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必须贯穿在语文教学之中
2009-07-05徐惠梅
徐惠梅
摘要语文学习的根本是阅读,而语文教学的核心则是阅读教学。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语言能力的提高主要靠大量的实践,读多了,词语积累就会丰富起来,形成语感,也自然学会了修辞,阅读能力自会提高。读多了,便会潜意识地在写作中运用,才会写文章。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语言能力语文素养语感文感写作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依我看来,语文教学必须以读为本,也就是说,语文学习的根本、基本是阅读,而语文教学的核心则是阅读教学。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语言能力的提高主要靠大量的实践,同学们主要靠的是阅读。
1 读多了,阅读能力自会提高
读多了,词语积累就会丰富起来,而且这种积累都是有效的积累,它不只是记住了一些词语,简单地从词典中获得语义,而是在词语所处的环境中多次接触,从而知道它的意义、用法、适用范围。就语文教学而言,语言学习的“习得性”特点要求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自已的读书、练习为主才有收效。语文教学本来是个简单的事情,不外乎“多读”“多背(诵)”“多写”。要让学生广泛阅读,大量读书。大量阅读对于提高语文素养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体的书。”大量的实践绝不是光靠课堂和课本能完成的,必须要有课外的学习。新课标就同时规定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不少于40万字以上。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将大量阅读视为课外的事,或是置之不理,或是想管也管不好,要落实好“广泛阅读”,关键要把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的培养作为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坚持开设“阅读课”,以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投入到阅读中来。
读多了,形成语感,自然语法规律,凭直觉便知道怎样说、怎样写才顺畅,反之则别扭。要重视朗读,让朗朗书声回归课堂,回归校园。无声阅读是不能代替有声朗读的,要开口朗读,告别“哑巴语文”,要让学生学会享受朗诵,用心吟诵,让自已的心与“文心”相共鸣。要长期坚持朗读,接受规范语言、优美语言的熏陶,以形成良好语感。也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读多了,也自然学会了修辞,学会了把话说得生动、优美。重视诵读,熟能生巧,形成语感,反复朗读,直至背诵,积累精华语言,积累美文,学会了修辞,话也说得有滋有味,听了入耳,让人回味,韵味深长。因此,要加强朗读、背诵指导,让学生多在课内外朗读、背诵古诗、文言短文。每个学期开学就拟定学期计划,并交到学生手里,让学生掌握主动权。而且,现代文也要有明确的要求。
读多了,不只形成语感,还形成文感,获得熟练地直接感知全文的能力。一读文章,对于全文的文旨、文脉(思路)、文情(文章的情感倾向)、文风(文章的风格)乃至作者的文气(所表现的文化底蕴与语文素养)都可说个八九不离十。这些都靠在大量的阅读中揣摩、领悟,在阅读实践中得到技巧的升华。
2 读多了,才会写文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大家熟知的两句古诗,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关于读书和写作关系的经验之谈。大凡会作文章的人,都是读过许多书的,没有读书或读书很少,要写出漂亮的文章是不可能的。读书对于写作的影响,如同生活对于写作的影响一样,其意义是极大的。这种影响有的有形,有的无形。书读多了,便会潜意识地在写作中运用。有些人写文章如滔滔流水,笔到之处,极其丰满、自如,这和他读书多有很大关系,读书多,接触面广,懂得的道理多,思路自然宽阔;读书少,知道的东西少,头脑不能产生联想,思路自然狭窄,甚至停滞。高尔基讲,书是人类灵魂的写照,只要我们的眼睛,我们的理智接触了它,我们的思想就活跃起来了,事实正是这样。读书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能帮助扩大眼界,提高认识,使你聪明,增长智慧,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而这一切,又都是写作时所必须的,对于打开写作思路是极有利的。一个人的阅历是有限的,他不可能对宇宙间过去和现在的所有事物都直接去观察和感受,读书可以帮助了解你不可能亲自去了解的生活和知识,而这些生活和知识,又常常成为写作时所必须的材料。读书可以了解写作规律、学习写作方法。读书,首先是读内容,但实际也是写作方法的观摩。书读多了,耳濡目染,便会懂得文章作法。“多读乃借人之功夫”(唐彪),这里的“功夫”,主要是指别人的写作方法、写作经验。
鉴于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学生的课内外阅读量。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培养兴趣、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学校与社会也要建设环境,优化条件,指导阅读方法,重视学生的阅读,特别是重视学生的理解性阅读、感受性阅读、鉴赏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阅读教学必须先读后教,离开读的教学是荒唐的,也必然是高耗低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