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钥匙槽”风波
2009-07-05孙幼萍
[摘要]在中国进行短期考察的外国学者遭遇“钥匙槽”事件,呼吁从中美两个极端中寻求一种更好的教育方式。“钥匙槽”事件其实也是一种在他乡遭受到的、由两种文化价值观对立而造成的深度焦虑症。
[关键词]“钥匙槽”事件隐蔽文化深度焦虑症
中图分类号:G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220199-02
一、引言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研究依然不衰。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来源于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又与参与焦急的民族成员对异质隐蔽文化的无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要从根本上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就必须揭开异质文化层。一旦异质隐蔽文化层被揭开,文化障碍就容易克服,参与跨文化交际的各方就能真正了解对方,达到交际各方感情上的一致,从而从根本上避免冲突[1]。
本文从鲜活的生活素材中探讨几乎不为人察觉的跨文化休克。“中国式的学习风格”[2]一文,在描述中国式“把着手教”的学习风格时,隐形而生动地展示了作者在跨文化交往中遭遇的文化冲击。
二、“钥匙槽”事件与文化冲突
“中国式的学习风格”是作者霍华德·加德纳从钥匙槽事件中,亲身体会到中国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他在展示自己看法的过程中,对中国式教育方式产生非常不安的疑虑。透过他语言的表述,笔者似乎听到加德纳在诉说着不同的价值观造成自己情感惶恐和心理不适。在他的内心深处,正发生着连他本人都没能觉察、同时更是难以言表的深度焦虑症状。人们初次浸入另一国家(文化)时,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面对持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人或事,心理上常有莫名焦虑、孤独和困惑等深度焦虑症。
根据语境理论和细读法,笔者借助上下文以其语气来体察作者价值观和跨文化交际中所经历的深度焦虑症。
(一)“钥匙槽”事件
一位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为了考察中国幼儿园和小学教育,携带妻子和18个月大的儿子,来到南京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考察,下榻在南京金陵饭店。他们夫妻在金陵饭店大厅而不是在考察的学校课堂深刻地感受了中美教育观的尖锐对立。
事情是由一个钥匙牌引发的。他们房间的钥匙系在一块标有房间号码的塑料牌上。房客离开房间时可以自己把钥匙牌放进一楼总台旁边钥匙箱格里,钥匙摆进一个个长形的小槽内。
年仅18个月的儿子喜欢拿着房门钥匙四处走动,边走边使劲地摇晃着钥匙牌,喜欢将钥匙牌塞进那个狭长的钥匙槽口。他偶尔也能够把钥匙塞进槽口,玩得特开心。做父母的非常乐意让孩子用钥匙在槽口四周砰砰地敲击。孩子自得其乐,而且他的这种探索行为似乎不足以构成损害。
然而,这位教授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饭店大厅工作人员,在孩子玩耍时走过来关注孩子,见他没能塞进钥匙,都会上前帮助,把着孩子的手教他把钥匙放进槽口内。
从儿子的独自把玩钥匙到被人强行“把着手教”的事件中,他深深地感悟到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注重技能的“把着手教”和注重创造力的“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是美国中产阶级的育儿观,孩子应该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学会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把着手教”是不可能造就一个独立并富有创造力的人。
当然,他承认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的科技和艺术创新都显示出巨大的创造力。审视任何一项创新,它都有赖于前人所取得的成就。创新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的。他继而呼吁,能不能从中美两个极端中获得一种更好的教育方式,它或许能在创造力与基本技能这两个极端间保持一个更好的平衡?
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在日常细小的事件中,感受到了中国“把着手教”的技能学习方式,并断定这种方式与美国主流文化教育方式“自力更生”的创造力培养方式水火不容。他呼吁一种更好的教育方法。他为什么不能对于中国文化中“仁”多一点理解呢?
(二)事件折射不同的价值观
日常生活最能反映人的价值取向。钥匙槽事件虽小,对于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却是巨大的。作者对事件的描写很有趣,他用了这样几个词来表述儿子玩弄钥匙:喜爱,使劲地摇晃钥匙,喜欢,快乐,高兴,钥匙在槽口周围砰砰地敲击,探索,不足以损害;钥匙在这里扮演了培养孩子独立探索能力的一个工具/玩具。另一方面,他用了这样的文字来描写饭店职员的反应:注视,帮助,握着儿子的手,“教师”,微笑,期待感谢,皱眉头,没尽到父母责任。
Benjamin loved to carry the key around, shaking it vigorously. He also liked to try to place it into the slot. Because of his tender age and in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e need to position the key just so, he would usually fail. Benjamin was not bothered in the least. He probably got as much pleasure out of the sounds the key made as he did those few times when the key actually found its way into the slot. Now both Ellen and I were perfectly happy to allow Benjamin to bang the key near the key slot. His exploratory behavior seemed harmless enough.[2]
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的双方没有彼此直接语言沟通,作为父亲他只能从体势语推断出对方的想法。但是,他的推断却是从西方文化中心的角度出发来判断的中国教育,显示出忽视异质文化的民族中心主义的浓厚色彩。
在此不妨探究一下中国工作人员的心理。探究这场跨文化活动中处于弱势地位的、悄无声息的工作人员,他们会怎样看待孩子玩钥匙。
金陵饭店作为涉外星级饭店,其工作人员常常品行端庄,服务热忱,待人诚恳,尊老爱幼,爱店如家。
房门钥匙,为饭店所有,理应爱惜。小孩儿贪玩(钥匙),无可非议。但是,静悄悄的饭店大厅老有钥匙的撞击声,恐怕不妥。服务员过来看看,察看怎么回事,应该算作工作负责吧?看到孩子把钥匙往槽口里塞,却塞不进去,上前搭个手帮忙,省得他在那儿折腾了。看到孩子终于将钥匙归槽,对站在一旁的父母微笑。这“微笑”也许赞孩子可爱,也许是一种解决问题后的释然,没别的意思。偶尔嘛,也会因为孩子调皮乱折腾,不自觉地皱皱眉吧。如果孩子玩他自家的钥匙,谁去管他怎么闹腾。
跨文化交际中的双方在同一件事上,比如钥匙牌,微笑,把着手教,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受到各自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的制约。
(三)跨文化中的非言语交流
跨文化交际学的创始人认为,文化存在于两个层次中,公开的文化和隐蔽的文化。前者可见并能描述,后者不可见甚至连受专门训练的观察者都难以察知[1]。饭店大厅里发生的“钥匙槽”事件中非言语行为含义可能遭到误解:
工作人员——关注——孩子——主动协助——握着孩子的手——引向钥匙槽口——调整好角度把钥匙插进去;
“教师”——微笑地看着父母——期待感谢——微微地皱起眉头——责备父母。
跨文化交际学者斯科隆认为,所有的交际均得小心谨慎地照顾面子,包括参与面子和保持独立性面子。这种面子又是与权力和社会地位密切相关的[1]。正是在大厅这样一个公共场所,工作人员与孩子的肢体接触,与孩子父母非言语沟通,似乎没有给美国人足够的面子,使得他感到莫名的不适,很难理解工作人员的善意。
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景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人们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如果这个空间的隐形边界受到侵犯,就会产生种种心理反应。如果个人空间遭人入侵,势必做出种种反应。而反应既显示个性又显示个人文化背景。强调个体主义的文化如美国,比起群体文化如中国,通常要求更多的空间,而且在个人空间遭到冒犯时往往会采取主动攻击的姿态。
He or she would and, gently but firmly, guide it directly toward the slot, reposition it as necessary, and help him to insert it. The “teacher” would then smiled somewhat expectantly at Ellen or me, as if awaiting a thank you-and on occasion would frown slightly, as if considering us to be neglecting our parental duties.
工作人员把着孩子的手,教他快而准地塞进钥匙牌时,站在一旁的父亲对这种亲密距离的接触不适应了。这种不快流露出来,美国人硬生生地把“服务员”变成了“教师”,一个带着微笑盼着孩子父母说声谢谢的“教师”,或者稍皱眉头以表不满的“教师”。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各民族历史渊源不尽相同,文化基因米姆以相互竞争的形式传承下来,体现不同文化核心的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复制并代代传承[3]。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和优秀的文化传统,需要人们一代一代传承延续;而美国独立探索的个体主义精神也是历史的传承积淀。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与他国文化的心理距离远的原因通常是缺少足够的信息,因此,不同文化只有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平等共存的氛围中,才能达成一种和谐融通的格局。
三、结语
为了明确钥匙槽的情形,笔者在本文构思中曾去金陵饭店前台大厅考察了一番。据相关人员介绍,以往前厅确实有一个放置所有房间钥匙的大柜子。每个钥匙牌都放在长形空间的隔板内,每个隔板内都标有房间号码,放置钥匙空间有限。一岁幼儿把钥匙放进所属的“钥匙槽”内,的确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但正是这个过程令他乐此不疲。“钥匙槽”事件的背后隐蔽着不同的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冲突。
参考文献:
[1]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吴晓真、季佩英、姚燕谨,《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全新版)第二册,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田传茂,Meme译法小议,科技英语学习,2006(11).
作者简介:
孙幼萍(1962-),女,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跨文化交际研究,英语教学,翻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