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新时期民族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2009-07-05

科教导刊 2009年34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少数民族民族

李 丹

摘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今天,时代赋予了爱国主义新的内涵。民族高校作为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摇篮,应该把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所以在新时期如何有效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使之内化为他们的行为规范和活动准则,是值得民族高校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民族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巩固起来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建国60周年的今天,增加了新内涵的爱国主义仍然是凝聚各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民族高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建设者的重任,所以民族高校应从学生实际特点出发,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为重要内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民族高校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1 民族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新中国成立60年来,虽然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但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互助,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形成一种凝聚力。民族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关系到各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所以要实现社会的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目标,就必然要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

1.2 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稳定的根本保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社会也在发展进步,但国内外一些敌对势力破坏祖国统一和制造民族分裂的活动尚未停止。民族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将来毕业后一般回本地工作,是未来民族地区各行各业的精英,关系着民族地区的政治局面的稳定以及经济的持续发展,所以民族高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根本上保证了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

1.3 构建民族高校和谐校园的基本前提

民族高校大学生大多数是来自老、少、边、穷的民族地区,而民族高校作为社会主义高校的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基地。在2005年1月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会议上胡锦涛指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①新时期民族高校要把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放在思想政治工作首要位置,只有这样才能使各民族学生在学校能融洽地学习和生活,促进和谐校园目标的实现,更好地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促使他们成才。

1.4 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巨大动力

由于历史、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原因,我国大多数民族地区还处于较落后状态。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落后的现状,关键要靠人才。我国的民族院校的民族大学生和其它高校的民族大学生,担负着改变民族地区贫穷落后面貌、保证民族地区稳定的重任。民族大学生作为跨世纪的一代,将会成为我国民族地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道德素质如何,密切关系到我国民族地区四化建设的全局。在新中国成立60 年的今天,民族高校对他们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民族地区输送“四有”新人的主要途径。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成长,是我国民族地区四化建设的希望所在,而民族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在新时期民族高校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陶冶爱国情操,为祖国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内涵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社会意识形态,属于历史范畴,在不同的社会阶段、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内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进入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也赋予了爱国主义教育新的内涵,使之更加丰富和完善。

2.1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育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论述,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处理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我们党的民族政策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我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而提出的解决中国国内民族问题的方针和政策,它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民族院校的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后还要回到民族地区去就业,必须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意识,激发爱国热情,把爱国主义精神灌注到民族地区的建设中,才能促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而奋斗。因此民族院校应该把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育纳入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2.2 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一个大家庭,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在对本民族历史、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高度认同的基础上形成了爱国主义精神。从某种角度而言,中国文化的本质就是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要让学生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必须对中国民族文化有一个深刻的把握。教育部提出在高校开设人文素质课程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加大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举措,对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具有积极作用的。民族高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有计划地举办各种历史专题讲座,举行学习历史读书报告会、心得交流会。通过学习近代史,使大学生懂得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和封建反动统治造成的。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虽然在经济建设上有过失误,但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得到稳步提高,从而得出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结论。

2.3 国情教育

国情,就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情况。它不仅是一个动态概念,不同的历史阶段,国情不尽相同。它又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人口、民族、地理状态、自然资源和历史特点等。只有让民族大学生了解国情,才能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的理解,加深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让他们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接受国情教育,充分认识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当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并立足于基本国情增强忧患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自己定一个奋斗目标,为使自己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努力。

3 民族高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途径

爱国主义教育是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一。所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今天,民族高校要与时俱进,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探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方法。

3.1 加强理论教育

宣传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两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所以民族高校要充分利用好“两课”,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是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和要求。高校要制定爱国主义教育总体规划,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系统性和计划性,并针对各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明确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的重点,全面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增加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美德、少数民族爱国史等内容。在《形势与政策》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中可考虑增加民族问题的专题。经过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内容,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树立和坚定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理想信念。

3.2 丰富社会实践活动

因为国家在各方面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他们还存在“等、靠、要”的落后思想,有时候会因本民族的相对落后而自卑,使他们不愿意跟别的同学交往,缺乏主动性,人际交往能力差,一般都局限于跟同乡交往的小范围内。所以,民族高校在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时要更加注意这些潜在因素,以提升民族大学生的自觉能动意识和国家民族的整体意识为重点,多鼓励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假期社会实践的内容;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等活动的过程中,让他们深入了解国情和民情,从民风民俗中来加深民族认同感,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爱民的情操。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立足点,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成才。

3.3 创新教育方法

在新形势下民族高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创新教育方法。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网络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和及时性,有利于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和观念,有利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解决学生的思想和实际问题。所以民族高校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利用校园网这块阵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熏陶。可开设少数民族大学生网上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和专栏,实现对他们情绪的引导和互动,提高深入思考问题的理性能力,从而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整个校园洋溢着爱学校、爱班级、爱老师、爱同学、爱专业的文化氛围,以此来不断激发学生刻苦学习、勤奋进取的精神。

3.4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教育环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优化教育环境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手段。恩格斯说过:“人创造环境,环境也能创造人,”②因此,新时期民族高校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来保证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要不断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和民族高校特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利用好民族地区的德育教育基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主旋律,以学生的内在成长和养成为目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共青团组织及学生班级、社团组织的作用,举办征文、文艺表演、辩论赛、专题讲座等活动以及校训、校歌、校报、校刊、文化窗、广播等多种形式,多视角、多层面地内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境界。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少数民族民族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MINORITY REPORT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少数民族的服装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