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焦点点击

2009-07-03于兰英

人民音乐 2009年6期
关键词:普通高校流行音乐音乐

柏拉图在他的长篇对话集《理想国》里认为一个人在二十岁以前只需接受两种教育:一为体操,二是音乐。朱光潜先生评价说:“他(柏拉图)的教育主张,在现代人看来,像很奇怪。可是如果你丢开成见,细心去想一想,你也许会佩服希腊人的思想,和他们的艺术一样,简单虽然简单,深刻却是深刻。体操讲究好了,身体可以健全;音乐讲究好了,心灵可以和谐。身心两方面都达到理想的状态,还愁有什么学不好或是做不好?”①自古以来,音乐在培养人格、陶冶心灵等方面的作用就被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重视和强调,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音乐有一种形成性格的力量,因而应列入年轻人的教育之中。”赫胥黎也强调:“无从领略艺术世界美的科学家,就好比先天的盲人,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半个人。”②可见,无论是从事什么行业的人,都需要通过音乐教育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完整人格、高尚性情的人。也正是因为认识到音乐于人的重要性,1987年,国家教委专门召开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并先后发布了《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以及《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等文件,随后,许多高等学校纷纷开设音乐课,掀起了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热潮。近来,在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指导下,我国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事业更是蒸蒸日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起步晚,经历的时间短,自身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课程设置一刀切。可以说,这是大多数高校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现在,各学校的公共音乐课大都定位为选修课或限选课,能选到这门课的学生数量十分有限,而且不论是哪一个年级,设置的课程几乎都一样,大多为《音乐欣赏》或《美术鉴赏》。这就没有考虑学生的年级以及心理特点等问题,而且课程的量往往也难以保证。殊不知,一方面,每个学生接受的音乐教育程度不一样,一部分是有一点基础的,从小学习过音乐方面的技能与知识,而绝大部分学生是从没接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的,有的可能连最基本的音乐常识都不知道;另一方面,不同年级的学生接受能力和心态也不一样,从初出茅庐到即将步入社会,每个阶段的转变都需要接受到相应的教育,包括音乐教育。这样一来,一刀切的课程设置就显得不太科学,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二是教学内容单调。在普通高校的教学内容中,絕大部分都是经典的高雅音乐,而很难见到其他音乐的身影。让基础不高的普通院校学生只接触这些相对“高深”的音乐,一方面无法吸引他们的兴趣,另一方面也略显单调。而这一问题由来已久,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师常把流行音乐归于“下里巴人”这一类中,认为流行音乐没有音乐价值,是粗俗的音乐,难登大雅之堂。这与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热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优秀的流行音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激发他们的音乐兴趣和音乐创造力,“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已经进入现代社会,当代的音乐文化必然带有当代特征,音乐文化随着时代和这个时代的人的需要而变化发展,这本身便是一种创造,一种不脱离民族传统并以现代生活为根本的创造。”③一味地抵制流行音乐无疑是违背当代学生的心理需要的,而且容易引发学生对高雅音乐的抵触情绪,至于要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更是变为了空谈。

三是教学形式单一。在大多数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教学形式就是开设课程。而在单一的课堂教学上,一般都是教师讲的多,学生参与的少,即使参与进来,在课堂上所受的局限性也很大。而普通院校的公共音乐教育与专业的音乐教育是不一样的,专业音乐教育需要学生打下音乐各方面知识的扎实基础,因此分门别类地在课堂上集中传授和学习显得非常有必要;普通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目的则是要吸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与审美修养,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向学生呈现音乐艺术的各种形式和风格,满足他们对音乐艺术的好奇心,甚至让他们获得音乐表演和实践的机会,就是教师所必须考虑的问题了。显然,单单采取开设课程这一种形式是远远不能满足这一要求的。

造成以上这些问题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而如何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并得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是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得以继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要解决以上的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要提倡多样化与实践性。正所谓“夫子教人,各因其才”。多样化是指公共音乐课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特征的学生开设难易程度不一的相关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比如刚刚从压力颇大的高中进入相对轻松的大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就不一定会喜欢例如《西方名曲欣赏》、《交响乐》等较为专业和严肃的课程;而高年级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音乐熏陶,有了更高的音乐需求,他们则会渴求走入更高深的音乐殿堂。所以我们可以尝试开设多门音乐课程,这些课程之间要有难易程度及类型的区别。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比如可以设置《电影音乐赏析》、《音乐基础知识》、《中外名作欣赏》、《通俗音乐》等相对易懂的课程,主要针对一、二年级的学生,来激发初学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设置《交响乐欣赏》、《民族民间音乐》、《中国戏曲》等相对来说难度稍大的课程,主要供音乐基础较好的学生选择。

“实践性”指的是课程的开设除了有音乐鉴赏之类的音乐理论课程之外,还可开设一些难度不大,便于普及的音乐技法课程,让学生“技艺兼备”。如开设声乐课、舞蹈课、器乐课。开设这些课程并不是要求他们演唱演奏得多么精湛,而是通过指导学生学习歌曲演唱、器乐演奏、舞台表演等,巩固学生音乐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培养一些学校的音乐骨干,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音乐氛围。另外,在这些实践性课程中,还可以加入一些基本的音乐创作元素,如简单的作曲,即兴的舞蹈、合唱等。这些创作性环节能让学生们更加近距离地接触音乐,更加深入地体验音乐,更能鼓励他们去创作,不管创作得好不好,只要有这个过程就能受益。而这些音乐实践课程相对理论课程来说要随意、放松一些,便于营造出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有些实践环节还可设计成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自由愉快的音乐实践中体验、享受到音乐之美。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鼓励经典与流行并存。经典音乐与流行音乐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在经典音乐方面,除了教材上的基本内容,我们还可以加入颇具特色的地方性音乐素材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比如民间剪纸音乐、泥塑音乐、年画音乐,特有的地方小戏、说唱音乐等。这样,把教材上倡导的较主流、较严肃的音乐内容,与风格独特的民族民间音乐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亲身感受民间音乐,就能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多元,学生也更有亲切感。特别是一些民族民间音乐素材被现代作曲家加以改编和丰富后,有了新的韵味,使歌曲具有了古典与现代的双重魅力。例如歌手斯琴格日勒的《山歌好比春江水》,这是一首嘹亮缠绵的山歌,被歌手用高亢明亮、略带摇滚的唱腔演绎,再加上节奏感鲜明的配器编曲之后,变得更富有时代气息。教师可以将现代版与古典版做对比,让学生从兴趣更大的现代版入手,深入到更加博大精深的传统民歌世界中去,让他们得到传统与现代的双重洗礼。

第三,流行音乐也有很多积极的功能和作用,比如娱乐功能。由于流行音乐表达通俗明了,旋律朗朗上口,情感表露直接明白,使它成为学生最喜爱的音乐类型之一。学生们通过欣赏流行音乐来缓解学习中的压力,调节生活中的不愉快情绪,达到舒展身心、愉悦自我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加入流行音乐的元素,有利于保持学生健康平衡的心理状态。此外,流行音乐还有很强的参与性,学生不仅可以欣赏它,还可以参与其中。在校园内,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学生边走边哼唱着自己喜欢的歌曲,或三五成群一起交流体验,或相聚在KTV更好地表现自己、演绎音乐。可以说,流行音乐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音乐教育要想回避它是不可能也是不可取的。所以,在流行音乐中选取积极向上,利于学生成长的题材来教学是必要的。比如选取表现勇于面对挫折、屡败屡战的励志型歌曲,像《真心英雄》、《执着》、《海阔天空》等;或选择表现人类最真挚的亲情、友情的歌曲,像《天亮了》、《懂你》、《朋友》等等。这些有益的题材对学生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积极的作用。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只有首先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才有可能走得更远,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最后,在教学形式上,要实现“走出去”与“请进来”的结合。教学形式不必局限于课堂教学一种形式,还可以针对普通高校学生的特点采取其他的形式。“走出去”就是一种,走出课堂,在课堂外进行音乐教育活动,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比如组织小型的文艺演出,或者由学校牵头举办“大学生音乐节”等。另外,帮助学生组织音乐社团也是有助于音乐教学的,比如开设吉他社、舞蹈社团、合唱社团等。这些音乐社团由学生自治,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而且社团的形式及音乐内容是由学生自己选择,更加符合他们自身的要求。

除了可以采取“走出课堂”的形式,我们还可以尝试“请进来”的教学形式。“请进来”就是说将社会中的一些音乐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比如请民间艺人、音乐专家来学校举办讲座,通过针对当前文化现象、文艺思潮、审美趋势的专题讲座,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辩论,加深其對当今社会的许多音乐现象的思考,提升他们的审美修养;此外,还可以将各种社会音乐团体请进学校,在校园内举办音乐会和演出等,来开阔学生的眼界,让他们接触到当今社会上各种音乐形式,了解音乐领域实时动态。

另外,网络也可以成为音乐教育的一种媒介。我们知道,互联网现在已经成为高校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据调查,66.3%的大学生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超过3至4小时。④特别是对于对电脑需求更多的理工科学生来说,花在互联网上的时间与精力更是不容小觑。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在网上建立学校音乐主页和论坛,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向学生展示音乐作品、介绍音乐家生平、音乐史和最新的音乐动态等;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论坛和互动板块,让学生在网上进行操作、游戏或参与讨论。据笔者了解,目前许多高校的BBS上已经建有音乐的讨论区,比如厦门大学就建立了文化音乐板块,学生可以在这里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心得体会、对音乐类选修课的评价等等。在网络上建立第二课堂,必将会成为普通高校学生易于接受和喜爱的教学形式。

爱因斯坦曾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⑤音乐教育必将在和谐、完善个体方面发挥出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当然,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完善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笔者作为一名就职于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对其现状有着切身的了解,也深感责任重大。也许本文并不能完全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但希望它能为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思考,能为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①朱光潜.无言之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229

②郭声健.艺术教育,让理工科学生走出尴尬,《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2期

③参见范晓峰.当代音乐文化审美的社会心理背景,《中国音乐学》2001年第1期

④《北京晚报》,2005年2月8日

⑤引自《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版,第70页

于兰英 湖南工业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张宁)

猜你喜欢

普通高校流行音乐音乐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
和流行音乐有个约会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