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义词研究的标准化路径探索
2009-07-05王磊
王 磊
摘要莱考夫(1987)提出词汇语义学研究,特别是针对多义词研究的全方位路径。这种研究模式影响力广大但也受到不少的质疑和批评。一方面这种高度详尽的模式不能在心理层面得到验证并且它弱化了语境在决定词义方面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莱考夫的模式缺乏严格的标准来确定一个意义在什么情况下是常规化了的意义,在什么情况下是语境信息推断的结果。泰勒和伊万斯(2003)提出了标准化多义词路径,这一框架提出了意义区分的原则和原型意义确定的原则,使多义词研究更加有规可循。
关键词多义词原型语境
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多义词是一个词项有两个或多个相关联的意义的语言现象 (Evans and Green, 2006)。虽然形式语言学家很早就注意到多义词的存在,当它只被看作单义词的一个附加现象,即一个单一的相对抽象的意义在不同语境下派生出其他的意义。莱考夫(1987)认为多义词反应了概念的组织形式并且存在于心理表征的层面而不是一个表面现象。认知词汇语义学与形式语义学在词义方面产生了分歧。认知词汇语义学的观点认为多义词是一个基本的概念现象,心理层面的词汇结构决定了多义词在语言中的使用(Sweetser, 1990)。因此,语言单位可以看作是被储存在清单似的语法中,与每个语言单位相关联的意义都是独立且有联系的语义实体。布鲁克曼首先提出了多义词研究的全方位路径。随后这一理论在莱考夫的理想认知模型和概念隐喻中得到发展。本文从全方位路径入手,对这一理论框架的缺点不足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更具原则性的多义词研究模式。
2 全方位路径及其缺点
莱考夫对英语介词over的分析是多义词研究的全方位路径。其核心观点是构成over的各个意义的基础是空间体验,各意义间以意象图式的形式组织在一起。正如我们注意到的那样,词典编纂者将over的空间意义列为主要意义,母语者也认为over的空间意义比非空间意义更加典型。莱考夫表明over的原型意义是ABOVE 和ACROSS两个意象图式的结合。其余的意义都是以这个意象图式为原型联系在一起。不同的意义可以通过意象图式的转换和隐喻延伸产生(Deane, 2005)。
虽然莱考夫的词汇语义学理论影响深远,但仍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首先这一理论框架无法区分模糊性与多义词。假如是语境而不是储存的语义记忆提供了具体意义,那么这个语言表达式就是模糊的而不是多义词。例如thing这个单词,可以用来表达几乎任何的事件和事物,然而要使它的语义记忆与所有可能的所指事物都有联系是不可能的。这个单词的具体含义都是由语境决定的。另一个例子是aunt这个词,既可以用来称呼父亲的姐妹,也可用来称呼母亲的姐妹,虽然我们的已有知识中包含这样的信息,但这个两个意义的取舍完全取决于语境。因此一个多义词是与一连串常规化了的意义相关联的,而一个模糊表达的特点是缺乏常规意义间差异。莱考夫的全方位路径导致大量不同语义产生的原因就是这一模式无法区分多义词和模糊性。全方位路径的第二个缺点是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莱考夫没有提出确定不同意义的标准。他对多义词的解释更多的是来自于直觉。原则性标准的缺失削弱了莱考夫的理论作为真正的语言学理论的地位。
3 标准化多义词路径
为弥补全方位路径的不足,泰勒和伊万斯(2003)提出了明确的标准使语义网络分析更加客观和有序。这些标准主要满足了两方面的要求:(1)这些原则应该可以区分语义记忆中的意义和因语境产生的意义。(2)这些原则应该可以确定多义词的原型意义。
3.1 确定独立语义的标准
泰勒和伊万斯(2003)提出两条标准来判断一个介词的某个语义是否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语义:(1)一个介词语义若要独立存在,必须包含一个本质上不完全是空间性的意义,或者其表示的射体与界标间的关系与这个介词其他意义所表示的关系不同。(2)这个意义必须可以脱离语境独立存在。为了解释这两个原则的应用,来看下面两个例子:
① The hummingbird is hovering over the flower.
② The helicopter is hovering over the city.
在①句中,over所表示的空间关系是射体(the humming bird) 的位置高于界标(the flower)。在②句中,over同样表达了射体(the helicopter)的位置高于界标这样一种空间关系。而且这两个句子中,over都不包含非空间的语义。泰勒和伊万斯认为over在两句中的意义都是ABOVE,再来看第三个例子:
③ John nailed a board over the hole in the ceiling.
在③句中,射体与界标的空间位置关系与①、②中的不同,射体(the board) 实际上是在界标(the hole)的下方。此外,句中over还包含一个非空间意义COVERING。这个意义在①、②句中是没有的。句③中over非空间意义的出现满足了泰勒和伊万斯提出的第一个标准,接着我们再来考虑COVERING这个意义是否可脱离语境独立存在。假如COVERING这个意义是以ABOVE和语境为基础的,那么它就不能算是多义词over的一个单独的意义。但是很明显我们并不能从②句中ABOVE的意义中推断出③句中所包含的COVERING的意义。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泰勒和伊万斯还列举了一个可以从语境中推断出COVERING意义的例子。
④ The tablecloth is over the table.
在④句中,射体(the tablecloth) 在界标(the table) 之上且两者相互接触。因此COVERING这一意义可以从语境结合我们的日常知识得出。鉴于我们一般情况下相对于天花板的观察视角,这种推断在句③中是不可能得出的。句③中over的COVERING意义是一个常规化的意义,它可算作多义词的一个义项。
3.2 原型意义的确定标准
泰勒和伊万斯(2003)提出了四条确定介词多义词原型意义的标准。这些原则可以为原型意义的确定提供更加客观的方式。这四条标准分别是:①最早被证明的意义。②在语义网中占据主导地位。③与其他介词间的关系。④预示扩展意义的难易程度。
语言中介词是一个封闭的集合(Talmy, 2000)。考虑到介词的稳定性,最有可能成为介词原型意义的是时间上最早出现的意义。与其他词类不同的是,许多介词最初的词义现在仍是其语义网内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over一词起源于梵语upan (higher),两个词都包含射体高于界标这样一种空间关系。历史证据证明ABOVE是over的原型意义。
第二条标准与语义在语义网中的主导地位有关。这条标准告诉我们原型意义是与其他意义联系最密切的意义。例如,在over 的15个意义中,有8个意义直接与ABOVE有关(Brugman and Lakoff, 1988);有4个意义是表示射体在界标侧面的位置关系;有两个意义表达的是射体与界标间复合的位置关系:REFLEXIVE+REPITITION. 还有一个意义与时间相关。因此,over的原型意义就是ABOVE.
第三条标准涉及到介词与介词间的关系。在所有的英语介词中,某些介词群构成了划空间关系的对立组。例如,above, over, under 和below四个介词将垂直空间划分为四个有联系的子空间。Over 和under代表了在垂直方向上与界标位置更接近的子空间,above和below表示射体离界标更远的位置关系。
最后一条原则告诉我们,如果一个给定的意义越容易预测出其他的意义,那么它就越接近原型意义。因为非原型意义最有可能从原型意义中派生出来。泰勒和伊万斯提出的标准不但切实可行而且适用于所有介词。
4 结语
语言并不像计算机一样精确,我们不能预测哪些派生出来的意义会被常规化。标准化多义词路径意在建立一套严格的标准来确定介词意义的范围以及在一系列意义中,哪一个是介词的原型意义。然而,我们也要注意到不同语言的使用者有不同的直觉,会对空间关系有不同的概念化方式。这种多边形说明场景有多种识解方式,多义词派生意义的激发机制也是多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