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风又度故园里

2009-07-03郭占茹

人民音乐 2009年6期
关键词:故园游子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作为西方音乐体裁传入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和演唱从20世纪初期第一代专业作曲家黄自、青主、赵元任等的作品问世至今,经历了曲折的探索和实践之路,其发展历程印证了无数作曲家的智慧与创造历程。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沈阳音乐学院的刘聪老师,在其20余年的不懈努力与积极探索的音乐创作生涯中,逐渐确立了其艺术生涯的坐标——以艺术歌曲作为其一生的主要创作方向,从模仿、借鉴、探索、总结到实践创新,逐步形成独具个性的创作手法,进而融会贯通,创作出大量具有民族特色和鲜明时代风格的当代艺术歌曲。笔者不揣浅薄,对其代表作之一《故园恋》进行粗浅评析。

一、故园东望路漫漫——作品传世之回顾

时光荏苒,岁月无声,回首往事,历历在目。遥想1994年10月,沈阳音乐学院师范系(现改名为音乐教育系)教学楼的板报栏里,张贴着系团委举办“爱祖国爱家乡”征文比赛的获奖作品。当时的本科学生杜志学的作品《故园恋》荣获一等奖。这一作品偶然间映入刘聪老师的眼帘,撞击着其尘封已久的心扉,油然而生音乐创作激情,使得艺术歌曲《故园恋》的旋律于1994年12月10日问世。次年完成钢琴伴奏,1996年完成管弦乐配器,参加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荣获作品奖和演唱一等奖,同年发表于《音乐创作》。

时至今日,这首艺术歌曲不但没有成为昙花一现般“快餐文化”的产物,反而愈久弥新。自1995年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李彩虹首唱以来,有众多的歌唱者垂青该作品,其中,不乏张礼慧、王静、王秀芬等名家。该作品广泛流传,受到业内人士的好评,多次被指定为国际、国内各类声乐比赛规定曲目,并被收在中央音乐学院《中国声乐作品选》等多部声乐教材、歌曲集、音乐期刊而成为当代艺术歌曲创作的经典之作。人民音乐出版社于2001年9月出版了《刘聪艺术歌曲集——故园恋》。由此,近几年来,一些相关该作品的学术研究文章也见诸多种学报,更有研究生以此为题撰写毕业论文进行专门研究。

二、酒痕罗袖事何限——“词意”之解读

言者,心之声也。文章者,造物之工师。古往今来,抒发游子旅愁思乡的名篇佳作,可谓枚不胜举,屡见不鲜。古人有云:“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

纵观该词作,无论从形式和内容上,都足以彰显出严谨的形式之美。全篇206字,长短句式,对称的两段结构,暗合“言前”辙韵,可谓以简约之手笔而赋予浓浓之诗情画意。在该词作中,作者以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的手法,充分抒发着浓厚而质朴的情感,将视觉可感的静态山村山路、绿色草地、动态流水、速写似笔法勾画出自然之美景,同时诗意般地融入到人之生命、性格之中;进而又将听觉可闻的童谣、暮歌、嘱托、呼唤写意般地浸淫在淡淡岁月之中。于是,才把山村家园摇篮、憧憬空间、奋发起点连缀起来,递进成一方沃土、一片蓝天。正如李渔所说:“凡是人情物理者,千古传情。”该词的情感表达方式并非单一的“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而是采用兼而有之的“润物细无声”的白描抒情方式展开。

在该词作中,作者真正做到了已载群书者,片言不赘。明末清初的李渔《闲情偶寄》中发出这般感慨:“作文之最乐者,莫如填词,其最苦者,亦莫如填词。”不容置疑,填词不比文章,文章作与读书人看,故而不怪其深。歌词却作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甚至孩童同看并传唱与流传,因此,贵浅显不贵深奥。遥想当年,《故园恋》的词作者杜志学还是本科在读学生,却早已经深谙“能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李渔《闲情偶寄》)的填词之理。

三、万里乡心度仄平——“曲情”之解读

众所周知,当代作曲家的创作与古人填词度曲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是,无论是先有曲调后填词,还是先有词再谱曲,终究殊途同归,“长于用才而短于择术,致使佳调不传,殊可痛惜!”(李渔《闲情偶寄》)

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云:“未成曲调先有情。”如何为杜志学的词作《故园恋》作曲,妥帖而深刻地表现游子饱含深情、依恋、怀念、亲切、温暖、激动等多种矛盾而复杂的思乡情感?想来,刘聪老师定是颇费一番心思。笔者试图透过对该作品的粗浅解析,来领略作曲家匠心打造的历程。

首先,从宏观的角度洞察该作品结构布局。刘聪老师打破传统艺术歌曲常规写作的A、B、A再现结构布局的手法,而选择了A、B、C并列三段体曲式结构,这种曲体结构便于音乐动机向纵深发展,同时在结构与再现结构相比较,也有所扩大,有利于词作中的复杂情感得以充分的表达。

其次,以中观的角度审视该作品的调式、调性布局。该作品在调性框架内,运用调性变换技法,对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方面做出开拓性的尝试,开创出一条个性化音乐创作之路。全曲是以F为中心的同名大、小调,平行大、小调的交替、混合与重叠构成的F调式。前奏游移的调性揪起游子心中的浓浓乡愁,为A段营造出深情、依恋、忧郁的情绪基调。B段用亲切的、温暖的、怀念的情感回忆在故乡的欢乐岁月和别乡时亲情难舍的感人场面。C乐段抒发游子依恋而激动的怀乡情绪。全曲大调式的明亮与小调式的暗淡色彩对比,充分抒发出游子内心浓厚而复杂的“乡愁”情感。

再则,从微观的角度解析和声织体的精心设计。在该作品中,作曲者刻意回避鲜明的功能性和弦的运用,有意识安排大量色彩性和弦。A段运用密集的三十二分音符的线形音型与短暂的震音色彩音块构成织体,刻意勾画出“河水清清,山道弯弯”的恬静的自然美景。其中,多次运用三连音的音型,不仅易于情思的叙述,并将情景交融,词曲之情互为表里有机结合。B段选择平稳的八分音符形态,以和弦分解的音程形式架构织体,着力于叙述的方式,为情感的不断升华作以铺垫。之后则采用柱立式的和弦进行将情感逐步推向高潮。C段又有意呼应A段的情感,回到分解型的线性织体中。在全曲反复之后进入最后终结之时,作曲者采用强烈的和弦震音与强劲的力量结束全曲,将情感推向顶峰。纵观全曲的和声与织体的设计,作曲家无时无刻不在为情感的展衍进行层次感与立体感的周密设计与精心安排,真可谓独具匠心,从而使情感时而以婉约彰显,时而以豪放见长,美不胜收,一波三折地呈现出来。

全曲以故鄉的“远景”、“近景”、“幻景”、“真景”相互对比为基调,作曲家用“个性化”的旋律挖掘出词作的深刻内涵,用“意境化”的钢琴伴奏与旋律交相辉映,用“纵深化”并列的三部曲式结构为游子的思乡情感染上浓郁的色彩,丰富并深化了词作的意境,表达出游子内心复杂的感情变化。词曲合一,与诗情、乐情、声情融为一体,共同描绘出游子“万里乡心度仄平”的思乡之画卷。真可谓“天人合一,物我两忘”。

四、目睹沧海桑田变——未来创作之期盼

正是这种独具匠心的尝试并赋予与时俱进的创新,才使得该作品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特征,一经问世,便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2004年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决赛上,作为嘉宾评论员的剧作家、词作家阎肃老师,以及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对刘聪的艺术歌曲创作不约而同地都予以高度的肯定与评价。

辽宁教育电视台制作的《音乐背景》节目对刘聪进行了专访,于2006年3月26日播出的第142期节目中(由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专业博士、沈阳音乐学院胡天虹教授担任嘉宾主持),邀请刘聪走上银屏详细介绍《故园恋》、《鸟儿在风中歌唱》、《梦中的卓玛》三首艺术歌曲的创作过程及风格艺术特点。在访谈节目即将结束时,刘聪道出其艺术歌曲创作的三条原则:其一,掌握艺术创作的规律;其二,选择贴近大众生活与永恒的主题题材;其三,技术、技法的研究与创新。①

正如《故园恋——刘聪艺术歌曲选集》中刘聪所言:“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人生的永存在于精神,人生的快乐在于成功。”②自《故园恋》问世至今,弹指之间十五载时光,悄然滑过。如今已知天命的刘聪教授,能否与已过不惑之年的词作者杜志学副研究员(现任沈阳音乐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大连校区院务委员,教务管理工作部负责人)再度联手创作更为经典的艺术歌曲?春风又度故园里,琴瑟合鸣几回闻?笔者翘首以待。行文至此,引用隋唐之际诗人朱庆馀的诗作为本文的结语,以表笔者殷切的期待与衷心祝愿之情:

“十里长街幻影长,霓灯淹没月华光。一衣带水楼前浊,两岸嚣尘枕畔扬。鼓吹每生蛙记忆,沧浪已作梦收藏。云端隐约渔歌起,撷朵莲花嗅故乡。”

参考文献

[1]王大燕《雅俗共赏:新时期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主潮一瞥》载于《中国音乐学》2002.4

[2]平静《刘聪的声乐套曲《故园恋》的演唱探析》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3]贾为新《歌曲<故园恋>与<重归苏莲托>之比较研究》载于《音乐探索》2001.4

①《音乐背景》辽宁电视台制作第142期节目2006年3月26日播出

②刘聪《故园恋——刘聪艺术歌曲选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郭占茹 鞍山师范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 于庆新)

猜你喜欢

故园游子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望终南山》的演唱分析
山月
遥怜故园菊花开
“拨乱反正”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潮细胞
游子
李轶贤
游子归家
游子之心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