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陶渊明的思想

2009-07-05高小淇

法制与社会 2009年2期
关键词:田园诗隐士陶渊明

高小淇

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使田园诗歌在唐宋以后成为诗歌的重要内容。陶渊明的诗沿袭了魏晋诗歌的古朴诗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他创造了中国诗歌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一种意韵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这一切的取得与陶渊明丰富的人生体验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田园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这些广为传诵的田园诗,从而使他的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奠定了不朽的地位。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歌自然养真隐士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324-02

历史车轮是滚滚向前的,在这洪流中,有人力挽狂澜,他们是悲壮的;也有人悄然隐退,他们是寂寞的。没有他们,历史的方向不会改变,有了他们,历史却会格外动人。因为其中有勇者的呼声,也有隐者的心鸣。从历史来看,隐士不胜枚举,伯夷,叔齐,庄子,东方朔,阮籍,陶渊明,林和靖……他们之中,有人“大隐隐于朝”,有人“中隐隐于市”,还有人“小隐隐于野”。无论隐士身在何地,他们的心,都是寂静的,也是孤寂的。因为他们执意要在清与浊之间划一条界线,也义无返顾的选择和追随了它所谓的“清”。他们走开的淡然,如名画中最蹩脚的一笔,虽不起眼,却留下了无穷的底蕴。陶渊明一身清风傲骨,“他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有许多矛盾和冲突;但他终于达到了调和‘静穆。” (朱光潜《诗论·陶渊明》)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相当重要的代表性作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为人爽直,安贫乐道;他的作品淳美平淡,物我相融。

他的诗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他农村生活的情景,开创了田园诗体,为古代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有人认为“陶渊明的思想,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哲学而魏晋时盛行之“玄学”,其本质为道家,同时有糅合了儒家经义和佛学成分。相较而言,我认为陶渊明之“自然”哲学出玄学而高于玄学,盖因取其“崇尚自然平等,道德完善”为己用,反映在作品上,正如江盈科所云:“陶渊明超然尘外,独辟一家,盖人非六朝之人,故诗亦非六朝之诗。”(《怎样评价陶渊明的田园诗》)陶渊明有句话自评曰:“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

影响陶渊明思想的原因很复杂,分述如下:

一、从其经历方面来看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后期,这时政治黑暗,贵族腐败,门阀制度森严,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其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他的祖父和父亲曾经作过太守一类的官,但到陶渊明时,家境已经没落,因此他从小就过着贫困的生活。他少年时曾有过豪放的生活,志向远大。他接受了儒家的用世思想,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很希望建功立业。他曾写道:“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饮酒》),“少年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拟古》),“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蹇翮思远翥”(《杂诗》)。他少年好学,知识渊博,诗、赋、文写的都非常好。但由于政治黑暗,门阀制度的排挤,无法施展政治抱负,这就是他仕途不通和悲剧的原因,也是影响他后期思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萧统在《陶渊明传》里写道:“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史职,少日自解归。”后来又于晋元兴三年为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次年又为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因心不悦回了家。回家后,耕植不足以自给,再加上孩子多,生活没有办法。亲戚和朋友都劝说他出去做官,他的叔父任太常卿,见他生活困苦,遂加引荐,于是被任为小县令。那时正值战乱,他害怕到远处去任职,而彭泽县离家不远,俸禄又足够他酿酒,他就在彭泽县任职。年底,郡督邮来县巡查,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去职。后来,他写了《归去来兮辞》这篇传世之作。诗人在序里交代了写作原因。这就是说,宁可饿肚子,也不愿违心地逢迎上司而混迹官场了。辞中叙说了他辞官的决心和心情:“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对黑暗显示的有力反抗。

从陶渊明29岁为州祭酒至辞官彭泽总共13年。他看不惯当时政治的腐败,从而结束了他的仕途生涯,陶渊明最后的这20余年的田园生活和其他隐士们的隐居山林不同。陶渊明隐居的本身就是对黑暗显示不同流合污的一种反抗,反映了他对现实的不满。这和逃避现实不一样。这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反映,如《饮酒》中的“结庐在人境”;《拟古》中的“少时壮且厉”;《读山海经》中的“精卫衔微木”;《杂诗》中的“白日沦西阿”等等,对仕途的厌恶之情溢于言表。

由官而民,由县衙而乡村,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这二者的合力加速了陶渊明田园诗的诞生。一方面,隐居乡村的生活方式让他直接参与了农业生产,对田园生活有了更为直接的了解;另一方面,便更加贴近社会下层人民的人生态度使得他对这一切有了更为深刻的感受。这样一来,陶氏田园诗的产生也就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政治上的进退失据,造成了陶渊明终身未能得申其志,鲁迅先生“金刚怒目”之评,实为洞微之见。但是,如此不幸却促使他走向田园,在探索人生理想境界与此种境界所蕴情趣的讴歌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成了一个出色的田园诗人。

从“官场”到“隐居”,陶渊明的生活和价值趋向发生了转变。他在田园里达到了人与自然的泯合,找到了人性的本质,找回人生的快乐,内心深处保留了一份“静穆”。因此他喝酒,赏菊,还可以“悠然”地见到“南山”。

二、从其创作及作品方面来看

田园诗是陶渊明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也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创举。在他之前,只有《诗经》中的“国风”中有几首农事诗,陶渊明有所借鉴,但他的田园诗中那种隐士的潇洒与闲淡,绝不同于《诗经》中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身”的民间呼号。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它是田园生活的写照,不如说在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田园诗是陶渊明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田园生活为内容,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的诗人,陶诗的内容相当丰富,从多方面描写农村景色和农村生活。

他的《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却不营,而以求自安”,人生所归,归向于道,但不管归向什么道,首先要吃饭穿衣,所以经营衣食是归道的起点,躬耕劳动是实践自然之义的开端。世人视躬耕为拙,同出仕相比这确实是拙,但他宁可监守这个拙,而不肯取巧。他在《归田园居》其一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身恋归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人对草屋茅舍,桃李,远村炊烟,鸡鸣狗吠的白描,给人们呈现了一幅农村恬静美好的风情画卷,令人驻足神往,仿佛将要置身于世外桃源。同时,我们也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对田园风物由衷喜爱和深深依恋之情。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一,给人无限遐想,留下无穷的回味。这类作品还有《饮酒》其五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久清,飞鸟相与还。”将那宁静平和的生活表现的如仙境般优美,令人神往。

陶渊明田园诗最有特色的部分,也是最可贵的部分的作品有《归园田居》其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癸仰岁始春怀古田舍》等。《归园田居》其三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从中不难看到躬耕的极大热情,虽然是早出晚归,收获不丰盛,但诗人的心情是舒畅的,如果没有对农业劳动的热爱之情,就不可能如此坦然,而相反,牢骚满腹。这是一个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在农耕生活的描写背后,隐含有农耕与为官两种生活的对比,以及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对现实的失望,迫使诗人回到诗歌中去构筑一个理想社会,《桃花园诗并记》是他这一思想倾向的反映。

三、从其处世态度方面来看

政治上的失败使他选择归隐,从积极的方面来看,他的归隐实在无法挽救衰弊腐朽的社会风气。隐,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人格的完善的展示,这在陶渊明那个时代可以说是出污泥而不染的最佳途径,我们不能用今人的眼光去苛责古人。可是陶渊明的隐又明显地包含着对消极避世的退让。退让也无可厚非,当前程受阻之际,退后一步自然宽,的确不失为一种人生理想。鲁迅说得好:“非隐士的心目中的隐士,是声闻不彰,息影山林的人物。但是这种人物世间是不会知道的。一旦挂上隐士的招牌,则即使他并不‘飞来飞去,也不一定难免有些表白,张扬。”(《且介亭杂文二集·隐士》)

诗中的诗人,整个身心都沐浴在宁静之中,与他相伴的是篱边怒放的菊花,暮霭中依稀浮现的山影,高低翻飞的归鸟……表现了归隐的生活虽然简朴,却能免除个性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而引发的痛苦,受困的心灵找到了避风的港湾,飘荡的灵魂找到了归宿,找到了他的“真我”。这样,他政治上的失意自然变得很淡了。

陶诗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朴素亲切的语言。诗人不会把具体的形象精雕细刻,而是把自己最真挚,最美好的内在感情倾注笔端,将自己的人格之“真”与艺术之“美”统一为一体。陶诗平平地叙述,淡淡地描写,无奇突的警句和华丽的词藻,却精练而富于形象性,以它真淳的风韵意致,激发起读者最广泛,最丰富的艺术联想。

诗人陶渊明以生命的火焰照着他的人生里程,用杯中物消尽心中的块垒,而化作一篇篇珠玑般美丽的诗章,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给后世的文人们留下有益的启示。

四、从其阅读喜好方面来看

中国的历史发展到魏晋南北朝,进入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其间政权更替频繁,国家分裂,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这一切的一切都给这一时期的文学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而陶渊明恰巧在这一时期成长,因此,也受到了这一时期的影响。

有人认为“陶渊明的思想,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哲学而魏晋时盛行之‘玄学,其本质为道家,同时又糅合了儒家经义和佛学成分”。相较而言,我认为陶渊明之“自然”哲学源于玄学而高于玄学,盖因取其“崇尚自然平等,道德完善”为己用,反映在作品上,正如江盈科所云:“陶渊明超然尘外,独辟一家,盖人非六朝之人,故诗亦非六朝之诗。”

陶渊明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特殊的“自然”哲学。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他常常把儒家虚构的淳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道家宣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结合成一体,作为理想世界来歌颂。如《劝农》诗说:“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许多人认为他“隐”了就是“隐”了,我认为陶渊明不是那种纯然归隐之人,他的孤标傲世主要是由他所在的高贵门第跟他必须“为五斗米折腰”的现实处境所形成的极大反差所致。不过正因为如此,我才认为他当时的那种姿态是真诚的。至于真正的隐者,也未必不留名青史,比如夷齐。

但是,“在‘知其不可而为之与‘卷而怀之之间,儒家人生哲学没有也不可能提供双向选择的终极价值依托。现实的人生实现必然需要另一种价值意义上的心理依托和精神依靠” (李玉华 《续陶渊明的文化人格一》)。这时,以面对现实人生的困境和求得人性的解脱与超脱,从而得到心灵的宁静为其总特征的道家人生哲学,它在世人面前打开了一片人们可以安身立命的价值区域,找到了一种对现实与人生困途的哲学解答。因而,道家人生哲学成为几千年来士大夫们的另一种精神心理依托,使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得到了更深层次的阐释与实践,使“独善”与“兼善”达到了融合的境界。陶渊明也想达到这两者的结合点,但是理想毕竟不同于现实,理想和现实总是有一段距离的。

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我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一位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燥”的,但以超俗的眼光来看,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田园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

归结起来,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利禄、富贵对他来说,都是身外的东西。它们无法实现自我对生命的超越,生命的价值和目的应该在于生命本身。既然如此,就必须真实而不虚骄地袒露自己的生命,就必须展露自己的生命之真性。在田园里,生命之“真”才是存在的根本。他“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经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猜你喜欢

田园诗隐士陶渊明
你好,陶渊明
田园诗
隐士塞尚的十八封信:我每天都在进步 尽管百般艰辛
寻访竹林隐士
田园诗,走向细微处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隐士的文艺范儿
田园诗苑
浅谈田园诗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