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2009-07-03张自军程竞毅

科教导刊 2009年30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德育工作德育

张自军 程竞毅

摘要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首位的。德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就必须以人性思维为出发点,而能否赢得学生的信服,是德育工作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它很大程度上在于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同感共鸣。而学生的同感共鸣的前提是教师能否设身处地感受学生,正确、公正地对待所遇到的事情,理解学生的行为。能否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维,这是一个好教师的必备品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获得良好收效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德育理解激发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1 仔细观察,认真听学生说,尽量了解事情的本来面目

当学生有问题需要解决时,一定会有异于常时的表现,这时教师要有一定的敏感性,主动帮助他,让他在一个能获得相对心理安全和不受干扰的环境里开口讲出他的问题。教师注意他的叙述内容、叙述过程中体态语言所传递的信息,不时回应。在听的过程中,要尽量使自己的心态靠拢学生,感受他的情绪,仿佛犹如自己经历一样。教师的非强迫性情绪参与,即适当调整和转换自己的心理角色,尽量以学生的价值参照系作为看问题的窗口,不以自己固有的意识干扰对问题的思考,才能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的教育对象,作出相应的反应,从而全面实事求是地了解事情的发生经过,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以利于问题的解决。同时,教师的关注也能缓和学生的心理压力。

2 善意地理解学生的行为指向

青少年正处于人格形成期,具有极大的性格品质的可塑性,同时也是情绪多变、易冲动的时期。加之“第二断乳期”的依恋和独立的矛盾心理特征,往往容易与不同的观点发生明显的碰击,尤其是在认为自己是持有正确的立场和观点时,这种强烈的冲击将更甚。比如在课堂上不留余地地指出教师的错误,并有你教师不认错不行的架势。教师在了解了学生这种特有的青春期心理特征及行为反应后,应对学生的行为指向予以善意的理解,如果自己是错了,就勇于承认,反之,也应考虑学生也许只是想表明自己的独立的思想,是成人意识和独立倾向的体现。教师与学生没有本质的对立和利益矛盾,冲突应该只是情绪上的,是语词表达不当,或沟通通道错位造成的。教师只有基于对学生的这种善意的理解,才可能使自己的宽容品质逐渐建立起来。惟有如此,教师才能会从对方的角度出发,从而达到与学生的心灵沟通。面对屡教不改且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不仅是要清晰这件事情的实际过程,还应进一步了解该生的家庭人际关系和其所交往的人员之间的关系,以便从根本上找到他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做好品德扭转工作。

3 宽容学生的冲撞和反叛,让学生把话说完

这是教师最需要而又最难做到的。一切人类的美德在教师已被公认为是基本或必备的品德,即道德。而更为崇高的道德对于教师而言仿佛也只不过是略高的要求。德育者身不由已地被推到了人类道德领域的典范层面。在这样的意识背景下,教师的失范行为变成了失德的行为,教师的不高尚行为或伦理底线的行为被降视为不道德行为。因此,非但不能在德育意识上与普通社会标准持平,而且必须在更高的意识层面上炼化自身修养,犹如追求终极生命意义的苦行僧。在德育过程中,最难且最能达到德育至真意义的“对伤害源的宽恕”,就必然成为最终最显的障碍。教师只有越过这一障碍,才会如凤凰涅磐般领悟做人的至真的意义,亦即做人的工作的至真的意义。每一个教师个体的成功就可以让整个学校获得彰显的德育效果。而“让学生把话说完”则有助于德育工作者的心理平衡过程和耐错力的提高,也是达到学校德育的必然途径。

4 传递人性温暖,激发学生的人格潜能,塑造健康心理空间

每一个学生在体力、智力、能力等方面都不可能整齐划一,尤其是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天智和秉性不能成为教师不公正对待他们的借口。要避免教师的主观偏差,不仅要容纳学生与自己明显有异的各种价值观念、信息与看法,还要无任何附加条件的接纳学生。同时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有价值的,有潜能可开发的,是能够改变的。教师也应该接受: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所欠缺的,也是有长处的。给予学生平等的机会发表意见和观点,平等地获得教师的观照。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倾向更多性格内向、有自卑感和不善表达情感者,以提高他们的自我肯定感,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在表达前提平等的条件下正常合理地进行真实意思的表示。要信任和重视学生的表达,绝不出现讽刺、嘲笑和贬抑的意向表达,要表示诚意。教师所要传递的是人性的温暖,是以人格的感染力从事心灵对话,传达尊重人的信息,好让学生握住自信,克服自己的失败和不足,从而营造健康的心灵家园,赢得美好的人生历程。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只要德育工作者都能设身处地地思考,感同身受地体验学生的状态,想到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做到人与人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那么,学校德育工作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提升。学校将是学生们获得心灵温暖的第二个家,也是教师个人理性成长的第二课堂。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德育工作德育
明确方向标、设计中轴线、提供参照系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学校德育顶层设计的意义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