒死了哀帝,大唐帝国终于无可奈何花落去,寿终正寝了。此时,距李忱辞世整整48年。

猜你喜欢

文宗弱智宦官
张文宗文章英译文
我的三北
想人人
清朝才称宦官为太监
智能门锁“弱智”38款测试样品都不安全
南京三座明代宦官墓的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三国鼎立之袁绍杀宦官(下)
金华山上寻“文宗”
史上最强虐心考眼力
为啥漂亮女人会让男人变“弱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