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理论的研究
2009-07-05吕朝光
吕朝光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权、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特别是党把“以人为本”作为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之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生产社会主义建设
中图分类号:D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227-02
一、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理论意义
(一)人自身的发展需要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劳动的自由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大幅度的改善,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社会联系进一步大幅度的拓宽,人们将拥有更加充足的自由时间和更加丰富的生活内容,去充实、提高、完善自己。人是现代化建设的主题,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标准,这个时代需要越来越多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不是手段,它本身就是目的,人们在追求这一精神境界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追求幸福的过程。种种迹象表明,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
(二)社会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在对比了当时东方的传统社会和西方的工业社会后指出:现代文明的真正财富,不单单是土地的广阔和矿藏的富饶,而是越来越表现为人的知识、科学和才能的丰富和提高,即人通过创造性的本质力量发挥而实现对客体世界的支配。马克思认为,只有无数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才能够形成整个社会的文明。当今,人力资源和人才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最重要、最关键的资源之一,社会的进步和落后都源于人的综合素质。经济发展要想达到一定的水平,文化发展要想体现较高的品位,关键在于人的综合素质。而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可以有效的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理论的实用价值
(一)“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当代中国的发展需要
中国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就是一个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但是,在古代中国,这仅仅是一种追求,一种理想。近代以来,中国在西方社会的强烈冲击之下,开始了从农耕经济时代向工业经济时代乃至后工业经济时代的转变,使中国的传统社会生活实践变形。需要构建合乎时代要求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新的理论体系,以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以及前进的动力。正是针对这一时代需要,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深刻阐明,建立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我们的最高纲领,而现阶段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二)以人为本的需要
新时期党的最高奋斗目标,既不是“以政治革命为中心”时期的消灭阶级、消灭剥削;也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期的增长至上或唯经济主义;而是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其目的在于:消除或避免人类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的不平等、不全面、畸形、异化、物化等状况,努力使每一个人都成为一个自由的、平等的、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三)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从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描述看,他是将社会和谐即人与人关系或社会关系的和谐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与人的自由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的自由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最高追求,也是社会和谐的最高境界。人的自由发展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是要为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创造条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要认清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这一历史趋势,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注重解放人、发展人,充分发挥人的自觉性和创造性。
三、“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针对旧哲学的根本局限,明确地把社会生产实践理解为人类发展的基础
在马克思看来,人是实践的主体,也是实践的产物。人的发展的本质就是人自身内在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丰富、张扬和提升的过程。具体来讲,就是人通过他的社会生产实践将自己的内在需要、意志、愿望、能力等内在的力量对象化或外化,并在这种对象化过程中不断地使自己的本质力量不断地得到拓展、完善、提升,进而不断地占有自己的本质并成为自己对象的主人。
(二)从社会实践出发,揭示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二者之间是一致的。一方面,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既是人自身的发展过程,同时又是社会对人来说不断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社会是人的社会,它既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同时又是制约人自身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条件。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把人类历史看成是不断地“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 而已”。
(三)从社会实践出发,具体地分析、考察、预测了人的发展历程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史前时期。这一时期是以“人的依赖关系”为主要特征。在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社会生产浑然一体,社会分工还未真正地产生。宗族和血亲的关系占统治地位。人依赖于氏族和血亲,人的自我意识相当薄弱。因而,“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想象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有的只是“原始的丰富性”。第二阶段是原始社会末期以来至资本主义时期。这一时期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为主要特征。在这一阶段,由于分工的出现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的依赖关系代替了人的依赖关系,这无疑是社会的进步。但由于受物质生活资料匮乏的制约,人在这种关系中获得的并不是真正的独立,而是对物产生的依赖,是人本质的一种新的“异化”。第三阶段是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或共产主义时期。这一时期是以“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为主要特征。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物质生活资料匮乏以及旧式分工的消除,人不仅摆脱了对物的依赖,而且还摆脱了对人的依赖。人第一次不仅成为自然的主人,而且还成为社会的主人。人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社会成了“自由人的联合体”。
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理论”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为新时期、新阶段是我国社会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当今时代是科技、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和人才已经成为一国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最关键的资源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 一切进步与落后都源于人的素质,人的本质集中反映着社会的文明程度。经济发展要达到高水平,文化发展要体现高品位,关键在于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程度和素质高低,决定着社会全面进步的速度和水平。人才是立国之本、创业之源,是现代化的灵魂。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无数个人的全面的发展,才能够形成整个社会的文明。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发展与整个社会文明繁荣的关系的观点,为我国的现代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为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指明了方向
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要从体制上、观念上解放人本身,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和保障。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这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一脉相承。
(三)为推动我国社会进步和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标准,同时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有赖于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中国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的不同点在于它虽然也致力于发展经济,但发展经济不是最终目的,即“物”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机械的、片面的强调经济的中心地位,必然会加剧人向物的沉沦,现实的个人就有可能蜕变为丧失灵性的纯粹的“经济人”。“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理论就会因此丧失其巨大的感召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与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个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也是提高人民素质、推动和促进人的全面而 自由发展的现实 目标。它始终着眼于和致力于解决中国十几亿人口如何更好地生存与发展问题,紧紧围绕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这个主题而展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